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罗儿胡同21号

1970-01-01 08:00 来源: 墙根网 / 北京晚报


  20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罗儿胡同21号曾是总政文工团的一处家属院。这里先后住进不少艺术家,他们创作的文艺作品或是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的艺术形象,至今难忘。

  我家是在1953年随父亲工作调动从苏州搬进北京的,开始住在后海南岸的松树街,1954年,又从松树街搬到积水潭医院南边的罗儿胡同。

  不记得听谁说过“老北京城一砖一瓦都有故事”这话,细琢磨,真不假。罗儿胡同可算是历史悠久的老北京胡同。史料记载,打从明朝起就有了罗儿胡同。那时北京城有街巷胡同600余条,直接以胡同称名的有357条,其中30多条胡同历经清朝和民国直叫到现在也没改过名,罗儿胡同即为其一。

  罗儿胡同附近曾住过几位历史名人。往南紧连着是棉花胡同,“西湖三杰”之一的明朝民族英雄于谦曾在此屯兵,扼守德胜门。据说就因为于谦在这里带领兵士纺棉花织布,所以后来才有了棉花胡同的名称。民国初年(1913),蔡锷将军也曾在棉花胡同居住。棉花胡同北口往东是三不老胡同,是三宝太监郑和的故居所在。

  罗儿胡同北口紧邻积水潭医院。我家刚搬到罗儿胡同那会儿,还没建医院,那块地界儿是一处王府花园的一部分,清末民国年间被称为棍贝子府。这处王府最早归康熙三子诚亲王,清嘉庆年间赐予仁宗四女庄静公主。嘉庆七年,庄静公主下嫁蒙古世袭王爷土默特贝子。棍贝子是庄静公主的曾孙。1956年,这里破土动工兴建起了积水潭医院。

  无从考察罗儿胡同21号院早年属于何人,但从院落格局看必是一大户人家居住的。这院子始建时,院门位置在东南角,正和着四合院盖建的规矩。当总政文工团最初进驻这座院落时,为了解决食堂的问题,就在院子西南角正临罗儿胡同的位置新开了一扇院门,就是现在的院门,把原来的大门封了,然后利用老大门外那片空地盖了间食堂,临胡同给食堂单开了扇门。

  21号院前后里外共分4个院落。从原来大门位置说起,进大门左拐经木质玄关入外院,玄关两侧各两扇木质屏门,淡绿色的屏门上彩绘着岁寒三友图,透出院主人的文墨气息。外院东西长南北窄,一溜儿南屋,房子高大采光又好,显得很敞亮。北墙正当中设二门,进朱漆二门即是方方正正的不小的亭台,雕梁画栋,立柱飞檐,很讲究。亭台左右各有门廊,一通西厢房,一通后跨院儿。

  走下亭台即是宽敞的庭院了。坐北朝南的一排正房,建在石砌的高台上,比东西厢房高出不少,透着威严。高台下种有夹竹桃,似乎还有一小片翠竹。正院西侧应该是内宅或长者生活起居的地方,分南北跨院儿,有通道连接。北跨院儿北屋也是建在高台上,与正院北屋地势齐平。跨院儿北屋可以说是一厅两室的单元格局,几间南屋,安静优雅,适宜老人居住。走通道进南跨院儿,这里也是自成院落,有南北房两排。偌大的院落里,除那夹竹桃和竹子外不见老北京院落里常栽的果木。家属院一些人家就自寻地方开垦出来栽种花草菜蔬,给院子平添了生活情趣。

  进二门走右手门廊,快到南跨院儿的尽头拐角处有个一米见方的小天井,上有天窗。天井里常年堆着竹筐和竹扫帚等杂物,最里靠墙竖着一把梯子,梯子顶靠着天窗。暑假里,我常偷爬上梯子钻过天窗到街坊家屋顶去玩耍。那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枣树,树枝都伸展到屋顶上,果实累累。虽然还没到完全成熟时节,枣子已经饱满,完全可以尝鲜了。这里是一个人的世界,可以躺在屋顶上,舒舒服服地吃枣,听街坊家进进出出的撞门声和家长里短的聊天声,寻思着哪天约上同学再翻墙到北海公园去玩儿,琢磨着和高我一年级的女生赵小兰套近乎的良策,迷迷糊糊地就打起了盹儿。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城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