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坑四庙南衣袍
“三坑四庙南衣袍”,是八条胡同的统称,也是一片地区内诸多胡同的统称。多少年来,居住在这片地区的老北京住户,对东起现在的朝阳门南小街,西到东单北大街,南起现在的建国门内大街,北到新开路胡同这片呈长方形地面诸多的胡同,统称“三坑四庙南衣袍”。
所谓“三坑四庙南衣袍”,即指位于这片地区内的原象鼻子前坑、象鼻子中坑、象鼻子后坑三条胡同和与之相通相连的大土地庙、小土地庙、娘娘庙、火神庙四条胡同和原南衣袍胡同。原南衣袍胡同是现在的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南起的第一条胡同。其实这片地区的胡同还有很多,包括现仍部分存在的北极阁、新开路和已消逝的栖凤楼、扁担、小三条、黄兽医胡同等,但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将这片地区的街巷概括称为“三坑四庙南衣袍”,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据传在清朝时,这片地区的寺庙很集中,其中就有大土地庙、小土地庙、火神庙和娘娘庙,其所在的街巷也就以此为胡同名了。我们家从解放前就在与之相邻的南衣袍胡同居住,但从未见过这些庙,我们的长辈说他们也没见过,因此大概早就“庙去名留”了。
至于象鼻子前坑、象鼻子中坑、象鼻子后坑胡同的来历,据传其所在地原是明朝皇家养大象的象坊。原有大坑,是大象洗澡、嬉水的水塘。后来,这些坑渐渐被填平并在此地盖房住进了人,于是这里的百姓就称这几条街巷为象鼻子前、后、中坑。
象鼻子前坑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笔直胡同,西口通火神庙胡同,东口通象鼻子中坑胡同,中间还有一口通原南衣袍胡同;中坑是一条基本为南北走向的胡同,形状像一条拐杖,其南口通原南衣袍胡同,北口通原方巾巷胡同,即现在的朝阳门南小街;结构比较复杂的是象鼻子后坑胡同,七扭八歪很不规则,既有东西走向的胡同段,又有南北走向的胡同段,但都彼此相通。这条胡同有三个出口:东口通象鼻子中坑胡同,南口通象鼻子前坑胡同,西口通火神庙胡同。
如果把“三坑四庙南衣袍”和其他几条胡同画在一张平面图里,恰似长方形,而“三坑四庙南衣袍”则占据了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面积,看来当时老百姓将这一地区的街巷统称“三坑四庙南衣袍”也是可以理解的。如今,所谓的“三坑四庙南衣袍”,除大、小土地庙胡同还保留其西段一小段胡同外,其余多已消逝。如今,这些消逝的胡同的地面上,建起了交通部大楼、全国妇联、市政协等现代化建筑。
多少年来,这些胡同里的大多数住户是大杂院里的普通人家,也有些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包括三进四合院。在经历“文革”后,这些四合院中的绝大部分也变成了大杂院,而且其院内建筑结构和住户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小土地庙胡同3号院是著名人士邵宝元老先生的住宅。邵老先生为人忠厚善良,1900年十几岁时便到刚成立的北京饭店去当“小孩”(伙计),后来被提升为经理,而且是北京饭店的第一个华人经理。从1900年到1948年,一干就是48年,是北京饭店历史的最好见证人。邵老先生于97岁高龄时逝世,直到逝世前他的思维一直很清晰。在他96岁高龄时,中央电视台还到他家采访他。
原象鼻子中坑胡同有一所著名的象鼻子中坑小学,学校东邻的大院里,曾住过著名人士梁思顺女士,她是梁启超九个子女中的老大,是梁思成先生的姐姐,据说也是一位才女。
象鼻子后坑胡同曾住过部委的领导同志,火神庙胡同曾住过名医和著名的画家……
南衣袍胡同有个传说。据传明朝奸相严嵩被罢黜后,皇帝令其身披相袍,手持银碗沿街讨饭。百姓恨之入骨,因此无人舍饭给他。后来,严嵩走到一条胡同时,身上披的相袍掉在地上,他已饿得无力捡起。后来,这条胡同便被人称做“衣袍胡同”,后又改称南衣袍胡同。
当年南衣袍胡同内大杂院最多,但也有几个“特殊”的院子,如原7号是一所有几个跨院的大院,是“两航起义人员”的宿舍,著名的人民解放军将领钟赤兵将军也曾在此院居住过。由于这个院有一扇宽大的红色院门,所以当地居民统称此院为“大红门”。
这个院门前是胡同里的一片开阔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是孩子们跳皮筋、做游戏的理想地方,也是当时依然存在的一些走街串巷的卖艺人表演的场地。那时,常有变戏法儿的、耍猴儿的、演木偶戏等艺人在这里演出,给当时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的平民百姓带来很多欢乐。胡同内原21号院是著名中医小儿科医生刘焕云女士的住宅,也是个独门独院。
在昔日“三坑四庙南衣袍”这些胡同里,除一般居民户外,还有养奶牛卖牛奶的经营住家(俗称“牛奶房”)、油盐店、早点铺、托儿所、小学校、鞋铺、私人诊所、豆汁坊等。所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六十年代初,生活水平还不太高的人们,在胡同内就能买到日常生活必需用品和所需要的基本服务。
由于这一带的胡同条条相通,所以这一带居民出行非常方便。当时这些胡同里不仅看不到汽车,就是自行车也非常少,所以胡同就成了平民百姓的孩子们玩乐的地方。那时在这些胡同里常看见做各种游戏的孩子们,这成了当时胡同里的一景。
不管是诸多住户群居的大杂院,还是独门独户独居的四合院,胡同里不同的居民多少年来经历了共同的年代,多年来,胡同内的同院、邻院的人们,大多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果然是“远亲不如近邻”。每逢春节大家互相拜年、互相祝福的情景,更是呈现一派和谐气象。
这里的居民很有热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每年的国庆游行庆祝活动和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市所举办的大型活动,都是积极配合。由于这几条胡同有多个出口与游行队伍经过的大街相通,为保证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些胡同里的居民只能在活动期间待在胡同里不能外出,但此时胡同里的居民都非常自觉地遵守有关规定,每次活动中这里从未发生问题。
“三坑四庙南衣袍”等诸多已消逝的老胡同,对于现在的人来讲,很多根本没见过,就是上点年纪的人,如果不是附近的住户,恐怕也难知旧貌。
现在的交通部大楼边上有两棵用铁栅栏围起的枣树,这原是我们院的枣树,据说已有几百年历史,如今这两棵枣树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如果把“三坑四庙南衣袍”等胡同所在的地区画成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两棵枣树所在的小院恰恰是长方形的一个“端点”。如今,每逢秋季,这两棵枣树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这片地区的老住户,特别是我们这些当院的住户,每当走过这里总要站一会儿,看到这两棵枣树,会引发对已消逝的胡同和往事的回忆,它们大概也可以算是这片地区诸多已消逝的胡同的“历史见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