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历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挥师北平忆徐达(1) --
百度一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个从东南起兵,进而囊括了全国的统一王朝。明朝的第一个都城是南京,迁都北京是后来明太宗,也就是明成祖朱棣时候的事情。明朝建立以后,统一全国大业尚待完成,首先是要北伐推翻元朝统治。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将此重任交与他认为最可靠的人,派遣的北伐大军统帅非徐达莫属。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微凤阳)人,出身农家。 史称他“长身、高颧、赤色、沉毅、刚决”。朱元璋投身群雄争逐以后,他参加了朱元璋的队伍,成为朱元璋最得力的将领,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所以朱元璋才任命他为大将军率军北伐。
徐达率领25万大军,先取山东,会师河南,乘胜北进攻打元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 他率领大军到了通州(今通县),当时在距离30里的地方筑台驻军。在他驻军的地方,也就是通州以西有一个高半里,广半里的土台,人称“徐中山将台”,后人在此有诗凭吊云:“中山英爽在高阴。”也有人说那里原是唐代薛仁贵征辽时驻军所筑,徐达是因循而筑的。不管怎么说,徐达大军所向披靡,在他打到通州的时候,元顺帝夜半打开健德门(今北京德胜门)仓皇北走,此后徐达率兵从齐化门(今北京朝阳门)填濠攀城攻入大都城内,入城后他坐镇齐化门楼,擒获元监国宗室及官吏等,至此,元朝灭亡。
今天的北京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如果自作为陪都的辽南京算起,至今也有1000多年。辽代以后又建有金中都和元大都。这一古都的分量,徐达还是深知的。入城以后,他禁约士卒,保护典籍、建筑,不许侵扰百姓,很快就稳定了秩序。这时的北平城(明朝将大都改名北平)经过战乱,城垣残破,加之元顺帝北走,因此徐达的当务之急是重整北平城垣和防御设施。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北京城表现在建筑和城市风貌上的变化如同沧海桑田。徐达及其部下华云龙在明初对北平城的改建,今天依然留下了痕迹。我们知道近年新建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东起城东南的角楼,西至崇文门的地方,是明北京城的标志。然而,这部分城墙是后来建的,与徐达没有关系。徐达到北平的时候,他见到的是元大都城。大都建筑呈长方形,旧城周长60里,南北东西都是端正平直的,城垣是板筑夯土墙,高12米,宽31米。明初,徐达对大都城垣进行了改建,而明城墙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础上修筑的,在夯土上进行包砖灌浆而成,是特意加固了原来的城垣。这项工程,由徐达开始,一直延续到正统年间,才将城垣的内外壁全部用砖包砌了。徐达当时新建的北城墙比较内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都要高和宽,具体说是高四丈多,顶宽五丈,而北平其他三面城垣则都是只有高三丈余,顶阔二丈。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正是为了防御北边的蒙古势力。当时元顺帝退走蒙古草原,继续号称大元皇帝,时称北元,蒙古势力时刻伺机南侵复辟,徐达不能忘记他负有防守和保卫北平的神圣使命,所以对北平城加意修筑。
当年,徐达在方形城垣的西北角上留下了一个斜角,至今我们如果驱车行驶在北二环路上,经过积水潭时,就会明显感到有一个倾斜度,这个斜度一直延伸到西直门立交桥。为什么会留下这样一个缺角呢?经过学者探讨,徐达进入大都以后,认为原来的北边的城垣太广阔,不便于防守,就放弃了比较空旷的北部,将城向南移动了五里,并且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在城市南移修筑城垣时候,西面遇到了长河(今积水潭)水面,于是工程避开宽阔的水面,自德胜门以西起,城垣向南边倾斜修筑,因此上形成的北京内城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在西北缺了一角的奇观。
墙根网小说频道刊登的所有小说版权归作者所有,严禁下载和传播,如需要请到书店购买正版图书,所有以商业为目的的转载请先取得作者同意,谢谢。 墙根网小说频道主要刊登以北京生活、历史为题材的长中短小说,欢迎广大写作爱好者在本站刊登,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对小说内容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