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安儿胡同与黄炎培为邻

1970-01-01 08:00 来源: 墙根网 / 北京晚报
安儿胡同与黄炎培为邻
安儿胡同旧址上的西单银座中心

  黄炎培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和爱国主义者,也是1949年毛泽东进入北京以后约见的第一位客人。电视剧《解放》和电影《建国大业》中,都有1949年3月26日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接待黄炎培、姚维钧夫妇的情节。我家和黄炎培、姚维钧夫妇曾住在同一条胡同

  安儿胡同位于宣内大街东侧,这条仅有二百来米长、十三个门牌的东西向胡同却包容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传奇往事。

  我在安儿胡同生活了五十多年,一直觉得这个胡同的名称让人费解,“安儿”两字是什么意思?若按谐音分析,也许很多年以前这里曾经卖过马鞍儿?在这附近的一些胡同名称也很有意思:嘎哩胡同、头发胡同、抄手胡同、象牙胡同,个个都耐人寻味。

  解放前,胡同里一天到晚小贩叫卖声不绝于耳,卖菜的、打油的、卖臭豆腐的、卖豆汁儿的、卖酥皮儿铁蚕豆的……到了冬天又多了卖黄土的,人们买上一车从大兴推来的黄土,再掺上从象牙胡同运生煤栈买来的煤末,加上水、请摇煤球的师傅在院子里制作出冬天取暖用的煤球儿。

  解放后,胡同的最东头也就是安儿胡同1号住进了一位大人物:黄炎培。1号院是典型的多进四合院,坐北朝南,高高的石条台阶,朱红的大门,两侧蹲着两只石狮子。黄炎培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和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是一位共产党人的忠实朋友和合作者,还是毛泽东进入北京以后约见的第一位客人。1949年3月26日,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接见了黄炎培、姚维钧夫妇。当天晚上,毛泽东与黄炎培长谈一夜,共商建国大计。这一段历史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电视剧《解放》和电影《建国大业》中均有描述。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先生任第一任政务院副总理和我国首任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姚维钧夫妇携其子女在安儿胡同1号住了很多年,直到黄炎培逝世后,安儿胡同1号又换了几位主人,先后住过陆定一和周扬等。

  在安儿胡同的西口,紧靠宣内大街的地方是著名的北京老字号--烤肉宛。宛家的孙子宛金宝与我是同辈人,今年也有70多岁了,他初中毕业后上了师范学校,后来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宛家在安儿胡同盖了一幢二层红砖小洋楼,“文革”时他家被遣返回乡,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安儿胡同。烤肉宛与什刹海的烤肉季那时一南一北,都因烤肉而出名。

  安儿胡同还住着民间艺人,陈荣启就是一位,他是有名的评书艺人,以“说岳全传”誉满京城。他住在安儿胡同一个小院内,人长得高大魁梧、方头大脸,见了小孩笑嘻嘻地像个弥勒佛。我小时候常见他穿着大褂儿去广播电台说评书。在安儿胡同4号还住着一位会变魔术的演员侯伯照,他在西城区宣教科工作,主要宣传交通安全,风行一时的著名相声段子《夜行记》就是侯伯照和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合编的。顺便提一下,侯宝林老先生解放前后就住在离安儿胡同不远的绒线胡同。

  我家住在安儿胡同4号(老门牌12号),这是一座两进的四合院,前院小后院大。住在这个四合院里的人亲如一家人,那种气氛是今天住在水泥大楼里的人没法体会的。院子里花草芬芳如同花园,院子中央种有一棵核桃树,夏天树下成荫,孩子们在树下玩耍、大人们在树下乘凉,秋天满树的核桃成熟了,一个个淡绿色的、圆圆的核桃挂满枝头,收了核桃以后全院按户平分。

