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觉生寺:轮回三百 情有独钟

2013年01月17日

  觉生寺:轮回三百 情有独钟[墙根网]

  老北京城外有这样一座寺庙:它三百年来始终自顾自地情有独“钟”。它是永乐大钟的最后归宿,如今这里成了博物馆,收藏了古今中外钟铃七百余件,成为名副其实的钟鼎人家。这地儿的大名您可能有些陌生,但小名别说您不知道,地铁有这站——大钟寺。文 杨多杰 摄影 子胥

溯往 曾家庄里有个觉生寺

  觉生寺?连老北京人恐怕都会“觉得生”。但若说出它的小名儿,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地铁13号线修建时,专门用“大钟寺”命名了一站,可见其知名度之高。如今从地铁站出来,穿过天桥向西走二百米,就可以看到路边坐落着一座红砖灰瓦的古寺,那便是觉生寺了。
 
  只是如今的山门里早已没有了四大天王的泥塑雕像。穿过山门,一座闹中取静的古寺出现在眼前。寺庙坐北朝南,共有五进院落。多年的动荡使得这里的佛像荡然无存,只有院落中参天的古树,还在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
 
觉生寺:轮回三百 情有独钟[墙根网]
 
 
  在地图上看,清代初期这里叫“曾家庄”,显然还没有建寺。如今在第一进院落的殿宇中,坐落着一座“世宗御制觉生寺碑文”石碑。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碑原来应该立在后院的大雄宝殿前,新中国成立后觉生寺被工厂占用,石碑也被放倒,垫了机器。修缮觉生寺时,才将这块雍正皇帝御赐的石碑从机器下解放出来,立在了这里。碑文很明确地记载了寺庙的建造年代:“始于雍正十一年(1733)正月,告成于十二年(1734)冬”,落成后皇帝“赐名觉生寺”。1986年在修缮觉生寺时,还在东跨院出土过一件青花碗的瓷片,碗底落款“大清雍正年制觉生常住”。这批瓷器应该是建寺时专门为之烧造,与觉生寺算得上是同龄人了。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觉生寺的兴起,应该是在雍正年间。从那时算起,这座古寺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了。
 
 
觉生寺:轮回三百 情有独钟[墙根网]
 
地标 一口钟火了一座庙
 
   但真正让觉生寺名扬海内,还是乾隆八年寺里来的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既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高僧大德,而是一口“永乐大钟”。其实叫永乐大钟,有些不够贴切。因为在北京保留下来的二十吨以上的永乐年间大钟就有三个。因此学界一般称觉生寺这座钟为“觉生寺永乐大钟”。但觉生寺这口大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钟王,也确实有些过人之处。
 
  首先,这口钟钟体最大。通高足有6.75米,比北京钟楼永乐大钟足足高1.2米。整个钟重达46.5吨,是绝对的重量级选手。再者,这口钟上铭文最多。觉生寺永乐大钟的钟壁,从上到下由里到外都铸满了经咒,共有汉文和梵文书写的佛教经咒一百多种。其中包括《法华经》、《金刚经》、《心经》、《护国陀罗尼经》等佛教经典。细数下来,全钟共有铭文23万多字。其中汉字楷书更是字体工整,古朴秀丽,相传为明代书法家沈度手书。这样规模的经文,不管是书家题写,还是工匠开模铸造,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再者便是这口钟的音色绝佳。钟作为一种乐器,不管铸造多么精美,归根结底还是要有优美的音色才行。觉生寺这口大钟,结构格外科学。经音乐学家测验,敲击时所发出的浑厚洪亮的音色,相当于音乐中的A调。钟声尾音可长达70秒,最远可传十里多地。为了不使钟声受阻,古代工匠还在钟下挖了一个八角形的“散音池”,起到乐器“鸣箱”的作用,使得钟声音色更为优美。
 
觉生寺:轮回三百 情有独钟[墙根网]
 
  如今穿过觉生寺的层层庭院,最后一进便是永乐大钟栖身的大钟楼。这座钟楼坐落于寺庙的中轴线最北端,隐身于藏经阁之后,是整个寺庙最为重要的建筑。大钟楼镶嵌在一块巨大青石镶砌的石基上,四周立有护栏。整个钟楼上圆下方,象征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钟楼东侧还立有乾隆皇帝亲题的石碑,记载着永乐大钟安居寺中的过程。而如今我们看到的大钟楼,已是这口永乐大钟的第三个家了。
 
 
秘史 永乐大钟爱搬家
 
  这口大钟铸造于明永乐二年(1404),也就是燕王朱棣定都北京后的第二年。民间传说,永乐初年,京城上空整日乌云密布,遮天蔽日。于是皇帝下旨,铸造大钟。并且每天派六个僧人撞击大钟,用钟声驱邪,以达到“降伏鬼蜮而天下太平”的目的。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阵亡将士太多。国师姚广孝监铸了这口巨钟,“一撞可抵数遍奉敬”,用以超度亡灵。传说终究是传说,无法得以印证。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唯功大者钟大”的传统。朱棣夺权篡位,心中难免心虚,所以斥巨资铸造了一口大钟,为的就是标榜自己皇权的正统地位。
 
