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消逝的胡同 东不压桥胡同

1970-01-01 08:00 来源: 墙根网 / 北京晚报

  东不压桥胡同历史悠久,它的兴衰史折射了古都北京的变化和发展。元代忽必烈在北京建元大都,积水潭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终点站,通惠河之水入城之后经正义路、南河沿和北河沿大街、北河胡同、东不压桥胡同、万宁桥(后门桥)入积水潭。

消逝的胡同 东不压桥胡同
东不压桥胡同

  江、浙沿海富庶地区的大米、绸缎、布匹源源不断地运抵元大都。一时间,船只往来,“舻舳蔽水”,积水潭停满了运输的商船,给元大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进入积水潭万宁桥前的这段河流被称为玉河。货物的丰富带来了积水潭周边的商业繁荣,商铺林立,买卖繁忙,居民也多了起来。就连玉河两岸也日渐兴旺,形成了成片的民居。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于东不压桥胡同的传说,我听得也越来越多。东不压桥胡同北端起自帽儿胡同西段,沿玉河东岸而下直向东南,南口开在如今的平安大街上,与东板桥街隔街相对。元代时,这片区域称靖恭坊,据说这条沿河的斜街巷称做马尾巴斜街。明朝灭元之后,建都南京,北京仅仅是一个北方重镇,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通惠河虽然还在使用,但已壅塞得不成样子。

  永乐皇帝定都北京,重新规划京城内布局建设,其中皇城的北墙定在现在的地安门大街十字路口南侧的地安门一线。北皇墙在西侧经连通什刹海与北海的桥上经过。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什刹海与北海的连接处本身就窄,北皇城墙又不能建在水里,所以只能选择经桥而过了。但是这样又带来了一个问题,东西向的交通不便了。地安门东侧存在同样的问题,玉河之上北皇城是不是也经桥而过呢?若按照左右对称的原则,东面的北皇城墙也应该经桥而过,但是这里的交通问题比西侧更突出。

  传说中,负责修筑皇城墙的大臣一时也没了主意,只好请示皇上。皇上听了汇报后说,皇城西边压桥了,东不压桥吧。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但是从此,北京的地面上又多了两个新地名,西压桥、东不压桥。还据说,皇上的话通过太监们的嘴传到老百姓那里,两个新地名遂被叫开。大臣们认为这两个地名不够文雅,结合这两处的功能,起名为西步粮桥、东步粮桥,明代的地图上也是这么标的,但是老百姓更愿意叫它们为西压桥、东不压桥。

  清代,东不压桥地区为镶黄旗所属。《日下旧闻考》记有:“地安门东有东步粮桥。”乾隆时期,马尾巴斜街称马尾胡同。到民国时期,玉河基本干涸,只是泄洪的臭水沟。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马尾胡同改名为东不压桥东胡同。

  1955年,新中国改造居民生活环境,将玉河这条臭水沟加盖填埋改为暗河,东不压桥的桥栏杆被拆除了,拱券和桥基被埋入了地下,因此,年龄在四五十岁的人都没有见过这座桥或根本就没有印象。其实,这座桥曾经两度重见天日,一次是1988年马路改造时;一次是1998年建平安大街时。由于施工时的工地围挡,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它,而且挖出的仅是桥基部分。1965年这条胡同更名为东不压桥胡同。

  清朝末年,这条胡同里住过一位名人,他就是设计并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詹天佑,他家的院落即是后来的东不压桥胡同路东20号的位置。上世纪80年代,这条胡同也发生了巨变,有不少民居改成了小商铺、小饭馆,原来的河道之上建起了一溜大棚为农贸市场,极大地方便了附近的居民。

  2006年,北京市东城区拟恢复古玉河风貌,对玉河所经过区域进行拆迁改造,东不压桥胡同消逝了。人们惊奇地看到,地面2至3米下挖出了古河道。古河道两岸砌有城砖,砖上是1至3米长、约1米宽的大型花岗岩岸石,楔榫联接,非常坚固。两岸打有护岸桩。河底挖出了很多各个朝代丢弃的瓷器碎片,有青花、釉里红、粉彩的碗、盘、瓶、罐,甚至有古砚台、石像等,引来了众多收藏爱好者捡拾。

  站在河岸远望,河宽处约有20至30米,非常壮观,不禁让人联想起七八百年前古玉河水上运输的繁忙景象。河道南下到平安大街时收窄,地面下1米处人们看到了东不压桥的真容:桥两岸是城墙砌成的桥基,拱券早已不见,西岸的桥基之上有五十余块长1至3米、宽约半米、厚20厘米的花岗岩条石,仍然十分平整、坚实。桥的东岸,紧挨着一座新翻建的古建筑群,古玉河庵。庵前挖出了旗杆石、还有一座嘉庆十三年重修玉河庵的石碑。

  从东不压桥到东不压桥胡同,如此多的往事和故事,怎么能不令人遐想呢!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城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