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文化胡同观音寺街的人烟往事

观音寺街的人烟往事

2013-01-17 22:32

观音寺街的人烟往事[墙根网]

观音寺街的人烟往事[墙根网]

观音寺街的人烟往事[墙根网]

  大栅栏西街的前身 见证老北京的商业繁华———

  ◎王兰顺

  在北京聊起商业街,往往最先想到的是西单、王府井那些宽敞的步行街、林立的大卖场。然而在老北京还有一条商业街,它既没有宽敞的马路,也没有高耸的商厦,却在这里见证了一些商业名牌的兴衰发展,这里曾经的人烟往事更是耐人寻味。这条街就是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大栅栏西街,过去它的名字叫观音寺街。

  在北京市档案馆保存有一幅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绘制的观音寺街蓝图,图中标注观音寺街东邻大栅栏,西边是一个Y字形路口,分别连接着李铁拐斜街和樱桃斜街,街长约330米,街宽约7米。观音寺街南侧,就是早年间被贯以“八大胡同”而著称的娱乐区,北侧则是以会馆、书局而闻名的杨梅竹斜街。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这条街的不平凡。

  观音寺街的观音寺

  观音寺街的名称源于街西头儿的一座观音寺,这座观音寺建于明朝,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清朝乾隆甲申年(1764年)对寺庙进行过重修,后来在道光、光绪及民国时期有多次进行了重修。观音寺的山门坐西朝东,正对着观音寺街。在接受信徒们的顶礼膜拜之外,它还见证了这条街的兴衰往事。由于当年观音寺的庙会规模较大,人们在上香的同时也要在这里进行商业活动,这样一来,观音寺庙会就为这条商业街的形成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民国二十年(1931年)观音寺的庙产登记中记载:观音寺的门牌是52号,占地为前面南北宽三丈多,后面南北宽六丈多,东西长二十多丈,殿宇房屋共计58间。当时寺庙的住持为33岁的定源。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破除迷信,如今这座寺庙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大杂院。寺庙建筑虽历经沧桑,仍保留了主要的遗存,亟待修缮与呵护。

  被摘下匾额的鼎和居

  1914年,坐落在观音寺街的鼎和居饭庄遭受了灭顶之灾,享誉北京餐饮业八大居之一的“鼎和居”铺东姚爽斋欠下了孙作善的巨额债务,孙作善将姚爽斋告上了法庭。经过宣判,姚爽斋无奈之下将鼎和居的铺底抵押了出去,鼎和居宣告倒闭。倒闭后的鼎和居被查封拍卖,买主为利大昌银号的吴荫亭。吴荫亭出银五千两购得鼎和居的铺底、家俱。遵照大理院的判决将五千两中的四千八百两偿还给孙作善,再征收诉讼费三十两,车费、鉴定费一百七十二枚铜圆,最后将剩下的余款补偿给鼎和居的铺长张伯平。

  听说鼎和居要关门摘匾、八大居将变成七大居,老北京人从情感上难以接受。这件事被吵得沸沸扬扬。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闻讯后命令外二区警察署署长英熙亲自督办,出动巡长、巡警当场宣布京师地方审判庭的批示,并将铺底、家俱当面点交给新业主吴荫亭,再命人爬上去将鼎和居的匾额摘下来。至此鼎和居彻底退出了北京餐饮业八大居的行列,从这条商业街中消失了。铺东欠账连累了店铺,踌躇满志、苦心经营的铺长张伯平只能自认倒霉。

  送货上门的张一元

  张一元茶庄的茉莉花茶是老北京人品茗的最爱,而张一元的发迹就始于观音寺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国变之后,安徽人张昌翼,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劳作,在观音寺街32号开办了自己的茶庄,起名“张一元”并请大实业家冯公度题写了匾额,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开业大吉。由于张昌翼为人实在、厚道,极重商德,凭质量和周到的服务创字号,口碑极佳。此后十年间,连开三家茶庄。张一元还推出了创新经营手段。当时张一元设有电话和函购业务,凡购买茶叶2.5公斤以上者,可以送货上门。

  多种经营的亨得利

  在1932年观音寺街的蓝图上标注,路南的64号有一座亨得利钟表店。当时劳力士、欧米茄、雷达、梅花、天梭、尼维达、豪利时、卡天龙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表都由它代理。当年,亨得利在北京有三家,另外两家分别在王府井大街、西单北大街,而观音寺街这家是1927年由王光祖独资开办的,是亨得利的总店。

  亨得利走的是高端路线,代理的都是国内外品牌钟表,这就赢得了稳定的客户群。而除了经营钟表外,亨得利同时经营唱机、唱片和高级金丝眼镜等业务,拓展了市场空间。尤其是亨得利店规严格,技术精湛,特别注重信誉。

