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杆胡同
位于东城区西南部。北池子大街东侧,属东华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智德北巷,南止骑河楼南巷,东邻北河沿大街。全长153米,宽5米,沥青路面。
北京的街巷胡同名称有许多是重名的,其中扁担胡同最多,有11条;其次是箭杆胡同,10条;再就是井儿胡同和花枝胡同均有9条;还有口袋胡同7条;堂子胡同6条;梯子胡同5条。
箭杆胡同九号,曾是著名革命刊物《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新青年》是陈独秀创办的进步刊物,开始在上海出版。民国六年(1917)1月,陈独秀受蔡元培的邀请,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迁居到距北京大学不远的箭杆胡同,《新青年》的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陈独秀编辑一段后,改为同人刊物,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鲁迅、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等也参与编辑,并一度轮流主编。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都在此刊物上发表。《新青年》在宣传马克思王义,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专制和迷信方面起到极大的作用。民国六年(1917)10月,陈独秀离开北京大学回上海,《新青年》编辑部又返回上海。
箭杆胡同属东城区东华门地区,呈“T”字形,南北向一竖的北口在智德北巷,南口与东西向的一横相通,东西向一横的西段曲折,东不通行,西口在骑河楼南巷,全长150余米。
据记载,“箭杆胡同”始称于清光绪年间。何谓箭杆?箭杆是指旧时扎纸活的骨架和吊顶棚的龙骨(搁栅)所用的经过加工的高粱秸。据此分析,当年胡同内应有加工、经营箭杆的作坊、店铺。胡同今已无存,只因保留“陈独秀旧居”还剩下西口凹进去的一小截,但已经不是胡同了。
箭杆胡同20号,旧时的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在胡同西口内南侧把角处,东西并排两个院落,有两个街门,朝北的街门是箭杆胡同20号,朝西的街门是骑河楼南巷9号(旧门牌是妞妞房9号)。据房屋档案记载,该院占地面积为460平方米,共有房屋18间半,建筑面积为264平方米。此房原为孙姓人家的房产,购于民国元年(1912年)。1917年,陈独秀来京后租住东院,即箭杆胡同9号;如今,箭杆胡同20号作为“陈独秀旧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独秀旧居”的街门建在院子的东北角,面北,为“如意门”:院内有正房3间带1间东耳房,南房3间亦带1间东耳房,东厢房两间;院内西墙有随墙门通往西院。院内房屋均为起脊合瓦房,正房3间前出廊子。陈独秀从1917年初到1920年初在这个院子里断断续续住了3年。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这新方向便是社会中最有革命要求的无产阶级参加革命,开始表现他的社会势力。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组织正式成立,陈独秀任书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理所当然地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简史》写道:“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次大会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场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社会上没有引起任何注意,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但是,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却已在沉沉黑夜中点燃起来……
在沉沉黑夜中点燃新的革命火种的人便是陈独秀,他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普罗米修斯,一生既辉煌,又坎坷,晚年蛰居在四川江津乡下,只有一个老保姆陪伴,但陈独秀仍然卓尔不群,傲骨凛然。1941年秋,陈独秀作了一首题为《对月忆金陵旧游》的七言绝句。诗曰:
匆匆二十年前事,燕子矶边忆旧游。
何处渔歌警梦醒,一江凉月载孤舟。
陈独秀在箭杆胡同9号居住期间,上演了其人生最为辉煌的一幕。
1917年初,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文科学长,住在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编辑部亦随之由沪迁京,驻地也在箭杆胡同9号,这里成了新文化运动中心。1918年12月,陈独秀与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每周评论》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镇。陈独秀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帅,当年从箭杆胡同9号发出的声声呐喊震撼着整个中国。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不仅发挥了领导作用,而且,身先士卒,冲锋陷阵。1919年6月8日,陈独秀与李大钊商量后,起草了著名的《北京市民宣言》;6月11日又和邓初、高一涵到宣武门外的“新世纪游艺场”散发,当场被捕。陈独秀受了三个多月的牢狱之苦,在社会各界的营救、声援下于9月16日获释。
迎接陈独秀出狱的蔡元培当众宣布:“北京大学为有仲甫而骄傲!”李大钊则献上诗作《欢迎独秀出狱》:
你今天出狱了,
我们很欢喜!
