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一次次被刷新,电影已成为当下人们最流行的娱乐方式,现在的年轻观众或许并不知道,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中国电影也曾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期,那时电影也如今天一般是市民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如今回头再看那些老电影,时代的变迁已被定格在了胶片中,特别是看到那一帧帧旧影像中的北京——没有堵车的长街,行色匆匆的人群,没有灯红酒绿的国贸、蓝色港湾、银河SOHO……一种感动油然而生,那时的北京,蔚蓝的天空中鸽子飞翔,胡同里的街坊说着张家长李家短、宽阔的马路上行人稀少……挥之不去的光影久久不散。
今天我们通过老电影去寻找昔日的北京,看看我们生活的这座大城,曾经的模样。
作为生于70年代,成长于80,90年代的一代人,不经意间,已年至不惑。有时驻足回望,才惊觉时日如飞,这个古都里的许多名胜古迹,许久未曾踏足。每天忙碌的生活,让自己对身边熟悉的、陌生的,都渐渐地变得无感,匆匆来去,一切如浮云。我们这代人的幼少时期,正逢改革开放之初,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中国新时期的发展几乎同步。一路走来,见证和经历了北京的变迁,但近十多年来这个城市变化实在得太快,变得越发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与中国经济一样,中国电影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那些电影记录下了北京高速发展开端时的一切,那时的北京呈现出一种“前消费时代的淳朴表情。”有时觉得通过电影来看这个城市当初的样貌,甚至比自身的经历还要真实。那并未走远的时光,灿烂的、简单的、质朴的、缓慢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吸引人,像一段燃烧未尽的沉香,暗香袭来将人拉进温馨的记忆深处。
后海
陈佩斯系列电影《父与子》、《二子开店》和《傻冒经理》,以及《我的九月》、《无人喝彩》等在此拍摄
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对于电影人来说,更像是晨曦微露的初春,一切都亮晶晶,闪烁着霞光,透着嫩绿。而北京后海地区,也成为当时影片中,老北京生活的一个象征性地带,老北京们守着这城中的一汪碧水,演绎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后海地区也是整个80、90年代国产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北京景观之一。
喜剧演员陈佩斯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虽然他的眼神常常透出迷惘,但流露更多的却是青春的快意。在那时的电影中他是后进青年,但也正是最初这个“二子”的标签,让他成为了当时内地影坛的第一喜剧大腕。
在这些影片中,二子陈佩斯简直就是后海的标志性人物,当年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电影的前三部《父与子》、《二子开店》和《傻冒经理》,都在后海取了重要场景。我们不如就顺着“二子”的足迹,来看看电影中的景象。 1985年陈佩斯、陈强父子搭档的《父与子》就发生在如今什刹海的
荷花市场,在河岸边“为民菜站”的售货员妞子于莉,正因为卖不出去一毛钱一堆儿的过期蔬菜而犯愁。喜欢妞子的二子则把这一车菜全买回了家,让老奎陈强一气之下,把菜全运到了垃圾站。当时的后海,没有围栏,更没有遍地的酒吧,有的只是路边的铁皮垃圾桶,河边是天蓝色的座椅和绿色的果皮箱,胡同口是买北冰洋汽水的小卖部和打酱油的副食店,耳畔除了夏日的蝉鸣外,没有旅游团和游客的喧嚣。
