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巧姑姑绣蟋蟀的传说

2012年03月12日

  北京南苑区大红门、小红门里外、凉水河中游的两岸,好多村子里的姑娘们,都会绣花。中国有名的绣花,除了“苏绣”、“湘绣”以外,“京绣”也是很有名的,这些农村姑娘们的绣花,就是京绣。过去,她们不知道千针万线地绣了多少花朵了,现在,她们还在千针万线地绣着花朵。这些农村姑娘们,为什么会绣出那么好看的花朵来呢?这里有一个巧姑姑的故事。

  不知道是哪一年上的事了,有一个村子,也不知道是哪一个村,反正是凉水河中游两岸上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有了这么一位巧姑姑,打这儿起,就流传下来绣花的法子。再早以前,这块地方的姑娘们,是不会绣花朵的,从打有了巧姑姑,姑娘们都学会了绣花。巧姑姑姓什么?谁也不知道。光知道这个村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妇,夫妻俩只生了一个女儿,老头子能写能画,女儿也学会了画画,谁都夸这个姑娘灵巧,大家都称她巧姑娘。巧姑娘家里很寒苦,她爹是一心一意想考举人、中状元的老秀才,可是,考了一辈子,也没考上个举人,更不用说中状元了。老头子大概是念老书念的太多了,所以他有不少老礼儿,老礼儿太多了,数都数不上来了,光知道他告诉巧姑娘的,就有:男女不要互相递东西;女子不要出大门;女子屋里说的话,不要传到外边去……巧姑娘也不知道爹是什么意思,只好答应吧。巧姑娘真个连大门都不敢出,天天坐在屋里画画。忽然一天,她想:如果用有颜色的线,把画的画扎在布上,不是更能存留的日子多吗?巧姑娘不知道这叫刺绣,可是她从此就学起刺绣来。巧姑娘绣的花,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象真的,天上飞的鸟儿,地上跑的走兽,开着各种颜色的花儿,她都能绣出来。邻近几个村子的姑娘们,听说巧姑娘手儿这么灵巧,就都要向巧姑娘学习这个绣花的法子。巧姑娘知道爹的脾气,大门都不许出,招来一帮平常没见过面的姑娘,爹能乐意吗?她向爹说了,没想到,巧姑娘的爹会答应了,她爹说:“教给旁人能为是好事,可以叫她们来。可是,不能叫那些野男子、小后生们知道,他们知道了,传说出去,你就不成个人了。”巧姑娘不懂爹说的是什么话,只好答应着。

  巧姑娘的绣花,一天比一天好,来学刺绣的姑娘们,一天比一天多,你出一个新主意,她想出个新样式,凉水河中游两岸的刺绣,就更多更好了。家家户户的土炕上,都支起来绣机,红丝绿线飞舞着,真象百花齐放一样。巧姑娘的绣花有名了,有名,哪能外人不知道呢?老爷爷、老大爷、年轻小伙子,也都夸赞巧姑娘手头巧。有的还向巧姑娘的爹说:“老先生,你们姑娘心思多灵啊!”有的说:“老先生,你们姑娘可给咱们这个地方增光了。”巧姑娘的爹听了,不但不高兴,反倒心里结了个大疙疸,他想:一个女孩子人家,怎能招来这么大的名声,这太不合乎老书上的老礼儿了!从此,他对女儿更加了一番留神。可是,巧姑娘呢,她早已照着爹说的老礼儿行事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和男人说过话,又有什么可叫爹留神的呢?她仍旧和许多姑娘们,天天坐在炕上绣花朵。

  不知道是过了一年,还是当年的秋天,姑娘们想:在花朵上如果绣个草虫,什么蝴蝶啊、蜻蜓啊、螳螂啊、蝈蝈啊,那该多好看呀!姑娘们说做就做,调丝配线,真绣出来了,真是把花朵衬得更美丽了。可是,巧姑娘并没动手,大伙儿很奇怪地问:“姐姐怎么不动手呀?姐姐瞧我们在花朵上绣草虫不好吗?”巧姑娘笑了,说:“我没说绣草虫不好,你们绣的都是花朵花叶上的草虫,我想在花棵底下,绣两个叫着的蟋蟀。”一个小姑娘,急急地说:“我给姐姐捉几个去。”巧姑娘说:“那不行,放在罐子里,它叫的不自然,小妹妹,你等我在花棵底下多瞧几回,就绣出来了。”巧姑娘打这天起,天天晚上,打着灯笼到各处花棵底下找蟋蟀。蟋蟀是容易找的,可是,灯笼一照,它不叫了,有的,虽然叫着,样子又不好看,只好天天找吧。巧姑娘天天晚上打着灯笼找蟋蟀,可就引起她爹疑心来了,这一天,巧姑娘打着灯笼出了街门,她想:深更半夜,门外又没有人走过,出了大门、迈了二门,又有什么妨碍!她走到一棵枸杞树旁边,刚一蹲下,正要举灯照蟋蟀,就听背后一声大喝:“好丫头!败坏我念书人家的门风!好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家,圣人的书白念了!”巧姑娘知道爹的脾气,扔下灯笼,急忙走进家门,跑进自己房里去了。她定了定神,听爹和娘吵起嘴来,爹说:“好丫头,她败坏了我念书人家的门风!”娘说:“小孩子,找找蟋蟀,也不要紧哪。”“不要紧,不要紧,把圣人的脸都丢没了!”巧姑娘听娘冷笑着说:“那么,你老考不中举人,也是她得罪圣人了?”又听爹吼了几声,大声地说:“反正,她不死我死!”巧姑娘一想:我绣花没错处,教给姐姐妹妹学绣花,也没错处,爹总是说“圣人”、“老礼儿”,我又不懂,死了吧,省得大伙儿听见了丢脸!可怜那么聪明,那么灵巧的姑娘,竟会投在井里淹死了。巧姑娘死了,她爹她娘怎么样了?说故事的人没说。光知道,她的伙伴儿,和凉水河中游两岸的姑娘们都哭了,她们告诉更小的小姑娘们,说:“巧姑姑,手儿可巧了,巧姑姑,死的可屈了。”更小的小姑娘们,听着也哭了。就是那小小的蟋蟀,听了也“屈!屈!屈!屈!”地哭着叫起来。打这儿起,蟋蟀总是屈屈的叫着,人们也称它蛐蛐。
 

