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谁拆了老北京第一块砖?

2012-02-28 23:21
  老北京城被认为是人类设计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唯一在修建前经过整体规划建设而成的城市,然而,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北京旧城风貌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那么,究竟是谁拆的第一块砖呢?

  朱启钤,字桂辛、桂莘,祖籍贵州,生于河南,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家,对古典建筑颇有研究,姨夫是晚清名臣瞿鸿禨。民国时,因曾任北京城内警察总监,他得到袁世凯信任,1913年8月代理国务总理,后任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督办,此时他刚过40岁,颇有雄心。

  当时北京城人口迅速增加,交通异常拥堵,朱启钤深感传统城市建设已无法适应时代需要,因此主持规划了北京城第一条公交线路,为保证以后公交的畅通,他大胆拆掉前门瓮城,移去东四、西四牌楼的戗杆,并修建了中南海与北海之间的道路。1914年,他看到社稷坛内一片荒凉,便与逊清皇室商议,开辟成公园,这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当时称为“中央公园”,亦称“稷园”,于当年10月10日正式开放,这是北京城第二家由皇家建筑改建的大众公园。

  在他的改造工程中,拆盘街千步廊为天安门广场和改建前门引发了很大争议,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破坏古城风貌。千步廊被拆后,“天子五门之制”(即从大清门到太和殿,需过五道门)已名存实亡。

  1915年,朱启钤拥护袁世凯复辟,任登基大典筹备处办事员长,袁失败后,他一度遭通缉,1918年被赦免,1919年,他担任南北和谈的北方总代表,谈判破裂后,彻底告别政治,潜心著述。

  朱启钤喜好收藏,缂丝收藏堪称中国第一人,缂丝是传统丝织工艺,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在纺织过程中用线直接织出画来,仿真度极高,有雕镂的效果,双面皆有立体感。由于工艺极端复杂,一幅上乘的缂丝作品,需熟练的技术人员忙上半年,如今已到失传的边缘。

  民国初年时,清皇室贵族日渐潦倒,朱启钤从恭亲王奕 的后人手中购得了一批缂丝珍品,有的出自宋代,日本人出价百万,朱启钤不为所动,1950年,他将部分名贵文物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朱启钤1925年筹办中国营造学社,1930年正式成立,自任社长,是研究祖国建筑文化遗产最早的学术团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基础。

  离开政坛后,朱启钤以经营实业维生,解放前夕,他自上海毅然北上,投入新中国的怀抱,朱启钤曾担心死后被火化,向周恩来提出申请,希望埋骨于北戴河,周表示一定帮他办到, 1964年2月,朱启钤因病逝世,终年92岁。

  朱启钤在北京城的现代化转型中做出过巨大贡献,虽然拆下了第一块砖,但改造过程非常严谨,与古城风貌浑然一体,并不突兀,在细节处理上,依然有不少值得后人借鉴之处。

推荐阅读

老北京还在 子弟八角鼓票房重现京城...

2016年6月4日,“八角鼓”作为一种演唱形式的出现,始于清代,早年的“岔曲”属于清朝满洲人八旗的军旅音乐。相传乾隆年间八旗将士征讨西北,他们根据当地民间流行的高腔...[详细]

寻找老北京,记住老传统

庙会,是中国的古老民俗活动,《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道:“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庙会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日益显现...[详细]

您所预订的老北京目前已缺货!

追随老炮儿的镜头 匆匆那年的老北京味儿 《老炮儿》里六爷住四合院儿,没有皇城威严方正,却是一番烟火气息——街坊四邻包饺子没葱了会去六爷家借,并带出六爷的份儿来...[详细]

老北京的“三转一响”您听说过吗?...

“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20世纪60~70年代的流行词,其中三转分别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指的的是收音机(话匣子)。当年如果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在...[详细]

首都博物馆“搭”北京老城 让孩子了解原汁原味老...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荣耀你了解几分?如何让习惯了熟视无睹的孩子们擦亮双眼,感受这座近在咫尺、饱经沧桑的城池的雄伟壮观?首都博物馆今日开幕的《读城—...[详细]

老北京为什么一去不返

儿子有一天对我说:妈妈,我在北京长大,可是我那么多地方都不认识,还没有我们班外地同学对北京熟悉!   他说的那些地方,包括: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东四、西四、沙滩、南...[详细]

蛋白印相老北京

12月20日,中国摄影展览馆正式开馆。馆中陈列的照片记录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从达盖尔银版(安布罗银版)到磁性记录材料,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盐纸工艺)到明胶银...[详细]

从随迁户到老北京 北京人祖上来自四面八方...

现在一提老北京人,一般指往上数三代都定居在北京的人。您要是往上数四代,就会发现,前面说的那些老北京人,基本也是“随迁户”。历史上凡是作为首都的地方,都是汇聚各民...[详细]

给你一个南腔北调的老北京?--什刹海的京腔哪去了?...

曾几何时,什刹海的三轮车“胡同游”相当红火,甚至成了什刹海旅游的一张名片。“祥子”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子,侃得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心花怒放。   现如...[详细]

老北京的“坟圈子”

 清明时节是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在旧时京郊还有“坟圈子”,而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北京人才有些记忆。早年间出了城门往郊外走,时常看到一些绿树环绕的坟地,俗称“坟圈...[详细]

你不了解的老北京

冬日,周末,和久未谋面的朋友相约去了后海。 其实本是要去看德胜门旁的箭楼,但绕楼而行之后,渐入小巷深处,峰回路转,竟是后海晶莹的水。 沿水前行,有寺名曰“...[详细]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

图画中才有的老北京[详细]

古道热肠的“老北京”

上世纪40年代,有位先生在沙滩的北大读书。他在一家小饭铺就餐。有时没钱,就婉商赊账。老板是个古朴厚道的“老北京”,爽快应承。家里钱一到,他立马还账。如此日久天...[详细]

味道的老北京:另一个老北京,正在消失变成记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前门胡同正在拆迁。随着越来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栖息之地也越变得来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应该算是最随意...[详细]

京人取暖话当年

旧时,北京冬季十分寒冷,一般人家都用煤炉取暖。虽煤炉的品种繁多,但尤以“不灰木白炉”最为普遍。“不灰木”实为一种矿物质,质似石棉,色白如雪,遇火不燃且传热性能极佳...[详细]

分类阅读:
老北京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