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平民的饭食

2012年02月29日

  北京人的饭食因社会地位的不同、经济条件的不同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不可一概而论。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普通老百姓的家常便饭。

  北京人的主食分为细粮和粗粮。细粮有大米、白面,粗粮有玉米面、小米、荞麦面、豆面等等。大米产于江南,通过大运河漕运到京。当年北京城里的旗人、政府官员都是吃皇粮的,大米的产量比较高,可以长期贮存,因而是皇粮的主要组成部分。清政府在朝阳门内设立了许多粮仓,贮备了大量糟米。因供过于求,大米长期贮存后会由白变黄,甚至发霉。发黄的米称为“老米”,据说这种米失去了油性,吃起来开胃、爽口,一些人由被迫吃老米变成吃上了瘾。老米的价格有时反而比新米贵。其实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吃老米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大米可以做粥做饭,以家常菜就饭吃。

  用小麦磨成面粉吃法就更多了,除了蒸馒头之外,还可以烙饼、做面条。面条按制作方法不同分为抻面和擀面。主要的吃法有炸酱面、芝麻酱面、打卤面、汤面。炸酱用小肉丁、葱花、黄酱炸成,老北京人讲究小碗干炸,放上面条拌匀,放上黄瓜丝、萝卜丝、豆芽等多种拌料,爱吃酸的倒上醋,还要就着大蒜吃。芝麻酱面一般是夏天吃的。打卤面是用猪肉片、鸡蛋、木耳、黄花加上调料制成汤卤,加入煮熟的面条吃。夏天天气炎热,北京人要吃过水面。把煮熟的面条倒入凉水中,再捞起来加上炸酱、芝麻酱和各种菜码。

  煮饽饽就是煮饺子。饺子馅的种类很多,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蛋、白菜、韭菜、酸菜、芹菜等。北京人做饺子非常熟练,讲究薄皮大馅。北京也爱吃饺子,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不仅平常时候吃,过年时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满族人有在年前把饺子包好,放到户外冻上,在新年期间煮熟食用的风俗习惯。

  玉米磨成面之后可以做成窝头。窝头像个圆锥形,中间有个洞,放在蒸笼里蒸熟食用,就着咸菜、酱豆腐、臭豆腐吃,是穷苦百姓的日常主食,贴饼子是用玉米面捏成椭圆形,贴在烧热的大铁锅边上,烤熟后靠锅的一面有一层焦壳,吃起来有一股独特的香味。玉米面粥也叫煮嘎嘎,有的穷人粮食不够吃就以煮嘎嘎充饥,弄一个水饱,但是过不了两个时辰,撒上两泡尿之后肚子又饿了。

  小米粥、荞麦面条也是北京人常吃的粗粮。北京的小吃种类很多,像炸油饼、芝麻酱烧饼等,品种繁多。在一些年节北京人还有特殊的饮食风俗,像每年腊月初八北京要做腊八粥,粥内放入小米、大米、红枣、花生、芸豆、绿豆、栗子,熬好后放入红糖、白糖,还要将蒜瓣泡在醋中,称为腊八蒜,放在大年三十吃饺子时佐食。除夕夜里要吃饺子,称为更岁饺子。灯节时要吃元宵。立春这天要吃春饼,这是一种薄面饼,裹上盒子菜(豆芽菜、鸡蛋、粉丝、熟肉丝等做成)吃。这一天人们还要吃萝卜,称之为“咬春”。此外还有夏至吃冷淘面,冬至吃馄饨等风俗。至于端午节吃棕子、中秋节吃月饼则是全国各地都有的风俗。

  北京人常吃的蔬菜有白菜、韭菜、黄瓜、茄子、菠菜、萝卜、芹菜、辣椒等。白菜是北京人冬天吃的主要蔬菜,最常见的是熬白菜,用猪肉丸子、排骨、海米等熬汤,加入白菜,汤汁像牛奶,鲜美无比,寒冬时节喝上一碗白菜汤,物美价廉,浑身生出暖意。

  芥末墩是一种很别致的菜。做法是将白菜剥去外皮后,将菜心切成一寸厚的圆盘形状,用细线扎紧放在锅中煮熟后放在盘中放凉,撒上芥末和糖,加一些醋,味道酸甜,有芥末独特的辣味。

  冬天的菜还有猪肉酸菜粉,是将猪肉煮熟后切片,放入酸菜、粉丝同煮的汤菜。酸菜是用白菜腌制成的,有一种独特的酸味。猪肉酸菜粉是东北风味菜。炒雪里红是用腌好的雪里红放入黄豆芽同炒,也可以放入猪肉丝、羊肉丝,是下饭的好菜。

