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会馆大戏楼年内开锣
2014年02月07日
京剧发祥地的唯一文物见证,市民可登台献艺
位于神楼的“梨园雅韵”馆厅,好东西不胜枚举。于志强摄
戏楼内的桌椅全部到位,“会馆徽韵”、“梨园雅韵”、“戏楼曲韵”三个馆厅的展陈工程也已全面验收。昨天(6日),记者从西城区椿树街道了解到,经过一年的整修布展,有着“京师第一会馆”之称的安徽会馆核心区域即将重新开放。
安徽会馆,规模曾居在京会馆之首,且是北京作为京剧发祥地的唯一文物见证。安徽会馆大戏楼,是北京目前仅存的四座民间戏楼之一,也是目前四座戏楼唯一没有正式启用的戏楼。这一缺憾在今年终于可以弥补了。
会馆核心三楼台旧貌重现
后孙公园胡同现3号、25号和27号,便是当年占地9000多平方米、坐拥219间半房屋的安徽会馆。
据清光绪年间《京城安徽会馆存册》记载,安徽会馆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其中中院为五进院落,整个会馆开有三道大门,内有中夹道、西夹道将三套院落分开,夹道间开的门又将院落连成一体,无论从哪道大门进去,都能通达各处。
原本为安徽会馆中院的25号院,如今只是一个一进的大杂院,院中凌乱搭建着各家各户的厨房。与之毗邻的27号院则是此前的会馆西院,规整的四合院亦无踪可循,同样被各家搭建的厨房和储物间等分割得支离破碎。
受腾退等条件所限,此次整修的部分仅是核心区域的三处楼台,包括:中院第四进中的碧玲珑馆、戏楼以及第三进中的神楼,其他部分仍为民居。
重修后的楼台恢复了雕梁画栋的原貌,器宇轩昂。穿过门前的竹林,“北京安徽会馆”、“始建于1868年”几个大字表明了这里的身份和岁月的悠久,以“京”字为设计元素的会馆标识更体现着布展者的用心。
北侧的碧玲珑馆,过去曾是安徽会馆中院第四进的一部分。经过修缮,此处已成为“会馆徽韵”馆厅,入口处1:100的安徽会馆沙盘再现了会馆曾经的器宇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