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车到铛铛儿车再到地铁,北京那个年代的出行工具你还记得吗?
2018年12月22日
早年间,北京人出行,在城里主要靠人力车,这种车只有两个车轮,前边有两个长长的车把,座椅上有可折叠的车篷,车篷前边有棉帘,冬季太冷或雨雪时可放下御寒挡雨,帘子上镶有一小块玻璃,供乘客观风望景。老百姓称这种车为“洋车”。平时车夫们把车停靠在繁华路口附近的道边候客,谈好地点和价格,乘客上车,到地点下车付钱。
作者:刘淑芳
1957年2月26日,北京首辆无轨电车驶上街头 TAKEFOTO供图
我小时候,母亲带我去串亲戚,经常坐洋车,这种车停放时车身前倾,你坐好之后车夫抄起车把,人随座椅向后仰,很舒服。北京胡同多,它能钻胡同,一直把你送到要去的院儿门前。
后来有了三轮车,就更方便啦。
那时城里还有马拉的轿车,像那年代结婚时新娘坐的轿子一样。轿车前边有车夫驾驭着一匹大马。一般富人家才有这种车,也可以从车铺租用。
至于农村,出行多是大车,木制,车身两侧有尺许高的扶手,内外两层,比较牢固,坐人、运粮、运物均可。驾辕可用骡、马,也可用驴。我小时候坐过一次大车,感觉颠得厉害。在地势陡峭的山村,路窄,那“交通工具”只能是小毛驴儿。
后来,人力车和畜力车逐渐被机动车取代。记得,在城墙外侧,如今二环路的位置,有一条护城河,河的内侧与城墙之间有一条环城铁路。1951年春,我上小学三年级,学校组织去动物园春游,我们就是从朝阳门上车,西直门下车,排队去动物园。那是我们第一次坐火车。
2017年10月22日,首批“中国红”18米纯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营,成长安街新景 TAKEFOTO供图
那个年代,城里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是从马家堡至永定门,不过它的营运时间并不长。我小的时候,常乘坐从天桥到北新桥的2路有轨电车,车身是黄色的。
有轨电车司机是站在车前边开车的,司机右脚下有个大铜铃铛,为了提醒行人不要在电车前横穿马路,就不断地去踩那个大铜铃,不断地发出“铛!铛……”的响声,人们就叫它“铛铛儿车”。1954年我考上女四中读初一,就是从东四坐“铛铛儿车”去北新桥一家医院做的升学体检。
“铛铛儿车”噪音大,而且受轨道限制,所以到1966年就被淘汰了。更方便的公共汽车开始大量使用了。印象中,朝外第一条公交车是2路公交车。
北京的第一辆无轨电车是1956年试制成功的,1957年建成阜成门到北池子的第一条无轨电车运营线通车!它通过架空的接触网来供电。车顶上有两根受电杆,像两条“大辫子”,接上空中的电路,电路通了,便可启动。
论及北京的现代交通工具,不能不说到地铁。北京是全国笫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就洞察了地铁的重要性,从战备和民用的角度要求建设地铁。1953年北京市委开始筹备地铁建设项目,还请来了苏联专家。但因为三年困难,地铁项目暂停。直到1969年,北京市第一条地铁线路才算终于完工!这条用明挖填埋方法施工建设的地铁线,是北京也是全国的第一条地铁。
几十年过去,如今的北京地铁线,用密如蛛网来形容最恰当了。乘地铁出行,准时、安全、方便,是上班族的最爱。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交通工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话说至此,不得不提我曾经闹过的一个笑话——我退休前,谁家如果有辆“永久”或“飞鸽”自行车,就很了不起了。有孩子的家长,在车座子后边安个小竹椅,就可以先送小孩子到学校或幼儿园然后自己再去上班了。
那时骑车上班是主流,单位都有自行车存放棚,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只有逢领导视察或国际友人来校参观,校游泳馆北侧才有小轿车停放。有时我会抓住“机遇”,把学生带到轿车旁边,每人发一块画板、几张画纸,让学生速写。先讲一下汽车的外部结构,再讲比例和透视等速写知识,然后让学生自选角度作画。那真叫名符其实的“速写”啊——如果你画得慢,还没画完,人家可能就把车开走啦!
退休后有一次我回学校,看见游泳馆北侧、操场外边,都停放着一排排的小轿车,我就问:“今天怎么来这么多首长视察呀?” 把人家逗得哈哈大笑,他们告诉我说,这些轿车,都是学校老师自己的呀。哈哈,巨变就在眼前!
(原标题:出行巨变就在眼前)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