  我家现在已搬离安儿胡同多年,每每想起那条已经消逝的胡同和四合院里那棵核桃树,心中不免会生出几分惆怅。安儿、鸦儿、帽儿。

  北京的胡同街巷名称大多为两个或两个字以上,单字的胡同则统统加个“儿”字,除了今天刊发的安儿胡同,还有茶儿胡同、帽儿胡同、砖儿胡同、盆儿胡同、炭儿胡同、绦儿胡同、罐儿胡同、井儿胡同、碾儿胡同、辇儿胡同、簪儿胡同、阡儿胡同、罗儿胡同、雨儿胡同、香儿胡同、土儿胡同、炕儿胡同、菊儿胡同、蓆儿胡同、桶儿胡同、阳儿胡同、魏儿胡同、鸦儿胡同、鹞儿胡同等等,这些胡同名字叫上去既古朴亲切,又京味十足。

  像安儿胡同与黄炎培的大名紧紧地连在一起一样,很多儿化音的胡同也都留下过名人的足迹。其中,位于南锣鼓巷西侧的雨儿胡同,住过国画大师齐白石;位于交道口南大街东侧的土儿胡同,有《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清代小说家文康的故居;位于鼓楼东大街南面的菊儿胡同,曾是清光绪年间内务府大臣兼步军统领荣禄的宅弟--3号为祠堂,5号是住宅,7号为花园;位于宣武门外大街东侧的魏儿胡同(民国时改叫魏染胡同)30号,曾是著名的《京报》编辑部的旧址,也是杰出报人邵飘萍先生1916年以后在北京的住所;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儿的鸦儿胡同6号,曾是著名作家萧军的故居。

  此外,建于元代的名寺广化寺也在鸦儿胡同,清宣统元年,学部将京师图书馆设于寺内。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改属教育部,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佥事兼科长的鲁迅先生常到这里来。1912年8月20日《鲁迅日记》中曾记载:“上午同司长并本部同事四人往图书馆阅敦煌石室所得唐人写经,又见宋元刻本不少。阅毕偕齐寿山游什刹海……”

  在旧时北京含“儿”字的胡同中,最多的当属井儿胡同。据1949年时的统计,当时胡同总数为3000多条,叫井的胡同有87条,如甜水井胡同、罗家井胡同、三眼井胡同……而直接叫“井儿”的胡同则多达14条。为避免重名,这些叫井儿的胡同后来被相继更名,像景尔胡同、景阳胡同、警尔胡同、镜子胡同、景丰胡同、甘井胡同、湿井胡同、前井胡同、西井胡同等,原来的名字都是井儿胡同。

  在单字儿化音的胡同中,故事最多的则属帽儿胡同。帽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明代称文昌宫胡同,因文昌帝君庙得名。清代由于这里有很多的制帽作坊,故改称帽儿胡同,且一直叫到了现在。帽儿胡同7号、9号和11号,原为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宅子,亦叫可园;45号为清代提督衙门,即负责北京城民政和治安的“九门提督”的办公地点;35号和37号院原为清代宣统皇后婉容的娘家,婉容在1922年12月1日与溥仪结婚之前,就住在这座宅院。

  虽说溥仪大婚时已经退位,但婚礼的排场和风光丝毫未减:为了使接亲的“凤舆”方便进出,帽儿胡同专门被拓宽,婉容家的院门也被改建成三间的府门。据说,当年迎娶婉容的“凤舆”是一顶16人抬的大轿子,迎亲的仪仗队里除了斧、钺、伞、旗、扇等故有的家什外,还增加了100对大鼓。大婚盛典之日,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达2000多人,从帽儿胡同入东华门,一直到乾清宫,一路上看热闹的人山人海。

  安儿胡同从明代开始到清代直至拆迁,名字始终未变,现在胡同已踪迹全无。在安儿胡同旧址上,是西单银座中心。从头发胡同向东望去,这栋高大的建筑宛若一个巨大的“影壁”,在无声地讲述着安儿胡同的悠悠往事。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城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