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侄子策动北平和平解放?
2013年01月15日
清河一街位于清河镇东。东与昌平路相连,中与二街相交,全长200米,宽4米,沥青路面。因是“清河镇”北面第一条街而得名。
北京地方文献所记,1932年载“清河东后街”,属第15自治区第26坊。1938年《北京市志稿》上载“上清河”,北郊警察署第21派出所,在上清河街东4号,院一座,房六间。1953年载“清河镇一街”,门牌号1—83。1980年载“清河一街”,门牌号1—83,住有1377人,属于清河镇街道办事处管辖。1992年载“一街”,“东与德昌路相接,中与二街相交”。1996年记“清河一街”,门牌号1—83,属清河街道办事处管辖。
清河是军事要津,《辽史》上记“宋下河东,乘胜袭燕,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与萧讨古逆战,败绩,退屯清河北。”清河名称,金代称清河馆,元代称清河。元末统治集团内部倾轧,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帜木儿亲率军攻大都,大都“皇太子御于清河”。明代称谓较乱,永乐年间称清河社、清河店,万历年称清河村。清代称上清河、清河镇。嘉庆四年(1799年)北营“经制外委官房六处”,其中一处在“上清河”。北营官厅12座,其中“上清河官厅一座”。抗日战争初期,中国陆军29军37旅由安定门经马房向阳坊南口突围,在清河同日军遭遇。37旅官兵于清河桥上抗击,日寇用炮轰击清河大桥,连发6炮,除桥北梢孔券脸石打了一坑外,其他安然无恙,桥身上留下了侵华日军的罪证。
慈禧太后胞弟桂祥之子那德锡又名那增锡,曾任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其址在今二炮司令部)的校长,是傅作义将军的老师。后来那德锡在学堂前购置旧房产,翻建了一座三合院。此宅分前院和后院,前院大门外有石狮子一对,院里种花草、蔬菜和果树。后院有北房五间,东西各带一耳,东西厢房各三间,南面各带耳房一间,院中散置鱼缸、石桌、石凳和葡萄架等。那德锡率其子那景元(又名曾亨斋),孙那根正(字龙飞)等全家居住在这里。1948年12月的一天,林伯渠一行五人驱车来到清河大楼前的独院,拜见那德锡先生,商量策动傅作义将军和平解放北平。1949年后,任弼时、叶剑英等领导人拜会那德锡,并赠送《政策选集》、开国大典纪念章、纯金毛主席纪念章和黑龙牌金尖钢笔一只,带来毛泽东主席的亲切问候,称那德锡先生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并称那先生为爱国老人等话语。那根正同志至今还保存着这些珍贵的文物。
1958年秋,扩建清河织呢厂,整顿清河地区。那德锡作主举家迁到清河一街42号住所。那德锡于1959年6月去世,终年80岁。一街42号的住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清代宅院,内有正房三间两耳,西房两间,南带耳房。前有门楼,方门墩,上饰雕花。木门两扇,上有黄铜铺首一对。台阶三步。院中植枣树两株、白杏树两株、白樱桃一株、葡萄一墩。2004年11月清河一街42号宅院被拆除。
本文摘自《海淀老街巷胡同寻踪》(徐征冯黛虹著,学苑出版社201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