他们的强权和威力,
终究战不胜真理。
什么监狱什么死,
都不能屈服了你,
因为你拥护真理,
所以真理拥护你。
1920年2月14日,为躲避军警的追捕,陈独秀头戴毡帽,打扮成讨账的财主,乘着一身账房先生打扮的李大钊赶着的带篷骡车,出了北京朝阳门直奔天津。二人一路上商量着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计划组织中国共产党。“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在茫茫的旅途中,在瑟瑟的寒风里娓娓地进行着。
1927年7月,陈独秀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离开了中共中央领导岗位;1929年11月,又因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而被开除党籍。但是,人们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陈独秀的肇始之功。
陈独秀有四个儿子,长子延年、次子乔年均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革命失败后相继在上海就义;四子鹤年上中学时便投身革命,后避居香港;惟三子松年从小随生母住在安庆。1953年2月,毛泽东路过安庆,忆起故旧,遂召地委书记傅大章垂询。
毛泽东问:“陈独秀家还有谁?”
傅大章答:“有个儿子陈松年,在窑厂做工,生活比较困难。”
毛泽东正色道:“陈独秀这个人,是有过功劳的,早期对传播马列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是有贡献的。他是五四时期的总司令。后期,他犯了错误,类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陈独秀后人的生活,还是要予以照顾。”
毛泽东没有忘记陈独秀,箭杆胡同的街坊们也没有忘记陈独秀。
依孙老先生年龄推算,应该见过陈独秀在这里居住,但不应该留下如此清晰的印象;关于陈独秀在这里居住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听说的,可是孙老先生却如数家珍。
思绪至此,不谙诗道的记者却流淌出四句不能称为诗的诗:
小院当年聚风云,独秀引来万木春;
千秋功罪任评说,毕竟巍巍一昆仑。
据说朱元璋北伐时,住在南京,可他准备在北方另行修建一座新的京城,这都城在哪儿建呢?他想来想去,最后叫来了徐达。他对徐达说:“我要在北边建座新都城,可现在还没选好地方。这么办吧,凭着你的神力往北射上十箭,箭落到哪儿,咱们就在哪儿建新都。”徐达答应着来到殿外,抽弓搭箭,连着向北方射了十箭。这十支箭分别落到了现在的昌平、前门外、德胜门外、崇文门外、广安门内、东打磨厂、北池子、东单、北兵马司和宝钞胡同附近。明都建成后,这十个地方每处都形成了一条箭杆胡同,而且每条胡同均象箭杆一样直直的、细细的,据说那是徐达射出的十支箭变的……
箭杆胡
箭杆胡同北为三座桥,桥北有大慈恩寺,武宗时与白塔寺一样,都是供奉养番僧的场所,十分隆盛。世宗即位后,对此很反感。朱国桢《涌幢小品》云:“嘉靖初,废大慈恩寺。从锦衣卫之请,即其地改为射所。上以金鼓声彻于大内,拟改建元明宫,别以大兴隆寺为射所。”这就是说,大慈恩寺曾拟改为射所。由此,胡同称箭杆者,似也不是空穴来风。
箭杆胡同五号是京城现存少有的独家独户传统四合院民宅。始于元朝,经历了明朝,清朝及民国,直至1966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八百多年来,北京人大多居住在这种由东、西、南、北屋围成的四合院里。
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刻意装饰过的内院,这是一个旧时官人及老北京的住宅。走进院内,体会一下老四合院的格局,屋内的陈设。在游廊里,八仙桌旁,太师椅上歇歇脚,留个影,感受一下老北京的韵味,增加一些对老北京的回忆……
百年大门,依稀可见往日的辉煌;门前损毁的石墩,印证了文革的洗礼。七级台阶及宅门上方的木刻雕饰——四个门簪,便可知昔日主人的官位品级。
大门外台阶的阶数在封建社会有着森严的等级规定,这套四合院拥有七级高台阶,在封建社会它代表着宅子的主人是四品以上的官员。门上有四个“门簪”(如上照片:门上边伸出来的六角状木制柱子)也是四品官的象征。常言到“门当户对”,就是从这个门口的等级表示而来。门墩可以看出这家是文官还是武官,比如狮子脚下踩着大鼓是武官,踩着玉玺是文官。
走进二道门,抬头可以看到门框两边有一对倒垂的红色花蕾,所以也叫垂花门。过去常讲“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未婚女子不能走出这道垂花门。
观察仔细的人还可以发现东西南北各个房子的房檐高低不同,听王老师讲解才明白,原来这也显示了住在这间房子里主人的辈分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