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文化京韵遗风老北京丧葬风俗

老北京丧葬风俗

2012年02月29日

大殓与停灵

大殓就是将亡人的遗体正式殓入棺内,盖上棺盖后,亲属与亡人就再也不能见面了,所以大殓是亲属与亡人遗体最后告别的时刻。此时,全体亲属都要来齐,尤其是直系亲属必须在场,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在大殓前赶回。

大殓有高殓、低殓之分。高殓是将棺材放在长凳上,低殓是将棺材放在地上。大殓时丧家先在棺内放一层香面子或锯末,起吸水的作用,以防止尸体溃烂流出脓血。在香面、锯末上面放一块红布,上面摆上七枚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的布局,称为垫背钱。到了吉时后,由亡人的儿子新手抱头、抱腰、抱腿,将遗体从灵床上抬入棺木,要先入脚,后入头,随即往棺材里放上随葬物品,有死者生前常用的物品,或者是小件的文物古玩,还有的让死者左手拿一个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小银元宝。随葬物品如果过于丰厚,容易招引匪徒进行盗墓,所以一些富贵人家也将随葬品从俭,并且让亲友、杠夫帮助入殓以达到众所周知的目的。亡人身上脱落的指甲、发辫(民国初期剪下来的)、太监入宫时阉割下来的生殖器官也要放入棺材内,以便来世托生个完整的身子。此外棺内还要放上一些镇物,像镜子、铜钱、五谷、生铁等,然后去掉绊脚丝,将棺材内部的空隙用棉絮填满,由亡人的长子用棉球沾清水擦拭亡人的眼睛,称之为开光,再用镜子照死者的脸。在场的所有亲属逐一探视死者的面容,与亡人作最后的诀别,然后由孝子插上棺材的子盖,长子将开光用的镜子摔在地上,全体亲属这时都要大声痛哭,最后由杠夫加上棺盖,先钉上一个木楔。

大殓之后,按死者的身份分别停柩在北房中厅或其他房间。灵柩下面用交木支起来。灵柩前安放灵龛,摆放大幅遗像,设供桌,桌上摆香炉、蜡扦、花筒、供品,少则一堂(五碗),多则三堂、五堂,水果、糕点均可,讲究的人家还要搭设月台。

按照佛、道两教的教义,北京民间有停灵的习俗。停灵的时间最长为七七四十九天,最少也要三天。一般平民多采用五、七、九天,富贵人家停灵十五天、二十一天、三十五天、四十九天的都有。停灵期间必须做佛事、法事。每逢“七”都要办事,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还要准备宴席。灵堂上挂着幛子和挽联,灵柩左右要有亲属守灵。吊唁者来到灵堂行礼,并走到死者亲属面前表示慰问,守灵的亲属要向吊唁者表示谢意。

接三与出殡

人死后第三天要举行接三仪式。据民间传说,人死后三天,他的灵魂就要被神佛接走了。临走前要登上望乡台眺望一番家乡,或者亲临家乡作诀别。为了让死去的亲人升天,需要在他死后第三天请来僧人诵经拜忏,放焰口,还要由家人送给死者一些生活用品(如纸车马、纸钱、纸衣裤)。据说僧人诵经可以免除死者生前的罪过,使其不堕入三途(地狱、饿鬼、畜牲),接三前要到冥衣铺订一份车马、箱子,在接三当日将这些车马箱子摆在门前,放上一些纸钱在车内、箱内,丧家还要在大门内外安排鼓乐。

接三当天招待亲友用炒菜和面。通常预备四个冷碟,四到八个炒菜,最后端上一大海碗面卤,一小碗炸酱,各色面码如萝卜丝、黄瓜丝等。炒菜大多是一些家常菜,席面上也不预备酒。来宾仅仅是入席坐一会儿,象征性地吃上几口。亲友入席后,本家孝子要来谢席,各位来宾要还礼。来宾不能各自离席,而要等到众人都吃完后,一同站起来才能离席。

接三日的下午要举行“开咽喉”的仪式,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出头,摆上一桌祭席或者摆上一张饽饽桌子,小户人家则是到熟食铺买上一个盒子,内装香肠、酱肉、肘花、小肚之类的熟肉制品,供在灵桌上。

