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北京过小年的习俗

2014年01月22日

    小年快到了,年越来越近了.其实从腊八敬佛喝粥起,就已经进入了春节的准备期.老北京时期,一般到腊月二十之后,京城大街上就开始出现“书春摊”、“对子摊”了。“揭对儿来揭对儿,买横批,饶(免费赠送)‘福’字儿”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摆摊的多是穷苦文人、放了寒假的教书先生。也有学生娃以此来赚点零花钱,或者干脆结伴用挣来的钱到附近的小馆吃一顿。

    要摆“书春摊”,在腊月初一就要选好地点,并预先在设摊的店铺前贴出“广告”。“广告词”很含蓄:“书春”、“点染年华”、“翰墨结缘”、“借纸学书”、“涂鸦”。也有些自命不凡的文人则贴出“换鹅”的字样,意思取自王羲之以字换鹅的典故,口气着实不小。

   春联的种类不少:街门对、门心对、抱柱联、大春条、短春条、斗方等等。从颜色上分有四种:红纸春联,以墨汁或者金粉书写,为广大官吏和百姓家使用;白纸春联,源于清朝宫廷,因为满族崇尚白色,一般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家里使用;蓝纸春联,贴这种春联的人家有亲人去世未满三年,还在守孝期间;还有黄纸春联,是贴在庙宇里的。

芝麻秸“踩岁”

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老北京人历来将这一天视为正式的年禧,人们辞旧迎新的主要庆典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

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乎起来。人人都要穿戴整齐、焕然一新。小孩子们也要换上长袍马褂、新鞋新帽。妇女们还要戴上红绒的“福”字和各色绢花。人们还要布置佛堂、设天地桌、贴上门神、春联、年画,悬挂灯笼。

年三十儿正午前,一些大户人家会将芝麻秸从院内各屋屋门的甬路,一直铺到大门口。家人出入,踩踏其上,噼里啪啦。据说,此举最早是为了防盗,后来演变成“踩岁”的习俗,寓意踩去旧岁迎新岁。“岁”与“祟”谐音,所以也有辞旧迎新之际踩掉、踩烂邪魔外祟的意思。另外,芝麻秸也是吉祥之物,俗话说:“芝麻开花节节高”。踩在其上,取节节高升之意。

财神庙里“借元宝”

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纷纷出门拜年。拜年的习俗在我国宋代就开始了。长辈或是平辈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都要拜到。走在街上,碰到熟人,也要彼此行礼,道一句“一顺百顺”或是“恭喜发财”。

在这期间,京城的小康人家多在客房的桌案上摆一只漆盒,名叫“百事大吉盒”,内分五槽,中间一圆槽,外围四“扇面”槽。中槽放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周围四槽分别放有桂圆、荔枝、红枣、栗子,象征圆圆满满、早立贵子。

按旧习俗,正月初二早上要祭祀财神。老北京居民不一定常年供奉财神爷,只是节前从香烛铺里“请”来一份名为“增福积宝财神”的纸像,用于祭拜。祭完财神,当天的早点一定要吃馄饨,不过,这顿馄饨得叫“元宝汤”。

在家祭祀完,很多人还要到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去进香“借元宝”。不论贫富,人们三更半夜就出发,争取去烧“头股香”。据说,当天的五显财神庙万头攒动、摩肩接踵。

庙会糖葫芦六尺长

春节期间,老北京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厂甸庙会,这是一个纯粹的春节活动的场所。清代乾隆时期,厂甸庙会的规模就相当可观了。厂甸庙会上特有的年货是大冰糖葫芦。它是用荆条串上山里红,刷上以黍米做成的饴糖,小的三尺多,大的有五六尺,刷上饴糖通体呈白色,顶上插上红绿纸做的小三角旗。逛完庙会,举着大糖葫芦回家,也成了老北京春节一景。

元宵节看“烧火判”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据记载,元宵节在汉初便有雏形。元宵是元宵节里献给赐福天官、宗亲五代的供品,也是亲友间相互馈赠的礼品,当然也是应节食品。旧时,各大糕点店从正月初六便开始摇元宵、卖元宵。

