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灯谜与吃元宵
老北京元宵节的习俗,最主要的就是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了。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日:天上一轮明月朗照,人间合家品赏形如满月的元宵,可谓月圆人圆,吉祥圆满。元宵节最大特点是“闹” ,男女青年无拘无束地在公共场合联欢,到花会踩街,到灯会猜灯谜,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关于元宵节猜“灯谜”,曾流传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据传,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又传说,明成祖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唐宋之后,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此后的元宵节,开始于“闹”这个字连为一体,被称为“闹元宵”。不闹就不能称其为元宵节。夜幕来临,无论城市乡村,南方北方,街上院内,到处张灯结彩犹如白昼。人们扶老携幼,涌向街头,观彩灯,猜灯谜,放烟火,听音乐,看杂耍,热闹非凡。
这就是元宵节与其他传统节日的区别:其他传统节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元宵节则是一个全民同庆的欢乐节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狂欢节”。有一首《上元诗》真实地描绘出了当年老北京的元宵之夜:“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除了观灯之外,这一天还要吃元宵。元宵的做法是,把馅料蘸上水放到粗糙的江米面中摇成的。元宵馅第一次与糯米粉碰撞接触,称为撞馅。接下来需要把沾满粉子的元宵馅铲出,过一遍水,再投入到元宵机中,称为二水。一般好的元宵需要经过五水才能算完成。
除了吃元宵、猜灯谜外,“烧火判儿”也是旧时老北京元宵节里的一个重要观赏项目。“判儿”指的是判官,元宵节期间,老北京的很多店铺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上火,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判官的七窍中喷冒出来,煞是好看,惹来大批群众围观。在今天的平安大道路北侧,原来有一座城隍庙,那里烧的“火判儿”是当年京城最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