接三的晚上要放焰口,丧家请来的和尚念经之后,将丧家买来的馒头掰碎撒在地上,喇嘛则是将白米撒在地上,以此向饿鬼施食。所用的馒头是在馒头铺里订做的,是用发面蒸熟制成圆环状称为斛食饽饽,像一个个手镯。这些“手镯”一个比一个小,码起来像一座塔,可以掰成一个个的小馒头,最上边放有一张小饼,饼上放一个桃形馒头,上面写着梵文佛教经咒。斛食饽饽码好后插上四面彩纸小旗,顶上插一面黄灯花纸剪的小幡,上写“西方接引”四个字。

接三当天晚上天黑以后要举行送三仪式,参加送三的有和尚组成的鼓乐队、冥衣铺伙计携带纸糊的轿车、官轿或坐骑,送三的亲友都要拿一股长香或是打一只白灯笼。起行时鼓乐齐鸣,丧家及亲友一起高声举哀,孝子孝女高声喊道:“爸(妈),您上车吧!”死者的子女、孙子女都用手绢捂着嘴嚎啕大哭,众人相互拉着衣摆走出大门。

送三的队伍由鼓乐走在最前边,纸活冥器跟在后边,再往后是清音、文场、举香提灯笼的亲友、孝属,最后是和尚。送三的地点在住宅的西边,一般是在指定的广场和城根,到达以后将纸活放在广场中间,车头对着丧家坟地,鼓乐队三面围住冥器进行吹奏,孝子跪在中间,由茶房将挑纸钱接过去放在纸车里点火焚化,孝属们三叩首后,鼓乐队在一声锣后停止演奏,送三仪式就结束了。

在亲人死后第七天或七的倍数之日,丧家要请僧道诵经烧香超度亡灵,称为“做七”。各家的经济状况不同,有做三七的,有做五七的,最多做到七七,也叫“做道场”。道场圆满后孝属捧着给佛的黄表到指定的广场去焚化楼库,叫做“送库”。每做一次道场都要送一次库。每次都是由吹鼓手和僧人吹打乐器、法器在前边开路,孝属随后到广场上把纸做的楼库、金银锭和衣物焚化。

在出殡的前一天夜里,僧人要通宵作佛事,称作“伴宿”或“坐夜”。这一天丧家的亲友要赴丧家祭奠,与亡人做最后告别。丧家要大摆酒宴以示答谢,晚上要做最后一次送库。

出殡就是将灵柩从家里抬到坟地去埋葬的一整套仪式。出殡前要举行最后一次总祭奠。要准备成桌的祭席。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孝属和亲友依次叩首,各搛一筷鱼肉菜肴放入焰食罐内,最后由孝子用一个苹果将罐口堵上,再用一个小烙饼咬去四边放在罐口,用红布包好,再用花红线扎紧,摆在灵前,这一仪式叫做“搛罐”。

出殡当天清晨,孝子要用新笤帚把棺木上的浮土扫下来,倾倒在炕席底下,由杠房的人将棺材前端抬起一点,由孝子将一个铜钱垫在棺材下边,最后将棺盖上的楔子钉好,孝属们此时要大声哀号,再次向灵柩行叩拜礼,这些仪式称为扫财、掀棺、辞灵。

出殡大多在上午八九点钟,富户的大殡在十点左右。由长子打幡走在最前边,次子抱灵牌随后,其他亲属手持白纸剪穗糊成的哭丧棒,大儿媳妇等人抱着焰食罐子跟在后边。杠夫们将灵柩小心地抬出灵堂和院子,此时吹鼓手们吹响两把大号,灵柩出门后鼓乐齐鸣。灵柩抬到街上,放在大杠上,一般用十六个杠夫抬杠,也有用三十二个甚至更多的。灵柩上往往有一个用红缎制成的官罩,上杠时孝子跪在灵柩前将丧盆摔碎,送殡队伍就启程了。

送殡队伍最前边的打执事的,其中有一些人手持雪柳。孝子打着幡走在灵柩前边,其他送殡的男眷走在他的前边,灵柩后边的轿车里坐着送殡的女眷。送殡的队伍中有专人负责扬纸钱,他身背大串纸钱,手里拿着一串纸钱,用手指将整叠的纸钱搓开后,在起杠、遇到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边、桥梁、井台、祠庙、城门和下葬时用力将纸钱高高扬起。纸钱是用白纸做成的直径三寸的圆形纸片,中间有方孔。扔纸钱要有一定的技巧,一叠纸钱扬起时能达到四、五丈高,随即散开,漫天飞舞,纷纷扬扬地下落。