  将羊肉丁、胡萝卜丁、黄豆同炒加入黄酱,也是秋冬季节的一道家常菜。将甜酱瓜切成丝,加入里脊丝、葱丝用香油炒,加入少许白糖,有一种特殊的甜咸香味,是一道精致的小菜。

  夏天上市的蔬菜很多。黄瓜既可以用刀拍碎浇上酱油、醋、香油、芝麻酱拌着吃,也可以切成丁与毛豆、豌豆、黄豆、猪肉丁一同炒着吃,还可以切成丝拌炸酱面。有些北京人干脆在吃面时一手拿着整根的黄瓜咬着吃,透着一种豪爽的气派。北京的茄子与南方不同,是圆形的。烧茄子是一道十分好吃的菜,只是太费油。茄子还可以做拌茄泥,先切成大片,蒸熟后拌上芝麻酱、蒜泥和盐。韭菜既可以用来做饺子馅,也可以和鸡蛋、虾皮一起炒。冬瓜可以用来做汤。西葫芦可以做饺子馅。扁豆不易熟,要加水放入调料,用文火焖熟。菠菜、油菜是冬天不多的几种绿叶蔬菜。葱、姜、蒜是不可缺少的调味蔬菜。北京人用小葱蘸酱,与烤鸭同食。冬天北京出产的水萝卜皮色青白,萝卜里边却是紫红色的,脆嫩多汁,可生吃,也可以切成丝,浇上醋、白糖、香油拌着吃,北京人称这种水萝卜为“心里美”,又有“萝卜赛梨”的说法。不过现在北京人常吃的西红柿在老北京却是很少有人种植、食用。

  北京距离塞外草原比较近,又有作为元大都的历史,因此北京人吃羊肉的很多,冬天许多人家要吃涮羊肉。将特殊部位的羊肉切得像纸一样薄,用筷子夹着,放入沸腾的火锅中涮一涮,羊肉将熟未熟的时候是最嫩的,将羊肉夹起,蘸上芝麻酱、酱豆腐、香油、辣椒油、韭菜花等佐料,就着芝麻烧饼,还可以涮白菜、粉丝和其他许多荤素菜肴。在寒冷的冬季,家里摆上火锅,家人聚集一堂吃涮羊肉,其乐也融融。

  羊肉的吃法还有烧羊肉,以成三元、隆福寺白魁老号最负盛名。夏天用烧羊肉的汤浇面条,佐以整条黄瓜,确实是应季美食。此外还有月盛斋的酱羊肉、德胜门外马甸薛记蒸羊肉、廊房二条马记的白水羊肉,都独具风味,享誉京城。

  比起羊肉来,北京人吃牛肉比较少。过去的牛都是用来耕田的,轻易不会宰杀,除非是老牛、病牛,其肉质也比较差,许多人不吃牛肉,尤其是妇女。北京城里还有卖驴肉、马肉、骆驼肉的。

  北京地区无论是农家还是市民,在院里养鸡的人家很多,所以北京人吃鸡很多。常见的用鸡做的菜肴有酱爆鸡丁、宫保鸡丁、辣子鸡丁、芙蓉鸡片、炸八块、咖喱鸡、砂锅鸡块、白斩鸡、栗子鸡等。家里产妇刚生了孩子,炖上一只老母鸡,喝上一碗鸡汤可以补养身体。下酒菜有鸡丝粉皮、酱鸡、扒鸡、烧鸡、卤鸡。总而言之,鸡的做法很多。相比之下,北京地区养鸭较少(因为受水面较少的限制),鸭的售价也比鸡贵,所以北京人吃鸭的机会明显比南方人少。鸭菜中最有名的自然是烤鸭,不过烤鸭一般家庭自己做不了,只有到烤鸭馆去吃。家里做的鸭菜有清蒸鸭子、江米鸭子、红烧鸭等。

  北京地区既不靠海,河流也不多,所以北京地区出产的鱼的品种不是很多,最常见的有鲤鱼、鲫鱼、鲇鱼、草鱼、黑鱼。北京人所吃的鱼有许多是从外地贩运而来,每年三四月黄花鱼汛时,从天津贩运而来的黄花鱼大量上市,其中大条的、新鲜的黄花鱼售价较高,主要买主是各家饭馆,那些小的不太新鲜的黄花鱼价钱就很便宜了,即使是贫民百姓也能买上几斤尝尝鲜。收拾干净后或拖上湿面粉下油锅炸,或者煎熟后放葱、姜、蒜红烧。还有一种侉炖鱼,是一种家常菜,黄花鱼刺少肉嫩,炖上一锅鱼,一家人就可以大快朵颐。带鱼也是北京人常吃的海鱼,切成小段后下锅煎,然后放入酱油、糖、醋加汤收干,或者裹上面粉炸熟。鲫鱼的味道鲜美,最适合做汤,汤汁像牛奶一样,十分鲜美。草鱼的做法有西湖醋鱼、五柳鱼。鳝鱼在京城一些南菜馆中有售,京城市民一般不大吃。

  真正的穷人平时难得能吃上鱼、肉,除非逢年过节才买上点肉包个饺子,或者是当春天黄花鱼上市时买上一些价廉、不新鲜的小黄鱼。平时吃的都是一些应季的大路菜,夏天是茄子、扁豆,冬天是白菜、萝卜。到了蔬菜淡季只有吃咸菜了。饺子和打卤面是过年节时才吃的,平日的主食是玉米面窝头。春天用细盐拌上小葱,冬天在白菜帮子上浇一点辣椒油也算是美味了。大多数平民一天只吃两顿饭,每顿饭只有一个菜。极贫困的人家只能喝粥,用很少一点粮食掺上菜叶子,熬上一大锅粥,全家人灌上一个水饱。