除了吃元宵,灯市里看灯成了节日里最主要的活动。灯会上有一种“麦芽儿灯”非常有意思,如今早已绝迹。这种灯要提前扎好,撒上麦种,在暖和的屋子里催生出新鲜的麦芽儿。在万木凋零的元宵节里展出这种灯,一片新绿,生机盎然,华而不奢、朴而不俗,非常惹眼。

“烧火判”也是旧时元宵节里的观赏项目。“判儿”指的是阴间判官,其实就是一个砖砌的大炉灶,高约四五尺,外形像一个袒腹而坐的人,头上戴一顶双翅的纱帽,帽子是一个大砂锅,右手抱一牙笏,牙笏是一块铁板,生着火以后火焰从耳口鼻眼、肚脐和双乳冒出,围观的人很多。“烧火判”一晚上要烧数百斤煤,都是个人和商号捐的,三十年代末后,“火判”就没有了。

推荐阅读

老北京习俗之过春节(终) 厂甸为何是老北京人的最爱?...

每逢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北京南城琉璃厂就会有厂甸庙会,一年仅有这一次,而且卖的东西很有特色,很多是平日里在别的地方买不到的。...[详细]

北京春节的13个习俗大盘点

说起北京春节的习俗,不妨看看老北京的民谣:“腊八粥喝几天,转眼就是廿三,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炸了丸子炸豆腐,廿六炖锅鱼来炖锅肉,廿七杀只鸭子、宰只鸡,廿八把面发...[详细]

春节习俗:老北京过年循老礼儿

在中国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里,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农历新年才是真正的新年。作为一个庆祝农历新年的盛大节日,春节不仅体现着我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详细]

老北京亲子过大年!正月逛庙会 十五看花灯 清真美食...

在北京过年最重要的两样是京味儿和年味儿。虽然现在的高楼大厦雾霾天代替了多年前的红砖灰瓦四合院,然而每年一次春节的到来,还是让我们尽力复原着京味儿的老传统和...[详细]

白塔寺老街坊们自己办庙会 原汁原味还原老北京习...

老年间的书信怎么还有跪着的?“噗噗噔儿”是个啥?白塔“微妙会”上有答案。1960年白塔寺庙会消失,今年春节前,该地区的老街坊们自发组织,根据当年的记忆,在白塔寺旁办起...[详细]

老北京人的吃"春儿"

春天正是踏青赏景的好时节,而过去的老北京人除了踏青之外,就该吃“春儿”了。老北京人的吃“春儿”,叫开春儿第一口,从百姓到皇宫,都要尝这口儿。...[详细]

老北京的冬至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详细]

北京过小年的习俗

小年快到了,年越来越近了.其实从腊八敬佛喝粥起,就已经进入了春节的准备期.老北京时期,一般到腊月二十之后,京城大街上就开始出现“书春摊”、“对子摊”了。“揭对...[详细]

小年吃什么?南北方通常吃什么

小年吃什么?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详细]

老北京习俗:春分吃太阳糕

昔日的老北京人,在欢度春节与上元节之后,紧接着便在农历二月春分日寅时举行祭祀太阳神的活动,曰“中和节”。 明清两代均于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详细]

惊蛰老北京的习俗-吃懒龙

民俗学家"懒龙司机"表示,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惊蛰这一天应该吃“懒龙”。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讲究这些了。 著名北京民俗专家崔普权老师说,惊蛰这天吃“懒...[详细]

老北京饭桌上的习俗

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以前的北京都是大家庭生活,三世同堂是很多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绝对不能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这样做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因...[详细]

老北京岁时习俗

 顺星:正月初八黄昏后,以纸蘸油,燃灯108盏,烧香祭祀,叫顺星(清时习俗)。天诞:正月初九为天帝诞辰。禁屠宰。大高玄殿设皇坛,各道观设醮。 散花灯:十三日,也叫散小人。由堂...[详细]

老北京立春吃春饼习俗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详细]

吃春饼 老北京立春的风俗

立春,在我国古代历法上是一个节气,而在老北京来说则是一个风俗。这个风俗与吃分不开,在老北京风俗中立春又叫打春,是老北京人在春节前后的一个重要的风俗,为什么说是...[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