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过年的那些事
2013年02月11日
如今,离年根儿越来越近了,京城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浓,洋溢着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说到过年,作为千年文化古都,老北京独具民俗风情,人们以多种形式表达节日的快乐和对生活的祝福。
老北京过年循老礼儿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老北京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从拜年的时间上说,有“拜早年”、“拜晚年”和“大拜年”之分。一般来说,过了农历腊月初八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有些人春节期间另有事情安排,没有时间在大年初一拜年,于是就在除夕之前拜访,将年礼一一送上。“拜晚年”是指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由于节日期间事情较多,忙不过来,拜年时间往后推迟,只要正月十五之前拜访和送年礼,就视为拜年,为时不晚,被拜访者一般不会挑理儿。“大拜年”是指初一到初五拜年,通常是从初一早晨开始,先是在家中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施拜年礼和送礼物。
从拜年的顺序上说,有“先近后远”之分。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首先是拜天地,然后拜祖宗(牌位),再往后是拜高堂尊长,即晚辈向长辈拜年,施礼时要从辈分最高的开始,一般是爷爷、奶奶、父母(叔婶),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才能外出向本家亲戚拜年,初二、初三要拜舅父、舅母,拜姑姑、姑丈,拜岳父母等姻亲。初四、初五拜同事、朋友及街坊四邻。
到亲戚家拜年,一进屋门,应先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需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免礼”,以表示谦恭。如主人有意留下吃饭,拜访者一般不推辞。到同事、朋友家拜年,一般不宜久坐,寒暄问候几句便可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太多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其拜年的方式比较简单,进院门见面后彼此一抱拳,随声说道“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然后到屋里稍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意思到了即可。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上说,有几种固定“程式”。一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都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先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是平辈间的拜年。四是万福,妇女拜年时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五是鞠躬,新中国成立以后拜年,传统的跪拜磕头拜年方式逐渐被鞠躬取代,其方式简单明了,既可以是晚辈给长辈行礼,亦可用于平辈间相互行礼,男女皆行。
从所送年礼上说,即有数字上的讲究,也有谐音上的讲究。首先是送“双儿”不送“单儿”,取“好事成双”之意,图的是个吉利。装点心匣子或装果篮儿,其种类要为双数,四样、六样或八样。早年间很讲究送“京八件”(有“大八件”和“小八件”之分),即八样点心。如果送酒,要两瓶为一提溜或四瓶为一提溜。买大个儿的水果,如苹果、橙子等送人,不论斤称,而论个儿买,多为四个(四季平安)、六个(六六大顺)、八个(四平八稳)或十个(十全十美)。同时注重所送年礼的谐音,有些东西的谐音“犯忌”,不宜送人。送水果时不送梨,因为“梨”与“离”谐音,不吉利。也不送钟表,“送钟”与“送终”谐音,还不送“书”,尤其是给生意人送礼,“书”与“输”谐音。拜年时讲究送酒,因为“酒”与“久”谐音,有“天长地久”之意。
拜年既是一种老礼儿,也是一种人情。老话说:“人情一把锯,你不来,我不去。”拜年实际上是增进人际交往的方式,通过相互间的“走动”,使彼此的情感和关系得以维系。
◆迎春民俗
鞭打春牛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牛是春耕的主力,民俗专家王作楫介绍,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
王作楫说,牛的大小也有讲究,迎春的牛,牛身长要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象征春天,在鞭牛活动中,假牛则被同比例放大。早年间,北京城区的第一头迎春牛放在东直门外。在过去,泥牛肚子里会放着五谷杂粮,鞭牛过后,居民就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则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传说中,一开始是‘芒神’挥鞭,后来发展到在场的最高行政长官挥鞭,到清朝,皇上也参与进来,一人三鞭。”据了解,立春日鞭打春牛活动已成为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延续7年的民俗活动。文/本报记者 李佳
除夕守岁