推荐阅读

大将军、二将军的传说

 北京西山,离着浑河不远,有一个山环,山环里外,一到春天,便开满了象黄星星一样的迎春花。山口外面直立着一块大青石,远瞧就象一个高大的汉子,在那里站着,人们叫它大将军。...[详细]

天下第一家

一天,早朝已退,文武百官都各自散去,只有和珅跪在金銮殿不走。乾隆皇帝问他:“你不随众人退朝,莫非有什么要紧事吗?”和珅说:“启禀万岁,我近日听说,刘墉私持八旗公款,在他的...[详细]

北京石兽的故事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但在战火纷飞的近现代中国,时局动荡,十年浩劫,将大部分珍贵文物损毁、破坏,现今世人看到的,早已是十去其八九。看腻歪了大修过的故宫北海长城,那些...[详细]

毛泽东让李德生调兵京郊防林彪

在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做出部署,决定组织“五圣山指挥所”,由12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15军所属部队。...[详细]

揭秘朱棣迁都北京真相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建文旧臣并不拥护他,为保住皇位,他残酷地杀戮了齐泰、黄子澄、铁铉、方孝儒等。永乐皇帝感到,南方的读书人与他势不...[详细]

《红灯记》听父辈们怀旧

 京剧《红灯记》原名《革命自有后来人》,看过电影版泛黄的旧影像,也看过北京京剧院新排的版本,1月31日晚在梅兰芳大剧院观看了优秀青年演员李阳鸣饰演李玉和的《红...[详细]

我的一中

 北京有座历史悠久的学校,前身是八旗官学,始建于清朝,它按顺序排名北京市所有中学的首位,它曾经拥有老舍、刘白羽等校友,它就是我学习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北京一中。...[详细]

当年的北京公安学校

 中国的语言有意思,把老家叫故乡,把客居地叫他乡,于是乎,常有思乡之人“错把他乡当故乡”。人们又把曾经就读过的学校称为母校,有时候开玩笑地叫做“妈校”。“妈校”...[详细]

恢复军衔制度始末:邓小平裁定最高设到上将...

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予上将军官军衔仪式,洪学智等17位高级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随后几天,全军各大单位相继举行授衔仪式,1452人被授...[详细]

宫廷揭秘:宫女怀春龙床争宠的惊人手段...

宫女,指在宫中供役使的女子。早期的宫女,大多来源于女奴隶、女俘及罪犯的妻子。此后,历代宫女中,有一部分开始从民间“选美”、“采女”中选出。“选美”就像古代的科...[详细]

翁同龢是被谁赶走的?

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朝中帝党之领袖,也是光绪变法维新的主要支持者。然而就在变法开始时,《明定国是》诏颁布的第五天,翁同龢突然被罢职了。一些史料将他被逐的原...[详细]

孙中山先生的三次北京之行

 3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85周年纪念日。孙中山生前曾有三次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京之行,其生命的终点也定格在了北京——从1924年12月1日到...[详细]

玉杯“一捧雪”的传说

明史》和《张汉儒疏稿》记载,“一捧雪”为明代著名玉杯,为不让当时的权臣严嵩将玉杯据为己有,“一捧雪”的收藏者莫怀古弃官改姓隐居他乡,随后,“一捧雪”在嘉靖年间失...[详细]

为听戏落狱丢乌纱

故事发生在清朝时的北京城里。 查嗣琏是清初有名的诗人。他的诗写景意境壮阔,写时事慷慨愤激,写民间疾苦则情真意切,是清初学宋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有人赞他:...[详细]

清太监自述阉割屈辱史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太监、姨太太、鸦片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这自然是反语了。既然是国粹,当然是源远流长,盖有年矣的了。单说太监这种畸形的怪物,伴随着宫廷而诞生...[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