顺着后海边漫游,在而今的大翔凤胡同口,可以看到1987年《二子开店》里麻杆梁天的身影(如上图),他正冒充河岸管理员,向正在游野泳的二子陈佩斯罚款,而二子身后的远景,正是蓝天绿柳和一览无遗地
钟鼓楼。
说话间,就走到了柳荫街,在1988年的电影《傻冒经理》中,二子陈佩斯和老奎陈强父子开办的“比家美”小客店就在这里。店不大,门前的那几盆串红却开得春意盎然。虽然宋春丽扮演的张大菊一直在给二子他们捣乱,但宋丹丹扮演的英子也不是省油的灯。这也让经理二子经常处于两难的地步。
当然除了二子陈佩斯外,孩子下学后,也爱在这里闲逛。在尹力1990年执导《我的九月》中,小学生安建军买了福利彩票,中了50元后,全捐给了亚运会。正是在这后海的岸边,北京晚报记者采访了几个小学生,安建军只会挠头不会说话,风头全被同学抢去,让人真是着急,最终还是老师张国立最理解安建军的心。
时间到了1993年,夏钢执导的《无人喝彩》中,在后海银锭桥边,谢园、盖克与方子哥、丁嘉丽的情怨纠葛正在这里演绎,几个人的尴尬关系,可不单是在旁边烤肉季饭店中一顿饭就可以解决的。
后海周边以及鼓楼、景山
《北京故事》、《我是你爸爸》、《找乐》、《霸王别姬》、《消失的女人》、《珍珍的发屋》等在此拍摄
围着后海的老北京生活圈,其周边景观也经常会出现在上世纪末电影的镜头中,从后海往北是鼓楼西大街,在1986年中美合拍电影《北京故事》里,当时风华正茂的李勤勤和同学正从学校补习回家,她骑着单车进入到鸦儿胡同。在镜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北京规整的胡同以及宋庆龄故居的后围墙,到处洋溢着盎然的生趣。
后海咫尺之遥就是鼓楼,鼓楼周边胡同里发生的人间传奇,一点不比后海边的故事逊色。王朔1995年的导演处女作《我是你爸爸》,就大量在这里取景拍摄。工会主席冯小刚正和儿子,坐在鼓楼下的涮肉馆里把酒谈心,希望以后不要再父子相称,而是应该以哥们为名。透过火锅上升的氤氲蒸气,冯小刚眯着双眼,望着夜中宏伟黝黑的
钟鼓楼,竟也有些醉了。
后海往西,接近恭王府花园的围墙,是宁瀛1992年电影《找乐》中的重要场景,剧团退休工黄宗洛在一群痴迷京戏的老头中逡巡,希望找到自己的位置,高大的围墙,瑟缩的老人,北京冬日阳光照在他们的身上,显出了一种颇具玩味的仪式感。顺着恭王府就来到了定阜街,由于旧辅仁大学的所在,这里更是众多电影拍摄的绝佳景地。在1993年戛纳金棕榈奖影片《霸王别姬》中,辅仁大学斑驳的长廊里流连着程蝶衣张国荣的身影,在大时代中无所适从的他,犹疑地走在这命运长廊上,去找寻他的师哥段小楼张丰毅,却因看见菊仙巩俐和小楼相拥一起,而心痛不已。
由于辅仁大学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这里也经常和福绥境派出所等政府机构的办公地点,进行室内室外的场景切换。第五代导演何群1992年执导的侦破片《消失的女人》中,警察单立人葛优,就正陪着受害人母亲李婉芬从福绥境派出所里走出来,他们踏着派出所车棚外深秋的落叶,试图把隐藏在人民内部的杀人凶手尤勇挖出来,而他们的后景,正是这定阜街辅仁大学沧桑的校门。
后海的南面就是北海,北海的东边是景山。而其中的景山西街,是老北京景致优美,绿荫遮蔽的一条大街。1987年电影《珍珍的发屋》就拍摄于此。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髦发型成了年轻人的追求和向往。开设在“景山早点摊”旁的珍珍发屋,左边是北海,右边是景山,二楼开窗就望得见钟鼓楼,虽然一派闲适自然的景象,但经济大潮却也在悄悄暗涌。片中谢园扮演的流氓寻衅时最喜欢用板砖拍人,殊不知板砖也成了当今的稀罕物。板砖、板寸、片鞋、花衬衫,这些昔日北京小混混的标准配置,也不知不觉中,随风飘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