旧京丧葬风俗(二) - 卤煮 - 過年好

起杠后杠头要高喊“加钱”,这时丧家必须要另外再给杠夫们加一些赏钱。杠夫还要将给赏钱的人员及赏钱的数目一一喊出来,如“本家老爷赏钱四十吊”之类,全体杠夫随后应道:“哎,四十吊!”不过所喊的数目是实际给的数目的十倍,以此来讨丧家的欢心。一路上还要多次喊“加钱”,直到坟地,以显示送殡队伍的声势浩大。

旧京丧葬风俗(二) - 卤煮 - 過年好

出殡的队伍因各家而异。富贵人家出殡,行列可以长达几里,行列中有纸糊的冥器、花圈、挽联和执事、僧道、孝属、亲友,还有各种仪仗,像各种古代兵器、肃静回避牌、金执事、功名牌,但一般只有满清的王公贵族才有这样的排场,汉人中的达官显贵的出殡队伍中也会有开道锣、引路王(纸糊)一对、打道鬼一个、铭旌香幡、筒幡、金执事、各种图案的旗帜、影亭一座(内挂死者遗像)、招魂轿一乘、鼓乐一班、清音锣鼓一队,以及喇嘛、道士、和尚等。送殡的亲友都可以执绋(即手牵白布条),队列中的挽联、花圈雇人用竹竿举着,还有纸糊的匾额放在彩亭里由二人抬着。用纸糊的冥器和神鬼人物统称为纸活,其中有喷钱兽、金童玉女,有金山银山、文房四宝、绸缎衣料、古玩、花盆,还有宴席和戏剧、厨子、老妈子、使唤丫头、使唤小子,还有用松枝扎制的“松活”,如和合二仙、鹤鹿同春、二十四孝以及狮子、骆驼、狗、亭盖、八仙等等。

旧京丧葬风俗(二) - 卤煮 - 過年好

出殡队伍中的僧人

至于一般人家出殡也有各种规格。丧礼仪仗可以分为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五堂依次由简入繁,以适应不同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家庭办丧事的需要。最穷苦的贫民出殡只用八个杠夫,抬一口薄皮棺材。有些人家也雇几个吹鼓手,灵柩上覆盖着一面绣花的棺罩,灵柩前后有一两个近亲送的花圈,前边有一个穿孝服的杠夫打着响尺引路,后边有一辆马车或人力车,上边坐着送殡的女眷。一些小康人家出殡时也采用由小孩组成的丧事锣鼓,加上四对片幡、四对雪柳的简易丧事。

丧家的一些亲友也会在出殡的途中摆茶桌,在一张八仙桌上摆设茶壶茶碗,以供送殡的孝属亲友饮水。其实摆茶桌主要是礼仪性的。旧时还有路祭的风俗,由死者生前友好集资或独资搭设路祭棚,棚外有素彩牌楼,棚内设祭堂,内有太师椅一把、祭席、饽饽桌子、香烛、酒菜等供品和花圈、挽联。有的集体或个人只用一张供桌,上面摆放鲜花、供品,等灵柩经过时抬到灵前叩祭。灵柩经过路祭棚时,要将亡人遗像请出影亭,放在棚内太师椅上,由僧道品咒,再由主祭人奠酒叩祭,孝子答谢,然后再请亡人遗像上轿启行。

旧京丧葬风俗(二) - 卤煮 - 過年好

出殡队伍中的匾亭

送殡队伍出城门后,一般亲友就告退了,杠夫人数减少,只留下一班鼓乐、一班和尚前往坟地,执事撤出。灵柩抬到墓地后,按照风水先生事先选好并已挖好的墓坑下葬。到吉时由杠夫按风水先生测出的方向,用大绳将灵柩缓入墓坑。此时孝子跪灵,鼓乐声起,随后摆上供品,和尚高声诵读有关经文,丧家将花圈、挽联、纸活、纸钱点火焚化,孝属与亲友在杠夫递过来的一铁锹土上抓一把扬入坑内,随后由杠夫用铁锹往坑内填土,堆成坟头,再将引魂幡插在坟上。

孝子向送殡的亲友致谢后,众人脱下孝服回城。下葬后第三天孝属要在坟地烧纸,以后在三七(21天)、五七(35天)、七七(49天)及60天时还要到坟地祭祀或在家烧纸。五七时要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出钱糊一把大伞插上五朵石榴花后,送到坟地焚化,称为“烧伞”。60天时孝属必须预备纸糊法船一只,金桥、银桥各一座,在僧道诵经加持后焚化。据说亡人可以乘上法船,通过金桥、银桥到达极乐世界,此举称为“烧船桥”。亲人死后一百天也要办一次祭奠仪式,一般家属在家里设奠。亲人死后一百天一周年也要办一次祭奠,丧家在院内搭席棚,设酒宴招待亲友,正房设祭堂,堂内悬遗像,设牌位,也有搭月台的。富贵人家要请喇嘛、道士、和尚念经。在死者逝世三周年、十周年时也有办祭祀的,但已比较少见。

