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区燕山脚下有个楹联村
2013年11月14日
47户人家小山村,家家门垂楹联,户户欲学创作
怀柔区新地村村民携带农具走出家门去田里劳作,这座“京郊楹联第一村”家家户户挂楹联,传统文化氛围十足。 记者 和冠欣摄
怀柔区汤河口镇新地村,是个只有47户人家的小山村。这个燕山脚下的小村庄曾经是汤河口镇连通塞外的必经之地。随着古驿路的废弃,这个小村庄成了不通公交车,只有一条断头村级公路通着的偏僻之所。不过,近些日子小村庄却红火了起来,成了京郊楹联文化第一村。
从北京市中心驱车近3个小时,来到新地村村口时,就见村口牌坊上悬着一副对联:新天气象山村面貌呈祥瑞;福地人文花果飘香蕴物华;横批:新天福地。走进村里,一排排新居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气派。细看每家每户的院落,发现家家大门口都悬挂着1米多高,用硬木制成的楹联。
退伍军人于忠生家门口挂着:于党忠诚生壮志;爱国奋勇为亲人;横批:践行誓言。楹联不仅抒发了这位退伍军人的豪情,也巧妙地将他的名字嵌入其中。结婚后,带着媳妇守着聋哑老母亲过日子的刘志德,家门口的楹联是:厚德质朴流芳远;大志贤良饮誉长;横批:德佑子孙,表达了人们对这户人家美德的褒奖。还有村民于秀霞家,是村里为数不多女人当家的村户。她这一辈儿家里招了上门女婿,没想到婚后又生了女儿,家里人也舍不得女儿离开,说不定以后还会再招金龟婿入赘,这才在门口挂上:于门有幸春常驻;新地无忧乐永延。
欣赏完既文雅又贴切反映农家生活和村民愿望的楹联内容,再看每一副楹联的落款处,都写着创作者和书写者的名字。怀柔区楹联学会会长徐东升便是小村庄和楹联专家、书法家之间的“媒人”。他介绍,2011年起,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新地村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小村的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可大家总觉得缺点儿啥。今夏,村支部书记刘志清经人介绍找到了徐东升。“早在四年前我就想和一个村庄合作,打造一个楹联文化村。”徐东升说,俩人一拍即合,决定先从装饰用的宅第联开始,让小村庄有些文气。
“宅第联是长时间悬挂在大门、内门、后门等处的楹联,所以内容通常是祈福、抒情、规范品德、激励功业等内容。”徐东升说,为了让内容更贴切各家各户实际情况,三四个月前,市区两级楹联学会的20多位专家实地采风,挨家挨户拉家常。没过几天,大家共创作出147副楹联,经过谨慎选择,留下49副七字联,又请了30多位书法家书写出来,木版雕刻统一安装。
“哎呀,你咋知道我这心里想的啥。”昨天,几位楹联创作者陪伴数十位从贵州来参观的客人进了村,74岁的村民刘文礼拉着专家们不停道谢。他家的楹联写的是:知书达礼和为贵;处世为人谦受尊;横批:礼在家中。“爹妈给起了个好名字,我这辈子就跟这名字一样,和和气气、人缘儿好,没想到,你们就给写出来了。”大家还惊讶地发现,连村里的公共厕所门口都配了一副原创楹联:文明静坐琢佳句;男女轻松卸废浊;横批:惟此为大。
徐东升介绍,家家挂上宅第联还只是打造楹联文化村的第一步,明年开春,楹联专家们还将进村讲课,丰富村民的楹联知识和文化,并辅导大家搞创作。未来,小村还打算以此为特色开展旅游,兴建楹联文化碑林,镌刻上历史名联,让山外人都能来这里欣赏,感受厚重丰富的楹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