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证人:雄关-- 榆关那畔的风情(2) --
百度一下
与之相仿佛、同为吟咏山海关的,还有一首《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纳兰公子的榆关词,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他的榆关词包罗甚广,有的描绘边关雄奇瑰丽之景,有的观千古浮沉,发兴亡之叹,同时也有大量对乡愁、爱情的抒发。纳兰性德生长于清初盛世,但他的榆关词作并无胜利者的自豪,有的只是古今之思、兴亡之叹,对爱情、人生、大自然的诚挚。
无论在纳兰性德之前还是以后,吟咏山海关的名作都相当稀少。传世诗词的产生在于感时伤怀。纳兰性德虽然不是中原汉人,面对苍凉的天下第一关,却能情有所感,与历史产生共鸣,与要塞情感交融,自然也就写出了一首首好词。
鼓角争鸣已远去,但愿硝烟不再来
作为军事要塞,山海关看够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听够了战场上隆隆的炮响和军队的喊杀声。
在经历了无数血与火交织的战争后,新的时代终于到来,山海关终于获得了重生。
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已经有华夏文明在繁衍生息。从秦汉开始到如今,山海关不仅是战火频仍的伤心地,更是文化、经济交流的繁盛乡。
在山海关旁的渤海湾边,有一块碣石。始皇东巡,曾在这里设秦国门。汉武访仙,曾在此处筑汉武台。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东讨乌桓,回师时经过临榆,在碣石旁举目四望,发出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慨叹。这里曾留下唐太宗的《春日观海》,也曾留下高适的《燕歌行》,还曾留下冀鲁地区人民离乡背井,远赴关外时唱起的家乡小调。
东北的特产载上火车,经此运往全国各地,各地的特产,又载上火车,经此供应东北的人民。
这里本就该是文化的圣地,这里本就该是经济的中心。往昔屡经乱世,山海关只能任军队来来往往。如今时逢盛世,再没有兵车疾驰,再没有战马奔腾,有的只是商人、游客和行旅。
六百年前苦建成,六百年后关始兴。
今天,山海关已完成了它的戍守使命,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保护。
因为几百年风雨的侵蚀、战争的破坏和人为的损毁,山海关曾有过一段令国人汗颜的岁月:山海关古城墙的内侧基本上已被猪圈、鸡窝和茅厕所占据;内夯土外包砖的城墙因为附近居民随意取土取砖,仅剩外面一层墙皮;古关北城墙下紧挨着一溜平房,有些平房的石砌院墙歪歪斜斜地倚靠在城墙上,有的已与城墙混为一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师庙被山海关第三中学占用,而清末民初的建筑——绸布庄则被一家医院所遮蔽。低矮的民宅杂乱、拥挤、落后的条件让人羞愧;曾固若金汤的城墙满目疮痍,破败的样子让人痛心。
墙根网小说频道刊登的所有小说版权归作者所有,严禁下载和传播,如需要请到书店购买正版图书,所有以商业为目的的转载请先取得作者同意,谢谢。 墙根网小说频道主要刊登以北京生活、历史为题材的长中短小说,欢迎广大写作爱好者在本站刊登,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对小说内容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