旧时北京人办丧事的礼仪十分繁琐。复杂的丧事使丧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和钱财,以换取一个孝顺的名声,至少也不能让亲友或社会舆论指责为“不孝”。于是北京人的亲戚朋友多,注重老礼,丧礼上近亲远亲都要请到,还要邀请官场、商界乃至社会各界的朋友,因此人们经常要出席丧礼,磕头磕得晕头转向哭泣往往变成了干嚎,甚至还有哭了半天还不知道死者是谁的奇闻。各种丧礼本是为了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但是往往发展到徒具形式,缺乏实际感情内容。丧事中的许多习俗也带封建迷信的色彩,尽管人们也感到有许多繁琐、不便之处,但是不敢加以改变,否则就会被舆论认为是大逆不道,富贵人家在办丧事时大肆铺张,以此进行炫耀,贫苦人家经济拮据尽量节俭,但也有一些必须破费的地方,对于穷人来说,办一次丧事的经济负担是十分沉重的。

推荐阅读

老北京习俗之过春节(终) 厂甸为何是老北京人的最爱?...

每逢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北京南城琉璃厂就会有厂甸庙会,一年仅有这一次,而且卖的东西很有特色,很多是平日里在别的地方买不到的。...[详细]

北京春节的13个习俗大盘点

说起北京春节的习俗,不妨看看老北京的民谣:“腊八粥喝几天,转眼就是廿三,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炸了丸子炸豆腐,廿六炖锅鱼来炖锅肉,廿七杀只鸭子、宰只鸡,廿八把面发...[详细]

春节习俗:老北京过年循老礼儿

在中国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里,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农历新年才是真正的新年。作为一个庆祝农历新年的盛大节日,春节不仅体现着我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详细]

老北京亲子过大年!正月逛庙会 十五看花灯 清真美食...

在北京过年最重要的两样是京味儿和年味儿。虽然现在的高楼大厦雾霾天代替了多年前的红砖灰瓦四合院,然而每年一次春节的到来,还是让我们尽力复原着京味儿的老传统和...[详细]

白塔寺老街坊们自己办庙会 原汁原味还原老北京习...

老年间的书信怎么还有跪着的?“噗噗噔儿”是个啥?白塔“微妙会”上有答案。1960年白塔寺庙会消失,今年春节前,该地区的老街坊们自发组织,根据当年的记忆,在白塔寺旁办起...[详细]

老北京人的吃"春儿"

春天正是踏青赏景的好时节,而过去的老北京人除了踏青之外,就该吃“春儿”了。老北京人的吃“春儿”,叫开春儿第一口,从百姓到皇宫,都要尝这口儿。...[详细]

老北京的冬至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详细]

北京过小年的习俗

小年快到了,年越来越近了.其实从腊八敬佛喝粥起,就已经进入了春节的准备期.老北京时期,一般到腊月二十之后,京城大街上就开始出现“书春摊”、“对子摊”了。“揭对...[详细]

老北京习俗:春分吃太阳糕

昔日的老北京人,在欢度春节与上元节之后,紧接着便在农历二月春分日寅时举行祭祀太阳神的活动,曰“中和节”。 明清两代均于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详细]

惊蛰老北京的习俗-吃懒龙

民俗学家"懒龙司机"表示,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惊蛰这一天应该吃“懒龙”。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讲究这些了。 著名北京民俗专家崔普权老师说,惊蛰这天吃“懒...[详细]

老北京饭桌上的习俗

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以前的北京都是大家庭生活,三世同堂是很多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绝对不能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这样做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因...[详细]

老北京岁时习俗

 顺星:正月初八黄昏后,以纸蘸油,燃灯108盏,烧香祭祀,叫顺星(清时习俗)。天诞:正月初九为天帝诞辰。禁屠宰。大高玄殿设皇坛,各道观设醮。 散花灯:十三日,也叫散小人。由堂...[详细]

老北京立春吃春饼习俗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详细]

吃春饼 老北京立春的风俗

立春,在我国古代历法上是一个节气,而在老北京来说则是一个风俗。这个风俗与吃分不开,在老北京风俗中立春又叫打春,是老北京人在春节前后的一个重要的风俗,为什么说是...[详细]

春节民俗: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贴窗花...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是两句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