  物美价廉的先施化妆品

  在1932年观音寺街的蓝图中,66号有一个“先施公司”,后来这家公司又搬到了64号,即以前亨得利钟表店的位置。当时,先施在化妆品界非常有名。1922年,先施化妆品公司在香港成立,1932年在观音寺街开始设店,而设店的原因就是看准了街南侧“八大胡同”的需求量。

  早年间女士化妆使用的都是纯天然胭脂水粉,制作起来成本很高。由于当时化妆品大多来自欧美国家,销售对象以上层社会为主,因此价格昂贵。先施公司利用这个契机,降低制作成本,开发自己的品牌,使产品做到物美价廉,薄利多销,迅速打开了市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妓院关闭,化妆品行业萧条,先施公司从中国内地市场撤出。

  竞争中更迭频繁的“香村”

  在1932年观音寺街蓝图中,街东口南边110号的位置,有一家店名为桂香村。如果把桂香村和稻香村联系在一起就显得有点儿牵强,但是按照蓝图上标注的门牌,查看 1948年观音寺街的户口调查表,就会发现这里已由桂香村变成了稻香村,仅一字之差,却是两家不同的老字号在这里更迭的历史。

  在老户口调查表110号的类别中记载这里是“新记稻香村南货店”,所谓南货指的是点心的风味,《清稗类钞》一书上说:“稻香村所鬻,为糕饵及蜜饯花果盐渍园蔬食物,盛于苏。”意思就是指稻香村属于南方食品。

  清光绪21年(1895年),南京人郭玉生带着几个深谙南食制作技艺的伙计来到北京,开办了“稻香村”,一开张生意就非常好。1911年,稻香村的伙计汪荣清和朱有清另立门户,在观音寺街东口路南开起了一个口味品种一模一样的南味糕点铺“桂香村”,与对面的稻香村唱起了对台戏。

  从1932年的蓝图上来看,在观音寺街上先有的桂香村,然后才有稻香村。而前面说的却是先有稻香村后有桂香村,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当年郭玉生来到北京一开始把稻香村的铺子开在了观音寺街东口路北6号的位置。但是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在北京开南式点心店的商户越来越多,除了另立门户的桂香村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点心商户,使北京稻香村生意受到了极大影响。加上政局动荡、军阀混战,1926年稻香村关了张。所以在1932年的这幅蓝图上就只有桂香村而未见到稻香村了。

  不过最早的稻香村虽然倒闭了,但是从稻香村出来的伙计却四处寻找商机,在1936年的档案里又在观音寺街东口路北6号的位置看到了老稻香村的名字,同时还发现这时的桂香村已经停业。后来稻香村又在观音寺街占了原来桂香村的地儿,所以在1948年的户口调查表中,在这里看到了新记稻香村南货店的名字。通过它们之间的交替关系,可以看到当时在观音寺街中商户相互竞争的压力,而后来能在这里坚持下来的,许多已经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了。

  在戏园子附近办公的百代公司

  百代公司成立于1897年,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之一,历史上许多演艺圈的明星们,都与百代唱片公司有关。1908年成立的东方百代唱片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后来将业务拓展到北京。在1932年观音寺街蓝图上标注的众多商号中,“百代公司”的门牌号是82号。

  百代公司将办公地点安排在观音寺街,就是瞅准了大栅栏一带是戏园子扎堆儿的地方。

  1909年,百代公司在此拍摄了杨小楼的《金钱豹》、何佩亭的《火判》等电影,可见百代公司最早的业务也是从炒作明星开始的。然而,随着戏曲表演市场的不景气,百代公司在这里的生意也逐年下滑——1937年的档案中显示观音寺街82号已经变成了瑞记商行,百代公司的业务由这条街96号的宝瑞祥代理。现在来到观音寺街老门牌82号,这里已是张一元开的一家茶文化展室,丝毫看不出这里曾是一家环球大公司的办公地点。

  在青云阁 蔡锷结识小凤仙

  如今到大栅栏西街33号,还能看到“青云阁”。这座二层青砖小楼的老牌匾是晚清内阁中书、著名书法家何维朴于宣统元年题写的,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从外表上看,这座小楼并不起眼,然而它却是清末民初北京的四大商场之一,其他三家是西河沿的劝业场、王府井的东安商场,还有菜市口的首善第一楼。如今风行一时的台球运动,最早就是青云阁以招揽生意为目的,引进到北京城的。当年蔡锷将军曾在青云阁里的普珍园结识了小凤仙,此后二人频频在此约会,从而演绎出了一段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

  1936年,青云阁易主为“玉壶春”茶楼,但原青云阁的门楣石匾却没有改变,可以说青云阁的招牌又为玉壶春茶楼留住了不少老顾客,其中不乏有京剧名角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而今青云阁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故事依然存在。