  大钟铸好后,便从铸钟厂移至汉经厂收藏。汉经厂可不是一般的工厂,它是当年高僧为皇家撰写经文的场所,也是主持佛事的内府执掌机构。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成祖死后,汉经厂随之荒废,当年振聋发聩的永乐大钟,也变得哑口无言了。直到170年后,万历皇帝兴建京西万寿寺,想起了这口永乐大钟。万历命人从汉经厂将其运出,收藏在万寿寺中。可是好景不长,明朝末年国势衰微,大钟再次伏地不起,失去了往日的神威。清朝入关,百废俱兴,朝廷也一直没想起来这口大钟。于是,这口国宝级大钟又在万寿寺静静地躺了60年。到了乾隆八年,崇尚古物的乾隆皇帝想起了永乐大钟,下旨专门在觉生寺修建了一座钟楼,将永乐大钟迎请到了觉生寺。因为大钟实在太过著名,因此从此后百姓就称这里叫大钟寺了。
 
  觉生寺永乐大钟从铸造至今,一共三易其家。对于一口40余吨重的古钟,任何一次搬家都是艰巨的任务。坊间传说运钟时,沿途每隔半里挖一口井,再将大钟要走的通道挖成浅沟,在初冬,从井里提水浇入沟中,使其冻成冰道。这样减少了阻力,拖行大钟就会方便许多。其实这属于讹传。因为史料明确记载,乾隆年间永乐大钟搬家是在十月初,井水根本难以冻冰,更不要说铸成冰道了。其实现实中,工匠们运钟时是用多根圆木垫在钟下,做成一张钟床。用牛牵引钟床,从而带动大钟前行。清代沈德潜《觉生寺大钟歌》写的“钟从废寺徙新构,万牛回首驱徒工”,描写的就是这种场景。
 
  永乐大钟安家觉生寺后,便成了清朝帝王祈雨所用的专门法器,觉生寺也成了皇家祈雨的道场。每逢大旱,皇帝经常会亲临寺中敲钟祈福。即使皇帝不来,也由皇亲国戚轮流代替,到寺院拈香祈雨。直到清末,觉生寺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初十还会举办庙会。游人都是冲着大钟而来,那时钟楼的二楼是对游客开放的。游人登上钟楼,可以看见大钟上有一个碗口大的洞眼,人们用硬币投入,中间铿然作响,以为祥瑞。
 
  新中国成立后,寺庙被工厂占用,破坏很大。“文革”期间,更是给觉生寺以致命打击。到了1976年粉碎四人帮,庙中所有雕像、佛经早已荡然无存,石碑倒地,殿宇荒芜,一派破落景象。1979年,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在报纸上发表了题为《救救钟王》的文章,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政府拨款40万元,历经八个月,抢救了垂死挣扎的觉生寺与永乐大钟。此后,觉正寺注意收集散落流失的各种古钟,最终在1985年成立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对外开放,直至今日。
 
 
觉生寺:轮回三百 情有独钟[墙根网]
 
 
寺庙现状 
 
大钟寺里大钟多
 
  如今来到觉生寺,殿宇内没有佛像,陈放的是各式古钟。古钟博物馆的展品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各式钟铃700余件。其中最值得一看的,要数大雄宝殿里的明清精品展了。
 
  众所周知,北京作为帝都,历朝历代存留的庵观寺院不计其数。而古钟博物馆筹备时,恰恰十分注意收藏北京地区的寺庙古钟。像西城区灯草胡同的石灯庵,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唐代吉祥寺,该寺如今沦为大杂院,丝毫看不出佛寺的痕迹。万幸在觉生寺内,收藏有当年石灯庵的一口古钟,为人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史料。再如觉生寺中展出的汇通祠钟,是积水潭畔汇通祠的遗物。铸造于民国二十九年。新中国成立后,汇通祠被拆,铁钟被移至西直门消防队作火警报警钟。如今这口古钟通体涂满的红油漆,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除去中国的古钟,博物馆内还有外国古钟展。这里收藏的约瑟夫钟,1867年铸于法国图鲁兹。与中国钟相比,具有浓郁的异域文化特色。
推荐阅读

觉生寺与永乐大钟

 觉生寺创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在建成后,真正使其成为重寺的原因,却是悬挂在觉生寺藏经楼之后,铸造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华严钟(现俗称永乐大钟)。永乐大钟铸造于北...[详细]

觉生寺究竟为何被叫成大钟寺?

觉生寺创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在建成后,真正使其成为重寺的原因,却是悬挂在觉生寺藏经楼之后,铸造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华严钟(现俗称永乐大钟)。永乐大钟铸造于北京...[详细]

觉生寺为何被俗称为大钟寺

 坐落于北三环西路的大钟寺因永乐大钟驰名中外,如今鼓楼西侧的铸钟厂胡同即是缘于明代永乐年间铸造出这口大钟而得名的。其实,重达46.5吨的大钟曾几经辗转迁移,才最...[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