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杏花天胡同
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东侧,虽然只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胡同,总共也不到百米长,却是北京最富有意境和诗意的地名之一。
据说早年间地安门外一私家花园,种有10余棵杏树,每至阳春,满园杏花盛开,香飘大街小巷,于是有雅士将这家花园的胡同叫成“杏花天”。
02
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胡同在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辖域。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北侧与新太平胡同相通;南侧与护国寺西巷相通。
据《北京琐闻录》记载,明万历年间,有张姓夫妇在新街口南小巷内购买空地二三十亩,种青菜为生。渐渐地有了钱,在园中种植树木,叠石为山,挖掘水池,修建草阁茅亭,使这块菜地成为一个十分幽雅的所在。又辟地种植牡丹、芍药,在池中选种莲藕。
夏日,夕阳西下,驶上小舟往来绿波之中,香风扑面,令人心旷神怡。黄菊橙香之秋,梅花晴雪之冬,四时皆宜。当时城中士大夫等多前往游赏,因此北京人称它为“百花深处”。
如今,小小的百花深处入口就掩藏在新街口南大街一片乐器行当中。虽然百花和诗词不再,但小巷深处传来的阵阵乐曲声依然,让人们不禁想象当年文人们把酒歌赋的潇洒和豪迈。
03
荷花市场明清以来一直是京城久负盛名的消夏避暑、游玩购物之地。得名于什刹海中盛开的荷花。什刹海水面遍植荷花,岸边垂柳依河,景致绝佳,就以荷花市场为名了。
皇城内原本不住居民,只置衙署。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中山公园、北海、景山等市内的风景区,均在皇城之内,系皇家的太庙、社稷坛和苑囿,都属皇家禁地,百姓何得而入。于是紧临皇城又兼具自然野趣的什刹海,就成为百姓可以游观的绝好去处了。
04
莲花池
莲花池为
莲花池公园内的湖泊,面积20多万平方米,湖内种植各种莲花,湖上筑长堤,堤上有曲桥、拱桥、凉亭等点缀其间,已成为北京城西南部的一处休闲乐园。是今日北京城内一座典型的城市水系遗址公园。
05
灵境胡同
灵境胡同位于西单一条东西向胡同。乘坐
北京地铁四号线,西单站往北走,你就会听到广播里“灵境胡同”这个站名——这是
北京地铁站名里少有的以胡同命名的地铁站。
这条胡同名称源于一座道观,观名洪恩灵济宫。明朝年间,这座与紫禁城比邻的灵济宫深受皇帝垂青,每年元旦新春、冬至和诞辰日那天,朝廷都要派太常寺官员前往灵济宫行礼。
到了清代,灵济宫不那么红火了。名称在口传中以讹传讹,把“灵济”变成了“灵清”,后来又转成了“灵境”。道观所在地也就成了“灵境胡同”。
06
金台夕照
修地铁的时候出土了个金台夕照碑,不知当年的燕京八景之一是否也有过繁华的一刻,这么美的名字现如今就是个地铁站了。现在周边都是高楼大厦,浓郁的CBD气息从这里开始……
相传历史上此地曾有“黄金台”,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燕昭王所筑,目的是“置千金于上以延天下士”,即在此用重金广纳天下豪杰。但此台是不是燕昭王所筑,历来争议很大。
但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此处确有一座人工建筑的高台,高三丈有余,清代时被毁。金朝时被列入“燕京八景”之一,称“金台夕照”。
07
芳草地
芳草地如今是具有艺术气息的时尚商业中心位于朝阳区西部,临近朝阳门外大街。闻此名就会使人想象得出那满地绿茵,“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丽景象。
据史料记载,民国时已有此名。早年间这里是一大片庄稼地,四周的花草茂密,放眼望去,满目生机,到处弥漫着花草的芬芳。因这里离城里较近,吸引着许多城里人来此赏花观景。现在的芳草地已经成为了时尚的商业中心。
08
芍药居
“芍药居”这一地名的来历,很少有文字记载。传说乾隆皇帝路过此处,看见一家小店铺门摆着许多芍药花,店铺后面农家小院种植的芍药花开得正艳,满院芬芳。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因为后宫娘娘最爱用芍药调的花蜜养颜。于是乘兴给小花店赐名“芍药居”,并要店家将芍药花进送宫里。
从此,这个无名小村便依花店之名而称“芍药居”,并一直沿用至今。
09
杨梅竹斜街
近一里地长的小街,斜得风姿绰约不说,名字更是美得雅致,叫人浮想联翩。虽说这条街名字文气十足,但论起典故却很是扫兴。据说明朝时这地界被称为斜街,后来胡同里出了个姓杨的媒婆,到了清朝就渐渐改称为杨媒斜街。直到光绪年间,有文人雅士根据谐音将其雅化为杨梅竹斜街,才有了今日的风雅。
民国时期,杨梅竹斜街绝对是文青聚集之地。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鲁迅、梁实秋、沈从文、杨小楼……历代多少文艺名流都曾是街上的常客。那时街上多书局,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街上已难觅当年的书卷气。但和早已沦为旅游景点的南锣鼓巷相比,这里有着城市里难得的安静和慵懒;与商业味道浓郁的五道营相比,这里的文艺气息明显更加正宗。
10
花市大街
位于崇文区北部,元朝时,这里是大都城东南部一个风景秀丽的游览去处。明时成为热闹的街市,以出售各种手工制作的纸花、绢花为主。尽管是假花,但制作精美,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清代的时候被称为“花市大街”,已不再只出售纸花、绢花,还大量出售鲜花,特别是春天来临时,满街的鲜花盛开,景色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