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京故居,寻常巷陌觅树人
2012年04月06日
鲁迅博物馆身后的小院,就是先生在京最后的家。
博物馆免费开放,展厅里陈列着各种先生的遗物。
人生起始于绍兴,结束在上海,但最辉煌的人生篇章却奏响于北京。鲁迅先生在京生活十四载,辗转腾挪四处居所。绍兴会馆里,留下先生潜心学术的身影;八道湾的宅院中,上演了周家兄弟的悲欢离合……寻访鲁迅在京故居,追逐大师淡去的足迹,唯有深深的祝福在心中。摄影 子胥 文 杨多杰
砖塔胡同84号:
为鲁迅故居《祝福》
创作过哪些佳作?名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生活》、《肥皂》等短篇小说。
近日,位于西城区砖塔胡同84号院的鲁迅故居要拆迁的消息,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不少网友为此扼腕叹息。其实这座宅院只是鲁迅先生在京的暂居之所。当年,鲁迅先生在八道湾的宅子中与弟弟周作人发生争执后,愤然离开。匆忙之间找不到合适的住所,经人介绍,便搬到了当时砖塔胡同61号,也就是现在的84号院。
这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第三处故居,如今这座宅院早已破败不堪,院门外搭建着小煤棚,上面画着大大的“拆”字。院子也早已成了杂院,若不是老街坊指点,很难想象,这就是一代文豪的故居。
这座院子本就不大,鲁迅与夫人朱安住在三间北房里,总共才20多平米。要知道,当时鲁迅先生住的八道湾的宅子,可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如今栖身陋室之中,可谓天壤之别。再加上兄弟反目,鲁迅的心情可想而知。不过,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鲁迅也没有停止创作。写出了《在酒楼上》、《幸福的生活》、《肥皂》等短篇小说,并编完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最重要的是,还完成了名篇《祝福》的创作。可以说这座小院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值得纪念的地方,如今却面临拆毁的厄运。其实,鲁迅在北京的其他几处旧居,如今境况也令人担忧。
鲁迅博物馆里展示了先生各个时期的生活场景,包括绍兴老家。
“补树书屋”:
狂人在此写《日记》
创作过哪些佳作?《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说和多篇杂文。
鲁迅先生在北京的第一处居所,位于如今的西城区菜市口南大街南半截胡同路西。四合院院门外的墙上,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的文保单位标牌,上写“绍兴会馆”四个大字。原来鲁迅先生1912年5月初到北京时,是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教育部任职。抵京后的第二天,他就搬进了绍兴会馆内的藤花别馆,在那里一住四年。
鲁迅先生住的房间,叫“补树书屋”。这是一个独立的小院,院里原有一棵很美的老树,但后来树干折断,大煞风景。于是人们在第二年又补种了一棵槐树,于是这里便被称为“补树书屋”。后来一位富商的姨太太在这棵树上吊死,许多人觉得丧气,这房子就废弃了。鲁迅先生不信鬼神,自然也不忌讳,他反倒觉得这院子清静,就搬了进来。并经常在这棵槐树下独坐乘凉,思考创作。遗憾的是,这棵大槐树在1949年时,遭遇雷击毁掉了。但后来,人们又补种了一棵枣树,如今还挺立在院中,已长得郁郁葱葱。想这座院子,也可以叫“再补树书屋”了吧。
鲁迅先生住在这里的几年,正值民国初期,新旧交替,社会动荡。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自己境遇的不如意,鲁迅非常苦闷。他常去不远的琉璃厂逛逛,搜寻古书,翻阅碑帖,研究古典文学。既是消磨时光,也是缓解自己郁闷的情绪。
