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曾经鸣炮报时

2012年02月25日

老北京曾经鸣炮报时[墙根网]
1924年拍摄的宣武古炮

  “晨钟暮鼓”,老北京报时都依靠它,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还有另外一种报时法,即每到中午在德胜门、宣武门鸣炮。

  炮在古代战争中作用巨大,明末为对抗满清进攻,大量进口“红衣大炮”。一说红衣为红夷之讹,因当时红头发的荷兰人在亚洲影响甚大,明朝常到荷兰东印度公司采买火炮,另一说是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故名之。两说皆有道理,明朝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交恶,贸易往来极少,基本没从他们手中买过炮,大多数炮是在澳门从葡萄牙人手中买来的,很多是英国造。

  “红衣大炮”一度改变了战争格局,造就了袁崇焕的威名,但由于制度腐败,大量明朝军队降清,清军也掌握了制炮技术,并成为其鹰扬天下的法宝。

  1653年,明亡后第九年,为加强京城防备,济尔哈朗提议,顺治皇帝批准,在北海公园琼岛和内城九门上各设信炮五门,并立五根旗杆,遇到紧急情况,白天挂旗,晚上挂灯,并立刻鸣放信炮,以提醒警戒。当然,炮不能乱放,需持金牌传令才行,各门信炮需同时鸣放。

  这些古炮体现了当时造炮的最高技术,重约800公斤,它们安放在木制的炮车上,进退自如,并可左右调整方向,和现代炮车设计非常近似,与电影电视上拍摄的笨重之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以后清代长期和平,武备松弛,造炮技术一落千丈,到清末时,水平甚至不如明末,故城楼上的古炮一直没被淘汰。1924年,溥仪离开故宫,北京钟鼓楼不再报时,为服务市民,每到中午,便在宣武门城楼上鸣炮报时。

  为什么选择在宣武门?因民谚称:“崇文、宣武各西东,左亡明,右亡清。”明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崇祯,而清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宣统,分别是崇文门、宣武门的第一个字,所以民间将宣武门看成是清朝灭亡之门。

  没想到,宣武门首次鸣炮便发生了意外,震塌了周边的民房,只好减少炮的数量,为避免声音变小,北城听不到,便在德胜门同时鸣放。由于鸣炮报时始于宣武门,加上当时宣武人口更密集,故人们习惯上仍称为“宣武午炮”。

  然而,“宣武午炮”放的真是古炮吗?一直以来,颇有争议,因古炮已陈设数百年,太危险,操作也比较复杂。因此,今人多认为是当时北洋军阀调了两门退役的克虏伯野战炮当“午炮”,只是当时古炮仍在城楼上,留有照片,遂让后人产生了误解。

  1927年,为方便交通,宣武门、朝阳门城楼被拆,城上文物、建筑材料都被变卖,以弥补政府官员的欠薪,但保留了部分瓮城。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因放炮报时花销太大,被迫停止。1933年,宣武门瓮城亦被拆除。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宣武区志》


推荐阅读

老北京还在 子弟八角鼓票房重现京城...

2016年6月4日,“八角鼓”作为一种演唱形式的出现,始于清代,早年的“岔曲”属于清朝满洲人八旗的军旅音乐。相传乾隆年间八旗将士征讨西北,他们根据当地民间流行的高腔...[详细]

寻找老北京,记住老传统

庙会,是中国的古老民俗活动,《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道:“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庙会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日益显现...[详细]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其中三转分别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的是收音机(话匣子)。当年如果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在...[详细]

首都博物馆“搭”北京老城 让孩子了解原汁原味老...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荣耀你了解几分?如何让习惯了熟视无睹的孩子们擦亮双眼,感受这座近在咫尺、饱经沧桑的城池的雄伟壮观?首都博物馆今日开幕的《读城—...[详细]

老北京为什么一去不返

儿子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在北京长大,可是我那么多地方都不认识,还没有我们班外地同学对北京熟悉!   他说的那些地方,包括: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东四、西四、沙滩、南...[详细]

蛋白印相老北京

12月20日,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馆中陈列的照片记录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从达盖尔银版(安布罗银版)到磁性记录材料,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盐纸工艺)到明胶银...[详细]

从随迁户到老北京 北京人祖上来自四面八方...

现在一提老北京人,一般指往上数三代都定居在北京的人。您要是往上数四代,就会发现,前面说的那些老北京人,基本也是“随迁户”。历史上凡是作为首都的地方,都是汇聚各民...[详细]

给你一个南腔北调的老北京?--什刹海的京腔哪去了?...

曾几何时,什刹海的三轮车“胡同游”相当红火,甚至成了什刹海旅游的一张名片。“祥子”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子,侃得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心花怒放。   现如...[详细]

老北京的“坟圈子”

 清明时节是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在旧时京郊还有“坟圈子”,而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北京人才有些记忆。早年间出了城门往郊外走,时常看到一些绿树环绕的坟地,俗称“坟圈...[详细]

你不了解的老北京

冬日,周末,和久未谋面的朋友相约去了后海。 其实本是要去看德胜门旁的箭楼,但绕楼而行之后,渐入小巷深处,峰回路转,竟是后海晶莹的水。 沿水前行,有寺名曰“...[详细]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详细]

古道热肠的“老北京”

上世纪40年代,有位先生在沙滩的北大读书。他在一家小饭铺就餐。有时没钱,就婉商赊账。老板是个古朴厚道的“老北京”,爽快应承。家里钱一到,他立马还账。如此日久天...[详细]

味道的老北京:另一个老北京,正在消失变成记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前门胡同正在拆迁。随着越来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栖息之地也越变得来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应该算是最随意...[详细]

京人取暖话当年

旧时,北京冬季十分寒冷,一般人家都用煤炉取暖。虽煤炉的品种繁多,但尤以“不灰木白炉”最为普遍。“不灰木”实为一种矿物质,质似石棉,色白如雪,遇火不燃且传热性能极佳...[详细]

老北京婚俗:就这样悄悄逝去

“20年前,我是最年轻的婚俗专家,可现在,我也77岁了。”作为老北京婚俗最后的见证人——常人春摇了摇头,他知道,那个曾经辉煌的传统,已走到了尽头。   今年,北京内城婚...[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