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文化古都风情北京地名“寻龙之旅”:闻一多曾住二龙路附近

北京地名“寻龙之旅”:闻一多曾住二龙路附近

2012年03月09日

 ■西城区龙爪槐胡同、龙头井街:龙树寺与龙泉寺遗踪难寻

坐地铁4号线,我在陶然亭站下车,沿陶然亭路向东走去,找到了龙爪槐胡同和龙泉胡同。和二龙路不同,这里离商业区有一定距离,大致保持了原有的格局。两侧虽然也有楼房,但多为民居,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

我查过方志,昔日龙泉胡同里有座龙泉寺,始建于宋代,创始人为谷静端禅师,号龙泉老人,故寺名“龙泉”。寺内原有一口龙泉井,水味甘洌。后日渐倾废。明正统八年(1443),大兴隆寺僧万松在此处重新建寺,颇极一时之盛。清末,社会动荡,生灵涂炭。住持觉先以龙泉寺的中部和西部成立孤儿院,后演变为私立龙泉寺小学,也就是今天陶然亭小学的前身。可惜,现在古寺已经难觅遗踪了。

不过,陶然亭里有一处景点,与龙泉寺多少有点关系。话说当年龙泉寺规模很大,其东跨院逐渐独立出来,名叫“兴诚寺”。因为寺内有棵大槐树,树状似龙爪,称为“龙爪槐”,寺也又名“龙树寺”。因为年代久远,槐树枯死了,晚清名臣张之洞(1837年-1909年)补种两棵。张之洞还在龙树寺建了7间北屋,取名“蒹葭簃(yí)”,常常邀请文人墨客,到此宴饮赋诗。张氏去世后,他的门生、同僚将龙树寺改为张之洞祠堂。20世纪50年代,张之洞祠堂被划入新建的陶然亭公园,现在公园“西湖”的西侧有一座“抱冰堂”,就是当年张之洞在修建蒹葭簃之后增建的。“抱冰”是张氏晚年的号,取“矢抱冰握火之志,持匡危扶颠之心,冀挽虞渊之落日”之意。由于抱冰堂是在龙树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龙树寺又曾是龙泉寺的一部分,所以,抱冰堂与两座寺庙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按照方志上所写,龙爪槐胡同,也正是因为龙树寺内的那棵龙爪槐而得名。可是,龙爪槐胡同是在龙泉胡同的西边,龙树寺却在龙泉寺的最东边,一个西一个东,完全靠不上,这是怎么回事?细看地图,结合实地探访,我才明白:龙爪槐胡同比龙树胡同长得多,而昔日的龙树寺,虽然位于龙泉胡同的南侧,却对应着龙爪槐胡同的中段,后者因它而得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东城区飞龙桥胡同:明英宗曾被软禁在附近的重华宫,恢复帝位后在此兴建飞虹桥

  从东长安街北侧的南池子大街,穿过菖蒲河公园,步行一百多米,我来到了飞龙桥胡同。这里邻近劳动人民文化宫,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物,保留了平房,显得古朴而幽静。而胡同东口,隔着南池子大街相望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清皇家档案馆——皇史宬。

历史上,飞龙桥胡同的形成,要追溯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却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军队俘获。留守北京的兵部尚书于谦等人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北京保卫战”,且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次年,明朝与瓦剌议和,明英宗获释。回京后,英宗被软禁于皇城东苑(又称“南城”)的重华宫(今普度寺),长达八年之久。景泰八年(1457年)的“夺门之变”后,英宗恢复帝位。但他十分怀念“南城”一带的幽静,数次到此游赏,并且新建了一座“嘉乐馆”。其正殿为龙德殿,后边的玉河上,横跨着一座白色石桥,名曰“飞虹桥”。桥栏上精雕龙、狮、蛙、鳖、鱼、虾、海龟等,并凿有水波纹饰,栩栩如生。

传说中,修建飞虹桥所用的石料,是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从海外买下,磨好后运回中国的。《长安客话》引陶从政诗云:“中官三宝下西洋,载得仙桥白玉梁。甲翼迎风浑欲动,睛珠触日更生光。”当年,石桥四周的空地上种有瓜果蔬菜,风景独特,虽在城内,风景却似乡间。明代才子徐渭(徐文长)曾在《九月十六日游南内值大风雨归而雪满西岫矣》一诗写道:“风雨故梢铜网翼,鱼龙欲活石桥麟。”清朝定都北京后,龙德殿一带逐渐废弃,唯有石桥尚在,到了清代,桥名已讹为“飞龙桥”。《日下旧闻考》考证道:“其地犹有名飞龙桥者,盖即飞虹桥遗址,龙、虹音近而沿讹耳。”可惜,民国年间,飞龙桥也桥拆毁。后来,这里形成了一条小巷,也就是今天的飞龙桥胡同。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