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北京城的故事の大兴区地名的由来

2012-03-10 02:45

黄村卫星城
1954年起黄村成为大兴县卫星城,20世纪70年代中期,黄村卫星城建设起步。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黄村成为首都重点建设的四个卫星城之一。至20世纪90年代初,黄村卫星城初具规模,城区站地面积1 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0多万人。城内建有中央和市属事业单位50余个。

芦城乡--西芦城
位于大兴西北部,东临东芦城,西近鹅房。村旧时称"闾城",后音转而成此名。明《北平图经志书》载:"闾城,而莫知置废之由。其南门外有二石兽。"闾又读胪,胪与芦相同,故芦城由闾城音转而成。民国时分二村,此村居西,故名。该村为汉代闾城,在城南三十五里,故相传呼为闾城。现东芦城小学门前有两个石狮子,他们是六十年代村南废墟中移来的。两个石狮青石带座,通高一点三米,分别于胸前背后有幼狮,姿态奇异生动,冈格粗犷古朴。应为金元所制。《顺天府志》对闾城还有"其南门外还有二石兽"的记述,从年代上看是吻合的。
闾城遗址现在看不出一点痕迹,但东西芦城偏北地区地势突高,过去有四所古刹都集中于此,可能是古闾城的城区,村西一里多的地方还有一处古墓区。建国以后在此方圆六百米的地区内,群众烧砖、取土发现了不少小型汉代砖室墓,出土了一些陶器,此汉墓区与闾城当属一个时期。

采育镇--采育
位于大兴区东部,东邻通州区,西近朱庄,北邻长子营镇,难近凤河营。镇名由采魏里、蕃育署两名合称而来。采育原为古安次县,采魏里明洪武永乐初年,安置大批山西、山东移民在此屯垦。明永乐五年(1407)年,在此设上林苑蕃育署,而人呼采育。据"天府广记》载:采育乃古安次县采魏里也,明初为上林苑,改名蕃育署,而人呼采育,和新旧而名之也。"
明永乐年间,为充实京师,从山西、山东移民临风河两岸建村,均以祖籍地名为村名。永乐五年(1407)年,在此设立蕃育署,为皇家养育禽畜基地。署治所设在采育。蕃育署直属上林苑,专为宫廷筹措鸭鹅等禽品,供应太常寺、光禄寺和御膳之用。素有"鹅鸭城"的美誉。自此采育人口骤增,凤河西岸,自建蕃育署始,经两岸人民世代辛勤耕耘,物产富饶,风光旖丽,亦被人们所称道。

采育镇--凤河营村
位于大兴东南部,为原凤河营乡政府所在地。东临河北廊坊市郊域界,北靠凤河,南侧亦邻廊坊地界,因风河流经村北,村名由此而的。辽代已成村,明代时。曾名凤凰营,清康熙时隶属京都顺天府安次县。雍正年间更名凤窝营,乾隆时因疏通治理后,风河流经村北,更名凤河营村。明代村中曾建有显应寺,清人曾重修,今庙已不在。

礼贤镇--礼贤
位于大行区南部,东临内官庄,西临小马坊;北靠戴家园,南接王化庄。村取名"礼贤下士"之意。村位于礼贤镇西部,大礼路北部侧,四周皆为回族聚落。村内有一康熙年间建的礼贤清真寺,几经修缮,古风犹存。寺东向,正殿三间,三卷勾连塔,硬山筒瓦调火脊,吻垂兽,排山滴水。原为苏式彩画,现已改绘。前有胎,后有抱厦。处山门略有改动外,整体建筑均保持原貌,1987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单位。礼贤村元明时称李贤社,清称礼贤镇。"礼"当由"李"谐音而来。

南各庄--石佛寺
位于大兴南部,东南邻南各庄,东北与贾家屯毗邻。以寺得名。此地元代已成村,清光绪《顺天府志》载:"康熙年间河水涨,溢漂流石佛像九尊止于是村,众异之,,村殿祀焉,累著灵迹。今佛像每逢阴雨,则通身皆解润。若遍体如汗滴,则天必大雨。" 村民故以石佛寺为村名。到1949年,寺已破坏不堪,仅存佛像人尊,其中观音为坐像,下带莲花座,其余为站像,下带石座,均为汉白玉石质,,并有高座残端石碑一座,后来村里平整土地时,石佛碑已被埋入地下。

南各庄--西张华
位于大兴南部。东临东张华,西邻榆垡镇。村因人而得名,此村晋时建村,为西晋广武侯张华故里,村因人而得名。明朝此村为张贤里,后频遭水患,在后建四村,此村为北张华。。1958年改为现名。张华故居历经沧桑,早无踪迹。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固安县东北八里张华村头,村人指井栏八角焉,曰故宅处也。"1982年,该村发现此八角井,井栏为汉白玉质,八角形。内经边缘经多年绳索摩擦,光滑圆润,刻有绳痕多道,深者达一厘米。经鉴定确系张华故里之珍贵遗物。现已移至区文物管理局所保存。张华西晋时大臣,晋武帝时,官拜中书令,张华在西晋灭吴的过程中,力排众议,极力主张伐吴,以"度之尚书"之要职运筹帷幄,保证军需立下大功,晋武帝封其为"广武侯"。惠帝即位后,赵王司马伦与孙秀结党谋篡,张华拒从被杀,时年六十八岁。

榆垡镇--求贤村
位于大兴区南部,东南临西胡林,西南近榆垡,因祠而得名。辽代已成村落,为避浑河(永定河)水患,村内建祠祭祀圣观庇佑,得名求贤岗,,后改为今名。此村处于古永定河冲积平原。据《永定河志》记载"簸箕口外原为古河故道。
康熙二十七年(1678年)疏浚河道时,挑直筑堤,此何故道废于堤外。"乾隆四年(1739)在孤岛与大堤衔接处建草坝,,泄入故河道,以减弱水势,保护大堤,草坝起到了溢洪作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废草坝改成灰坝,因临求贤村,故名"求贤坝"。现坝址为清同治年间扩建重建后的坝址。光绪年间重修。立有两块碑,一块短缺内容不详。另一为同治重修时所立"重修求贤坝"碑。碑文字完整,记录了该坝工程的数据,及所需银两等,是永定河史重要实物资料。

推荐阅读
分类阅读:
大兴地名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