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归来—北京张自忠路的前世今生
2014-07-07 09:42
从“红色翻译家”到驻日外交官
78岁的中国人民大学退休日语教授李宗惠是张自忠路的“老居民”,前后在此度过了50多年。
生于天津的李宗惠经历过日据时期的艰苦生活。他依然记得母亲在日本人的粮站工作时,提心吊胆把玉米粒藏起来带回家,捣碎熬粥给他喝。他也无法忘记每次经过日本岗哨都要向日本人鞠躬,否则就会挨打的经历。
1954年,抱着“为国献身”的想法,李宗惠选择了别人都不看好的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
“经历过那个岁月的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我考大学时,很多人认为翻译就是替外国人说话,何况是替日本人说话,那是叛徒。”李宗惠回忆自己当年入学时很纠结,不过进校看到的第一幅标语“欢迎未来的红色翻译家”让他重拾信心。
“我们就是冲着天安门上的两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去学习的。”他说。
李宗惠毕业后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日语教师。新中国成立后,这所从延安迁来的大学落在了原段祺瑞执政府的3号院。1983年,李宗惠被选派赴中国驻日大使馆教育处工作,后在日本教汉语,前后待了12年,“跑遍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
“如果把人的一生浓缩成一周,我有一天都是在日本。”李宗惠经历了中日关系的几次起伏。他对两国友好充满信心。
“我认识的两国大多数人民是盼望友好的。纪念张将军等抗日英雄,不是记忆仇恨,而是吸取教训,不是煽动战争的情绪,而是追求和平的愿望,这是我们把一个将军的名字刻在中国首都地图上最重要的原因吧。”
“反攻帝国主义”
来自四川南充农村的李晓杰和丈夫在张自忠路上经营一家外贸鞋店已十多年。在张自忠路所属的府学社区,像他们这样的外来务工者占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如今的张自忠路还是京城有名的外贸一条街。这里出售大量原本出口的衣物鞋袜,价廉物美,深受“淘客”欢迎。
李晓杰店里的货品产自“世界鞋都”广东。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张将军抵抗外国侵略,我们店里的鞋都出口赚外国人的钱。这算不算反攻帝国主义?算不算进步?”李晓杰开玩笑说。
她不知道张自忠率军抵抗的是日本侵略军,只是笼统地记成外国人,但提起抗日战争她却“觉得恨”,因为“那么多人被杀死了,国家是别人的了,是伤痛,是耻辱。落后就要挨打”。
史料显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中国工业成长率达7.7%以上,社会经济状况也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然而,战争令中国民族企业遭受残酷打击,迅速萧条,专家称中国现代化进程因此至少延宕20年。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新闻》称,这可视作世界经济的历史性转折点,标志着世界重心开始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拥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中国等新兴国家转移。
这样的巨变,恐怕是70多年前使用外国武器的张自忠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