  走高端路线的惠丰堂饭庄

  观音寺街老门牌号10号,过去是一家著名的饭庄“惠丰堂”。翻开1932年的观音寺街蓝图,再查看1948年的户口调查表,显示“惠丰堂”的名字非常稳定。

  惠丰堂饭庄创办于1858年。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品尝了惠丰堂的菜肴后大为赞赏,并亲题了惠丰堂的匾,赐予惠丰堂可以进出紫禁城的金腰牌。清末民初,惠丰堂由山东烟台福山人张祖荫接手,改组后的惠丰堂依然走高端人群路线,不断开拓经营思路,从当初只承办红白喜事扩大到承办各种酒席散座。北洋军阀的首领段祺瑞、吴佩孚,曾经发动过“复辟运动”的张勋,还有戏曲界的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等常来惠丰堂聚会。

  历经百年的风云洗礼,“惠丰堂”奇迹般地生存下来,成为昔日八大堂中仅存的硕果。在1948年的户口调查表上显示,这里的从业人员达到了近70人,是观音寺街所有商铺里从业人员最多的一个,可见其生意的红火。1957年实现公私合营后,惠丰堂迁出了大栅栏西街。如今惠丰堂的老建筑显得有些破败,不看门口的说明牌就不敢相信这里会是曾经的“惠丰堂”。走到近前,老房子却好像依然在讲述着它曾接待过的那些名人往事。

  遭遇竞争的美最新鞋店

  1932年观音寺街的蓝图上标注的门牌7号为美最新鞋店,而在1948年的户口调查表上这里却是永兴货栈,美最新鞋店则出现在胡同南侧的97号。

  在许多观音寺街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美最新鞋店紧邻观音寺街牌坊。当年,由河北省青县人鲍国荣经营的美最新鞋店有一座三层小楼。商店设在一层,二层是作坊和店员的住处,三层供鲍国荣家人居住。当时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并且经营得当,在这里也是名噪一时。不久,马路对面的107号易主为大兴盛鞋店,开始了与美最新鞋店面对面的市场竞争。为了吸引顾客,大兴盛鞋店不仅大力引进时尚货色,还雇佣了乐队,经常在门口演出。所以,大兴盛鞋店的顾客络绎不绝,生意非常红火。而马路对面的美最新鞋店经营的一直是传统产品,又缺乏得力的宣传手段,则显得门庭冷落,生意日渐萧条。1936年,鲍国荣不得不将那栋三层小楼易主给宾晏华楼。1938年鲍国荣去世,美最新鞋店由其子鲍景雯接手经营。鲍景雯带着10名伙计,购买了马路对面的小门脸惨淡经营,直至退出观音寺街。

  福兴居的不了情

  现在大栅栏西街37号的老墙上还保留了一些老匾额和老砖雕。老牌匾上写着“福兴居”三个大字,而在旁边的砖雕上面写着“福兴居南北酒席,内设旅馆”。

  福兴居最早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一家专门经营淮阳风味的餐馆。据说,“福兴居”的名菜有:黄焖鳝鱼、清烩鳝丝、烹调爆鱼、翡翠羹等等,而最出名的要算是鸡丝面了。福兴居的老门牌是21号。由于福兴居的楼下被分割成几间单独的门面房,所以在这里同时经营的还有泰德号、久和隆号。可惜,近百年的“福兴居”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就歇业了。在1937年的档案里显示,这里经营着老万年银楼、志成布店和东昇祥旅货栈。

  在戏剧家许姬传著的《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中记载:1951年,梅兰芳率团到沈阳演出时收到一封信,主要内容说的是四十年前,写信的人受人之邀,曾与梅兰芳在福兴居同桌吃过一顿饭,信的结尾写到“现已多年不见,甚为怀念……如不弃时,赐晤一谈,是为至盼。”

  写信的人正是小凤仙,对于四十年前的一面之缘,在历经沧桑巨变之后,小凤仙一直念念不忘那次的萍水相逢,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不了的情缘吧。

  观音寺这条既传统而又时尚的商业街,就像是一座世间百态的舞台,演绎出许多耐人寻味的悲喜剧。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商铺的隶属关系发生了改变。1965年,北京进行地名整顿,观音寺街的名称因其带有封建色彩而改成大栅栏西街,门牌序号也从过去的从东到西、再从西到东的依次大排行改成了路北单号、路南双号的排列。经过“文革”,这里的历史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今,经过对大栅栏西街的改良,过去老观音寺街的许多历史遗迹被重新展现出来,老街焕发了活力。

  如今这里依旧熙熙攘攘,游人如织,观音寺街牌坊和一些老建筑仿佛向人们述说着这里的人烟往事,而那些树立在老建筑旁的说明牌,则更能吸引人们的驻足关注。看来保护历史街区,保护的不仅仅是那些老建筑啊!

  (供图/王兰顺 作者就职于北京市档案馆,多年从事胡同档案研究)
 


推荐阅读

观音寺街修缮打造京味文化

 观音寺街50号,一座紫红色木质小楼。4月27日下午,在夕阳的映衬下,二层雕梁画栋的阳台和回廊,依稀回放出这座建筑昔日的光彩;而正在施工的一楼,蓝白色围挡折射着刺目的...[详细]

分类阅读:
观音寺街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