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过年
2013年02月14日
过年是一个漫长过程。一进腊月就在提示,要过年了。腊月初八,泡腊八儿醋,雪白的蒜泡入醋里,盼到了翠绿,仿佛望到了三十儿晚上的饺子,醋蒜结合生成的美味,已溢出瓶外。
腊月十五以后,各种准备开始了,卖年货的星罗棋布,临近除夕七八天,更是紧锣密鼓。人们对每天要做的事进行了总结,编出了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之后要扫房子,糊窗户,炖牛肉,宰公鸡,把面发,蒸馒头;也有不同版本,还要写福字,扫尘土,对联贴门口等等。这并不是全部。每一项里还有许多细节,仅搞卫生还有这样的民谚:“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土都搬走。”扫尘表示辞旧迎新,民间俗称“扫年”,源于古代先民袪除病疫的一种宗教形式,经历代相传,扫除的不仅有尘土,还有晦气、穷气。
糖瓜粘也有说法儿。这一天要做糖瓜儿、糖饼。不同的地方还有别的品种,如胡麻糖片、胡麻条、糯米细糖、梨糕等总称南糖;粘牙糯米糖做成关东糖等。二十三前后,街上也开始卖了:糖瓜儿圆的,像瓜,如此得名,吃起来很酥,嚼化后才发黏;关东糖长的,很脆;南糖里的芝麻花生,很香。糖是用来上供的,要用黏来粘住灶王爷的嘴。俗话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升天。供糖便如对联所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天也称为小年儿,街上也就爆响了鞭炮。
春联是能见到的醒目标志,最有气氛。过年时分,大街僻巷,一片喜庆,光饰门户,点染年华。春联自古就有,也称桃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为人称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上记载:进入腊月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此外,旧时还贴门神、钟馗、福禄、天官、挂钱等。买来春联,在年三十儿那天贴在门楹,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二十九,蒸馒头,要把过年吃的主食做出来。旧俗,从初一到初五,各家不准用生米做饭,不准动刀动剪,只能热年前做好的吃食,所以初五又叫“破五”。这天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包几个饺子,把小人的嘴捏住,俗称“捏破五”。有了主食的好处还在于,过年时客人来与不来,来多来少,心里都踏实,上锅一热就行了。以前过年时,凭购货本能买到富强粉,蒸出的馒头特别有咬劲儿,再蒸点豆包儿就更好吃了。这些主食全放在外面缸里存放。天寒地冻,早晨拿出豆包儿,带着冰碴儿,又凉又硬又甜,一咬掉渣。在那个年代,吃着真过瘾。
歌谣外还有大量的事要做。过年时要做的菜,待客用的茶点干果,拜年串门儿时提拿的,一应物品,都要上街采购。物质短缺的年代,还要看看购货本上的瓜子花生粉丝香油芝麻酱好米富强粉等还有哪样没买,千万不能作废。年货备齐了才好过年。以前住在四合院,临近年前的那几天,每家都忙得不可开交,院子里空气中,弥漫着炖肉炸鱼蒸馒头的各种香气。人们匆匆而出,得意而入,提进大包小包。街坊见面,相互问候着:年货备得怎样了?脸上透出疲惫与喜悦。
人们沉浸在忙碌之中,物品准备或多或少,一切都为年的到来。大年三十儿,黄昏时分,街上行人渐少,商店关门,院子里各家闭户,开始剁肉剁菜。刀与案板相击,传出“当当当”的声响,才真正感到:年到了。和上最有劲儿的面,此时最舍得放油,用最好的原料拌出最香的馅儿。全家围坐在一起,包出精致的饺子,说着各种高兴有趣儿的话题,其乐融融。
饺子下锅前,先放鞭炮。乒乒乓乓的声响,激荡着每个人的心。新年爆竹的火光也映照着每家喜悦的面容,年前的紧张与忙碌一扫而光。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心情放松下来,该是亲朋好友相互拜年的时候了,平时再累或是再穷,此时也要敞亮干净轻松,显出年前早已做足了准备,有条不紊;或迎来送往,或出门儿拜年,一切来得体面,显得年过得顺利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