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证人:雄关-- 喜峰口 沉睡水下的要塞(4) --
百度一下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一个小部落的领袖努尔哈赤迅速崛起,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汗国。他率领后金军攻打宁远,被坐镇那里的袁崇焕率军重创,抑郁而终。其第八子皇太极随后即位称汗。
对于生活在一个范围内的两个强势政权来说,彼此之间是很难和平相处的。从炎黄时代到今天,莫不如是,明与后金也不能例外。
正所谓家有长子,明与后金就像一个家族中的两个有继承权的儿子,都想得到全面掌控这个家族的权力。对于迅速崛起的后金,明朝一直在试图用各种手段将其消灭;而对于近在咫尺的强大帝国——明,后金也不断的予以进攻,希望削弱这个危及自身生存的王朝。出于这种心理,英明神武的皇太极自然也要继续努尔哈赤未完成的事业。
但是,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努尔哈赤屡次败于宁锦的事实使皇太极深知,袁崇焕是一个极不好对付的人物。有他在一日,后金根本无法越过宁锦攻击明朝。
既然不能战而胜之,就要运用谋略。历史上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便上演了。
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不再与袁崇焕在宁锦一带纠缠。他亲率10万大军绕过袁崇焕的防区,越过平地松林(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一带),进入蒙古大草原,从北面威胁与北京休戚相关的喜峰口。
而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明朝的边防军出了很大意外。由于史料的不足,这个意外到底是谁的责任难以说清。但不论是谁的责任,造成的结果都是相同的——空有万里长城,喜峰口一带却没有足够的防御力量。后金军很轻易地越过长城,从喜峰口杀入。明都北京直接暴露在了后金军的战刀前,受到严重的威胁!崇祯帝大为恐慌,立即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召各路兵马速来京师救驾。
接到京师告急的文书,袁崇焕即刻亲统精兵千里驰援,很快赶到了北京城下。没来得及休整,就命令大军向正在攻城的后金军发起攻击。
军队交锋,士气高下十分重要。明朝军队大多屡为后金所败,心中胆怯,往往在数量、装备等均占优势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战败。而袁崇焕的军队却是屡败后金军的军队,同样令后金军未战先怯。因此,袁崇焕的旗号刚一打出,后金军的士气大减,被明军杀得大败。皇太极见难以抵御,只好解除对北京的包围,撤军50里,在南海周边安营。
劫后余生的崇祯帝龙颜大悦,亲自出城犒劳袁崇焕的大军。袁崇焕一路快马赶来,怕京城有失,对军士督促颇急。此时形势稍缓,他请求让士兵入城休息,以利再战。崇祯帝出于自身的安危的考虑,自然拒绝。袁崇焕退而求其次,请求让士兵同其他赶来支援的武装一样在外城驻扎。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崇祯帝却再次拒绝。疲惫不堪的辽东军只好在城外无险可守的旷野上露营,还要时刻提防不远处虎视眈眈的后金军。
墙根网小说频道刊登的所有小说版权归作者所有,严禁下载和传播,如需要请到书店购买正版图书,所有以商业为目的的转载请先取得作者同意,谢谢。 墙根网小说频道主要刊登以北京生活、历史为题材的长中短小说,欢迎广大写作爱好者在本站刊登,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对小说内容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