  老北京人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做“韭菜长吃,黄瓜老吃,一年到头吃饺子。”意思是韭菜长长了才吃(并非“常吃”),黄瓜长老了才吃,一年到了头才吃上一顿饺子。其中不乏自我解嘲的心态。另一句话流传至今,叫做“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据医学专家说,鱼、肉吃多了确实会上火、生痰,不过对穷人来说不存在此问题,说这句话的人多少有点酸葡萄心理。

  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漕运的废止,北京人的主食从以老米为主改为以面食为主。据1926年7月24日《中外经济周刊》杂志上刊登的“北京之粮业”一文记载:“北京人口食麦豆杂粮者,约占十分之七,食米者不过十分之三。”小麦面成为主食,无论是面条、馒头、饺子、包子都是以面粉做成。面粉是细粮,玉米面、高梁米则是粗粮。玉米面做成的窝头、贴饼子是贫民的主食。

  从清末开始北京兴起了西方饮食的风气,西式食品大受欢迎。1914年时北京有名的番菜馆有四家,到1920年增加为12家。上层社会流行西餐,一些著名番菜馆内每天都是宾朋满座。许多食品店还经销西式烟酒、咖啡、糖果、饼干、罐头、荷兰水。还出现了西式食品的专营店,像经营洋酒、罐头的祥泰义,前门外二妙堂的咖啡冷食店。到清末时,已是“贫富人人抽纸烟”,上层人士喝酒也已是“非三星白兰地、啤酒不用矣”。于1915年创办的北京双合盛啤酒厂年产啤酒达到十万大箱,约合3000多吨,可见销路很好。

推荐阅读

老北京还在 子弟八角鼓票房重现京城...

2016年6月4日,“八角鼓”作为一种演唱形式的出现,始于清代,早年的“岔曲”属于清朝满洲人八旗的军旅音乐。相传乾隆年间八旗将士征讨西北,他们根据当地民间流行的高腔...[详细]

寻找老北京,记住老传统

庙会,是中国的古老民俗活动,《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道:“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庙会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日益显现...[详细]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其中三转分别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的是收音机(话匣子)。当年如果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在...[详细]

首都博物馆“搭”北京老城 让孩子了解原汁原味老...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荣耀你了解几分?如何让习惯了熟视无睹的孩子们擦亮双眼,感受这座近在咫尺、饱经沧桑的城池的雄伟壮观?首都博物馆今日开幕的《读城—...[详细]

老北京为什么一去不返

儿子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在北京长大,可是我那么多地方都不认识,还没有我们班外地同学对北京熟悉!   他说的那些地方,包括: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东四、西四、沙滩、南...[详细]

蛋白印相老北京

12月20日,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馆中陈列的照片记录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从达盖尔银版(安布罗银版)到磁性记录材料,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盐纸工艺)到明胶银...[详细]

从随迁户到老北京 北京人祖上来自四面八方...

现在一提老北京人,一般指往上数三代都定居在北京的人。您要是往上数四代,就会发现,前面说的那些老北京人,基本也是“随迁户”。历史上凡是作为首都的地方,都是汇聚各民...[详细]

给你一个南腔北调的老北京?--什刹海的京腔哪去了?...

曾几何时,什刹海的三轮车“胡同游”相当红火,甚至成了什刹海旅游的一张名片。“祥子”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子,侃得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心花怒放。   现如...[详细]

老北京的“坟圈子”

 清明时节是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在旧时京郊还有“坟圈子”,而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北京人才有些记忆。早年间出了城门往郊外走,时常看到一些绿树环绕的坟地,俗称“坟圈...[详细]

你不了解的老北京

冬日,周末,和久未谋面的朋友相约去了后海。 其实本是要去看德胜门旁的箭楼,但绕楼而行之后,渐入小巷深处,峰回路转,竟是后海晶莹的水。 沿水前行,有寺名曰“...[详细]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详细]

古道热肠的“老北京”

上世纪40年代,有位先生在沙滩的北大读书。他在一家小饭铺就餐。有时没钱,就婉商赊账。老板是个古朴厚道的“老北京”,爽快应承。家里钱一到,他立马还账。如此日久天...[详细]

味道的老北京:另一个老北京,正在消失变成记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前门胡同正在拆迁。随着越来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栖息之地也越变得来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应该算是最随意...[详细]

京人取暖话当年

旧时,北京冬季十分寒冷,一般人家都用煤炉取暖。虽煤炉的品种繁多,但尤以“不灰木白炉”最为普遍。“不灰木”实为一种矿物质,质似石棉,色白如雪,遇火不燃且传热性能极佳...[详细]

老北京婚俗:就这样悄悄逝去

“20年前,我是最年轻的婚俗专家,可现在,我也77岁了。”作为老北京婚俗最后的见证人——常人春摇了摇头,他知道,那个曾经辉煌的传统,已走到了尽头。   今年,北京内城婚...[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