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的宫城城门
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参酌南京城池宫殿规制重建宫城,分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宫城又称紫禁城,周长6里,城墙高7.9米,内外砖砌,外围护城河,四隅角楼,巍然高耸。清依旧制,于四周各辟一门:南曰午门;北曰神武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
午门
|
午门位于宫城南墙正中,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建筑规制较宫城其他三门大的多。午门是皇权至上的标志之一,凡颁朔、宣旨等均在午门举行仪式;遇凯旋献俘等,皇上则亲临午门行受俘礼。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总宽近58米)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
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