“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清末《燕京岁时杂咏》的这首诗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时百姓家中及街巷里欢庆大年夜的情景。
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年三十儿”。“除”字本义是“去”, 引申为“易”,以新易旧日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也载有“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语,守岁俗称“熬年”,古代也曾称“照虚耗”, 有在油灯下通宵守夜,将一切邪瘟鬼怪都照跑驱走,喜迎新的一年吉祥福顺之寓意。除夕守岁历代文人墨客写有众多感人的诗作。“今夜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迎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这是唐代神童诗人史青在除夕之夜皇帝召见让他以“除夕”为题吟诵的著名诗篇。唐宋时诗人文豪白居易、苏轼等人也曾为后人留下很多守岁的佳篇。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向往。守岁也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除夕守岁自古传承着祭祀神祖、压岁钱、团年饭、包饺子、踩岁、放鞭炮、围炉聊天、游乐、猜谜语、打牌、玩升官图等众多习俗。文/张善培
吃团圆饭
老北京百姓在除夕之夜子时前后,全家要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吃饺子。故腊月三十儿晚上的这顿饭又俗称“团年饭”、“团圆饭”也称“年禧饭”、“合家欢”。
年夜辞岁之俗自晋代起就很盛行,吃团圆饭守岁之俗,老北京时从皇宫到民间尤为隆重丰盛。如乾隆时期皇宫内团圆饭就常在紫禁宫内的保和殿或乾清宫内举行,在金龙大宴桌上摆上八路六十三品冷热菜点佳肴,以及各种糕点汤膳,这顿团圆饭除了帝后外特允许其他妃子皇子皇孙们陪宴,膳宴祝酒间还有祝颂的乐舞祈福祥瑞。
笔者在北京解放前后家中生话虽不太富裕,但每逢除夕三十儿这顿年夜饭也常有几个老北京风味的“年菜儿”,如芥末白菜墩儿、肉炒酱瓜丝儿、炒什锦豆瓣酱、北京辣菜,以及炖鱼、炖肉、四喜丸子、元宝肉等凉热菜,饭桌上必须有鱼,寓意“年年有余(鱼)”。要有元宝肉,寓意着“财源茂盛”,要有年糕、枣糕,寓意生活美满步步高升。这吃年夜饭绝不能吃光,讲究要剩下一些,比喻来年富裕有余。“宁可穷一年,也不穷一天。”老北京这句俗语说的就是百姓家重视除夕年夜饭的情景。
年夜子时必须吃饺子。饺子古称“元宝”,其形似元宝,饺子里有菜,菜与“财”谐音有吃饺子能招财进宝之意。饺子,清代称“煮饽饽”,老百姓俗称水饺,是“一夜连两岁”之子时必吃的吉庆食物。“好吃不如饺子”,百姓家的饺子馅有荤素两种,即白菜猪肉韭菜的荤馅、胡萝卜香菜黄花木耳等的素馅饺子。
旧京时素饺子要在零点后包制,这是为迎接诸神到来享用的食物。家中老人在包饺子时不忘在一两个饺子中放入个铜钱或钢镚儿。谁吃到则意味着来年大福大顺、吉祥发财;有时也包上糖块,谁吃到了即新的一年有甜头。“包饺子过大年,饺子里放铜钱,许上一个幸福愿,看谁能够吃到钱。”这首老北京民谣说的就是此趣事儿。吃饺子时必忘不了拿腊八醋当调料,人们边吃边说吉利话儿,呈现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其乐融融的温馨氛围。在老一辈人的心中,年夜饭,吃的不仅仅是饭,更是那份阖家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温暖亲情。文/张善培
给压岁钱
北京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 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压祟钱原为以红绒绳编起四枚方孔制钱成“方胜”(八宝吉祥图案之一),下垂流苏。那时的一些压岁钱上,正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关于压祟钱,传说古代时有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爪,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去摸睡熟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小傻子。人们为不让“祟” 来伤害孩子就整夜点着灯不睡觉“守岁”,长辈们送压祟钱以镇压住邪祟,让晚辈平安度过年三十的夜晚,并祈盼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顺健康。另一个传说压岁钱是起源于唐代宫廷,当年杨贵妃生下一子,唐玄宗闻报大喜,并亲往观之,并御赐杨贵妃“洗儿金银钱”,洗儿钱除志喜外,还有长者给新生儿女做镇邪驱魔的护身符之意,洗儿钱后来从宫中传向民间,逐渐演变成为压岁钱。
清人吴学曼的《压岁钱》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清代后已由长辈将用红线穿好的一串钱放在孩子的睡枕下面。清人在《燕京岁时记》书中曰:压岁钱是“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即至清代时长辈已是用红绳串好钱币送给孩子们。至民国后则演变成用红纸包着银元或货币直接递交给孩童手中。笔者忆起在上世纪40年代时,长辈己多改用连号的新钞票送给孩子们当压岁钱,寓意着让后代“连连发财”、“连连福运到来”,让这护身符——“压岁钱”保佑着孩子健康平安成长。
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过年之时传承着,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文/张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