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嘉靖皇帝与北京的坛

2012年09月18日

 

 

 

嘉靖皇帝与北京的坛[墙根网]

地坛

嘉靖皇帝与北京的坛[墙根网]

天坛

    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坛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等神祇的地方,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在不同地方祭祀不同的神祇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些有名的坛最初却不是这样的,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形制,要追溯到明朝的嘉靖皇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最初,天地是分祀的,太祖建圜丘于钟山之阳,方丘于钟山之阴,分别祭祀天地。洪武十年,太祖认为,“人君事天地犹父母,不宜异处。”(《明史·礼志二》)天地犹如父母一般,哪有分开祭祀父母的。因此下令在南郊建造大祀殿,天地合祀,遂成制度。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建北京城,仿照故都南京规制,祭祀制度也完全照搬太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京都建成大祀殿,也称天地坛。就这样平安无事地过了一百多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病逝,武宗无子,其堂弟朱厚熜即位,为明世宗,年号嘉靖。嘉靖皇帝想将自己的父亲兴献王追封为皇帝,遭到大臣们激烈反对,朝野对立严重,史称“大礼议”或“议大礼”。这场争论最终以嘉靖皇帝的胜利而告终。与此同时,嘉靖皇帝为了巩固统治,使自己更加名正言顺,实施了一系列变革,其中就包括祭祀制度变革。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想天地分祀,召集大臣询问理论依据,大臣们引经据典,这个说可以分祀,那个说不能分祀,吵得不可开交。嘉靖皇帝只好让大家表决,表决结果是主张分祀者82人,主张分祀而谓成宪不可轻改者84人,主张分祀而以山川坛为方丘者26人,主张合祀而不以分祀为非者206人,还有198人不置可否(《明史·礼志二》)。分祀获得压倒性胜利。

    于是,在南郊天地坛处建圜丘,祭天;安定门外建方泽坛,祭地。几经兴建,成为今天的天坛、地坛。

    洪武十年,礼部提出祭祀日月,太祖批准;洪武二十一年,太祖取消了日月祭祀。嘉靖九年,嘉靖皇帝认为“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大明坛当与夜明坛异。且日月照临,其功甚大。太岁等神,岁有二祭,而日月星辰止一从祭,义所不安”。(《明史·礼志三》)遂建朝日坛于朝阳门外,西向,祭日;夕月坛于阜成门外,东向,祭地。几经兴建,成为今天的日坛、月坛。

    除了兴建天、地、日、月四坛外,嘉靖皇帝还新建了先蚕坛。明朝本未把蚕神列入祀典。嘉靖九年,嘉靖皇帝对礼部说:“古者天子亲耕,皇后亲蚕,以劝天下。自今岁始,朕亲祀先农,皇后亲蚕,其考古制,具仪以闻。”(《明史·礼志三》)于安定门外建先蚕坛,后因路途遥远,皇后出入不便,于嘉靖十年迁西苑。今日之先蚕坛在北海公园东北角,是清乾隆七年(1742)兴建的。

    这些坛的方位各有定制,以南向属阳,所以祭天于南郊;以北向属阴,所以祭地于北郊。一南一北,一阳一阴,互为对应。此外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由皇帝主祭,先蚕坛由皇后主祭,这是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在典章制度上的反映。跪拜的方向,天坛向北、地坛向南、日坛向东、月坛向西,最重要的天坛和地坛实际上是向着京城跪拜。坛的形制多采用象征手法,比如天坛和地坛,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分别采用蓝琉璃瓦和黄琉璃瓦以象征“天谓之苍,地谓之黄”,石构件的数目分别采用奇数和偶数以象征“天为阳,地为阴”。

    除了兴建新坛,嘉靖皇帝还对社稷坛和先农坛的礼制进行了变革,至此,以嘉靖九年“更建四郊”(《明史·世宗纪》)为标志的祭祀制度变革完成。北京诸坛的布局在此时大体形成,并由此形成的北京坛文化传承至今。

    (马泽方)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