除去书籍,在这里陪伴他的还有各方好友。其中以钱玄同来往最为频繁。他当时是《新青年》的编辑,经常向鲁迅先生约稿,于是便有了我国现代文学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接着,鲁迅在“补树书屋”里又写下了《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说和多篇杂文。1917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进京,与鲁迅一起,同住在绍兴会馆。小小的补树书屋就略显拥挤了。不久后,鲁迅先生买下了位于如今西城区八道湾胡同11号的宅院,全家便搬了过去。
鲁迅先生全家福。
先生生前用过的眼镜。
八道湾11号:
悲欢离合兄弟情
创作过哪些佳作?《风波》、《故乡》、《社戏》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八道湾胡同里的生活,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在北京最快乐的时光。别看这里不能幸免地成了一座大杂院。但在当年,这里是前后三进外带跨院的大四合院。鲁迅先生住在前院,母亲与朱安住在中院,周作人、周健人兄弟及其家人住后院。院里一共住了一家老小十二口,这是鲁迅先生全家除在绍兴老家外,唯一一段一起居住的时光。每天院子里欢声笑语,也算其乐融融。鲁迅先生心情不错,还在院子里种了丁香和青杨。
舒畅的心情使得鲁迅的创作十分顺利,在这里他写下了《风波》、《故乡》、《社戏》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据统计,在八道湾创作的小说、杂文、译著加在一起上百篇。他的不朽之作《阿Q正传》也是在这里写成的。他的弟弟周作人,在自己的书房“苦雨斋”中,也写了很多优美的散文。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到了1923年秋,本来和睦的家庭,却遭到了晴天霹雳的变故。起初是同桌用饭的弟兄,突然改在自己房里独自用餐。没过几天,周作人向自己的兄长鲁迅写了一封绝情信,不许鲁迅再到他住的后院来,并拒绝了鲁迅要与他交换意见的要求。手足弟兄,竟然走到如此田地,都是因二弟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的挑拨。周作人耳根子软,竟然轻信妻言,误解了自己的兄长,最终酿成了兄弟失和的悲剧。后来鲁迅被迫搬到砖塔胡同居住,一次回来取东西时,还遭到了周作人夫妇的咒骂和殴打。从此,周家彻底分崩离析。
从八道湾胡同搬出来后,
鲁迅一家就暂居在这所小院里。
鲁迅博物馆:
在京最后的家
创作过哪些佳作?小说集《彷徨》、杂文集《野草》、《华盖集》。
从八道湾大宅子出走后,鲁迅一度蜗居在砖塔胡同84号院,也就是如今要拆除的这套故居。这院子条件实在简陋,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四处奔波,最后在住进砖塔胡同9个月后,鲁迅先生一家又搬到了位于如今西城区阜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也就是现在的鲁迅博物馆。
鲁迅博物馆无需买票,市民可自由进出。进入大门,宽阔的庭院正中央,就是鲁迅先生的汉白玉半身雕像。大院里建有鲁迅博物馆,现代化的展厅里陈列着各种鲁迅先生的遗物。绕过展厅,在一条东西向的甬道北侧,有一座坐南朝北,青砖灰瓦的小院,这就是当年鲁迅先生住的地方了。
这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四合院,南方三间是会客室。北房子三间,中间为起居室,东西两间屋子,分别是母亲鲁瑞和夫人朱安的卧室。鲁迅则在北房中屋向后接出一间七八平米的小屋作为工作室。那时的鲁迅白天到教育部上班,有时去北师大和女师大授课、演讲,晚上就在这间“私搭乱建”的小屋里夜以继日地写作,创作了小说集《彷徨》、杂文集《野草》、《华盖集》。这期间,周作人有时来看看母亲鲁瑞,但是兄弟二人却不再说话。
鲁迅在这里住了两年多,离开北京后,母亲和朱安仍然住在这里。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葬礼在上海举行,而在北京西三条寓所的书房里,也为他设了灵堂。
如今砖塔胡同的故居面临拆迁,绍兴会馆和八道湾的故居也是破败不堪。鲁迅在京留下的足迹正慢慢变淡。在日本仙台市,鲁迅曾租住过的一个二层日式小楼前,镶有“鲁迅故居迹”的大理石碑。小楼的主人以鲁迅在此居住过而感到骄傲,并精心保护了这所故居。鲁迅先生在异国他乡反能受到如此礼遇,不仅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