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居住过一位伟大的女性
2012年02月19日
所有来到这座故居参观的人们,无论是年长者,或是孩童。包括那些异国他乡的外国友人,大都放轻了行走的脚步,惟恐惊扰了这座故居的宁静氛围。高墙飞檐典型中国古典庭院式的建筑,告诉你这里曾经是一座王爷府。只有一块醒目的街牌清楚的书写到:西城区后海北沿四十六号。即便如此,这个地址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说:这是已故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1893--1981)居住过的地方,你会肃然起敬的。
北京“立秋”的早晨,风清气爽。我徒步来到这里,参观在此生活居住了十八个春秋,令世人瞩目的一位伟大女性的故居。她最终从这里告别了这个世界,细细算来离开我们已是三十个年头了。
站在静悄悄的故居朱漆大门旁,向南瞭望:什刹海碧波荡漾,水天辉映,心胸也豁然开阔了许多。这被称为“北方水乡”的什刹海一波清流,恰巧由故居的门前缓缓流过。这海子的四周枝枝莲花生于水中,其花粉白其叶翠绿映入眼帘。不尽使人联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清雅诗句。透过清澈的流水可以看到嫩绿水草荷莲根间浮游的大鱼小虾。这海子里的清流从这里汇入前海、汇入西海,流淌着日夜不息。轻转身,向北走进故居的大门。庭院前,迎面是一架巨大的紫藤萝架,遮天蔽日,散发出淡雅幽香。踏上青苔铺地的甬路,眼前是曲径回廊,亭榭楼堂。
为什么,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安适优雅,又华美雍容。
因为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位伟大的女性。
石榴萌枝思春意,盆景弯松唤故人。
静悄悄的故居内,没有市井的喧嚣。山石嶙峋的木亭旁,端庄的女主人仿佛正与来访的路易·艾利、埃德加·斯诺、马海德等老朋友用英语在轻声交谈;简朴的会客室内,曾经是男女少先队员簇拥在这位慈祥的奶奶身边,聆听她:爱祖国爱民主爱学习爱科学的谆谆教诲。
静悄悄的故居内,没有尘世的袭扰。淡雅的书房里翰墨飘香,娴雅的女主人思接万里。手持毛笔娟秀的书写出致海外华人:“炎黄子孙不分离”的嘱托;难得的闲暇时分,这位俊美的女性亲手刺绣出一帧“菊竞月朗”的绣品。针针线线折射出她的俊美和细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我站在原状陈列着生平的展品前。凝视宋氏三姐妹的照片,她们是人们经常提到的话题。据书载三姐妹中,追求信仰皆不同。对此不便去更多的评说。就她,一位伟大的女性而言仅以其秀美的容貌,就可以拥有无尽的荣华富贵。仅以“国母”的名份就可大权在握,倾权于天下。这些她不曾拥有,但是她拥有的也是永恒不变的仅仅两个字即可以概括--爱国。
忆往昔。这大清国几代王公贵族的“府邸花园”,演绎出多少歌舞升平。设席办宴数不尽灯红酒绿。昏庸的王朝腐败无能,不可能挽救皇冠的落地;贪婪的罪臣巧取豪夺,葬送了康乾盛世的普天威仪。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有多少志士仁人擎起民主、科学的旗帜,向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
这其间,宋庆龄与孙中山的名字紧紧联结在一起。
今犹记。政府将这座荒芜凋敝花园整修。她开始在这里工作生活,也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她,为国家日理万机,为和平出访奔走,为统一呕心沥血。她将个人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弥留之际被授予共和国名誉主席当之无愧。驻足一尘不染的走廊,睹物简朴的生活起居。平淡平实无奢华,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前来故居参观的人们。
这历程,宋庆龄的名字与共和国紧紧联结在一起。
漫步故居。秋雨撒过的庭院,草青柳绿风儿爽。站在绿草伏地间,你可以嗅到裹挟着青绿甜香的气息。游走后厅“畅襟斋”名如其人,折射出这位伟大女性宽阔的胸怀,襟怀坦荡;观望东厢“观花室”景致自然,她生前利用闲暇种花除草享受生活。同时,她还在故居内饲养了一羽羽鸽子,经常是亲手喂食、亲手添水。那羽毛丰满的白雪、凤头、紫点鸽子,咕咕噜噜的寻觅着食物。又呼呼啦啦的飞起,自由自在的翱翔于蓝天中。
漫步故居。此时正值海棠花盛开的季节,一树盛开的朵朵繁花,散发出丝丝清香。欣赏院落建筑,架设在湖面上的长廊,远处的听雨屋、瑰宝亭,被水洗雨刷后更加清丽。是它们见证了女主人在这里曾经的工作与生活。当再一次漫步到宋庆龄全身汉白玉坐像前,仔细端详这位伟大的女性,联想她革命七十年,始终如一,身无子嗣,为中华民族无私奉献了毕生精力。那慈祥的面容显露出的是微笑,依然是微笑,始终在微笑。
这是她,留给故居,留给人们,留给世界最美好的印记。
我恭恭敬敬肃立在坐像前,真诚的向这位伟大的女性,致敬。
物是人非今犹在,“国之瑰宝”必永生。(文章作者:许志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