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国门经历几度沧桑 曾用名“丽正门”
2012年09月02日
元大都原有11座城门,名称都是由元世祖忽必烈的谋臣刘秉忠依据《易经》拟定的。“丽正门”,出自《易经·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之义。
永乐皇帝忙于北征蒙元残余,未暇完善北京城池。直到他的重孙正统皇帝即位后,才将夯土城墙用城砖包砌,为九座城门建造了城楼,又在城楼外侧修筑了防御要塞瓮城和箭楼,还将城外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都改建为石桥,并在桥头竖立了牌楼。
正统四年(1439年),京城九门完工以后,凡是沿用元朝旧称的城门都重新命名,丽正门改称正阳门。“正阳”,出自《史记》所载司马相如《封禅书》中“正阳显见,觉悟黎烝”一语。古人以南面为阳,“正阳”指天子正位于南面;“黎烝”则指北面称臣的民众。
四门三桥五牌楼,门洞高悬千斤闸
正阳门规格高于其它八门,素有“四门三桥五牌楼”之说。“四门”,指正阳门共有四个门洞,即城楼门洞、箭楼门洞、瓮城两侧的东、西闸门各一个门洞。而其它八门均只有两个门洞,即城楼门洞和瓮城单侧闸门的门洞,箭楼皆无门洞,只具备防御堡垒的功能。
“三桥”,指箭楼前方护城河上的正阳桥,其实是一座石拱桥,但宽阔的桥面被栏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对着箭楼门洞,称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五牌楼”是指正阳门前那座“六柱五间”的跨街牌楼。在明代京城九门都建有牌楼,唯独正阳门牌楼的规格最高,有五个开间。如今只有正阳门牌楼得到复建。
清朝《康熙南巡图》里的正阳门“三桥”和“五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