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京韵大鼓

2012年03月20日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是北方鼓词类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因用北京语音演唱而得名。

  主要流行在河北、北京、天津地区,在华北、东北其他地区影响也较大。

  最初由河北河间一带农村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木板大鼓曲调较简单,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篇唱段,无旋律乐器伴奏,由演唱者自司板、鼓,边说边唱,说白占较大比重,因此人们也称这种形式为“说大鼓书”,由农民艺人农闲时在乡村庙会里说唱,以维持生计。

  清代末叶(1870年前后),木板大鼓随着破产农民流入天津、北京等城市,因当时的农民艺人说唱带有河间的方言土音,人称“怯味“,故被城里人贬称为”怯大鼓“。

  这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怯大鼓艺人,如胡十、宋五、霍明亮等,他们在鼓书艺术上都很有造诣,演唱风格也各有千秋。之后,又有刘宝全(1869—1942年)、白云鹏(1874—1952年)、张小轩(1876—1945年)等名艺人和韩永禄、白凤岩、霍连仲等著名弦师。其中刘宝全最为突出,他把怯大鼓的语音改用北京方言演唱,正式定名为“京韵大鼓”。这是京韵大鼓的成熟时期。

  进入大城市后,由于听众发生了变化,演唱形式和内容也随之改变,使用了三弦、四胡作为伴奏乐器,还以唱小段子为主代替了长篇大书,艺术上也日趋成熟。本世纪20年代是京韵大鼓的鼎盛时期,流派繁多,名家辈出:有高亢挺拔,刚柔相济的“刘派”(刘宝全);委婉纯朴、缠绵低回的“白派”(白云鹏);气壮声宏、粗犷豪放的“张派”(张小轩);凡音入曲、悲壮苍凉的“少白派”(白凤鸣)等。

  各种流派宛如春花竞放,晨鸟争鸣,与风行一时的京剧并立于北京等地,丰富着我国艺术的宝库。

  京韵大鼓向以旋律起伏跌岩、挺拔飘洒为其风格特点。音域宽阔(2个8度以上),音区变换流畅自如。唱腔常使用大幅度的音程跳进,润腔常用于5、6、7度音程的装饰,颤音幅度也较大,给人以激越奔放之感。

  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主曲体,由上下两乐句作变化反复而组成,唱词基本句式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在传统唱段中,垛词、垛句运用十分频繁,常为泻染意境、描绘事态、铺叙情节、增添气氛发挥很大作用。主要板式以慢板(4/4)和紧板(1/4)两种为主,有时也用2/4。慢板唱腔中又有6种腔调:

  平腔——是京韵大鼓的基本唱腔,上下句结构,音域较窄,曲调变化不大,叙述性强,接近于吟诵,下句固定落音为宫音(1或i)。

  挑腔——一种将旋律推向高音区的富有表现力的腔调。歌唱性强,音域宽,起伏度大,固定落音为宫音(1)。一般在平腔的第三个腔节处将旋律推向高音区,加以扩展而成,大多用于唱段开始的上句处,有时也与平腔相结合作为下句使用。

  落腔——常用于挑腔后面,组成一起一落的上下句结构。旋律下行,缓慢松驰。固定落音为徵音(5)。

  长腔——篇幅长大的拖腔。大多位于上句,曲调深沉,抒情委婉。固定落音为商音(2)

  拉腔——常用于甩腔唱句前面,大多位于上句,具有不稳定感。固定落音为变宫音(7)

  甩腔——用于唱腔大段落结束处。大多位于下句,音域最宽,常为两个8度的曲线下旋律稳定感强,落宫音(1)。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