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十大建筑铸就非凡历史传奇

2009年10月31日

  打开让世界看中国的一扇大门——

  国庆十大建筑中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兴建和使用经历了怎样不平凡的经历?又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且看这期国庆十大建筑。

  民族饭店:见证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

  在西长安街北侧,紧邻繁华的西单商业区,有一座外观古朴的饭店——民族饭店。民族饭店是国庆十大建筑之一,自1959年建成以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前半期,一直是北京城内酒店的领跑者。

  ?周总理亲自为民族饭店选址

  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曾去西长安街到民族饭店拍照。隔着宽阔的长安街,我远远地凝视着眼前这座建筑,在流光溢彩的长安街上,它并不起眼。然而它在质朴中透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气质令人着迷,吸引着你去探究它的“秘密”。

  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的饭店业极不发达,只有少数几家较大的饭店支撑经营,其他的饭店充其量也只能算作街头小旅馆。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每到重大的节日、召开重要的全国会议,全国的人民代表都要来到首都。随着新中国的逐渐发展,与我们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外宾的到来的也日益增多,北京迫切需要大型的饭店。

  最初筹建民族饭店主要是为接待全国少数民族、亚非各国外宾,及举办各种会议之用。周恩来总理对饭店的建设非常重视,当时为了选定饭店的地址,周总理与北京市的领导在长安街看了好几次,最后是周总理亲自选定了民族饭店的地址。上世纪五十年代西长安街改造拆除了旧刑部街,在旧刑部街北侧,建起了民族饭店。

  北京市对民族饭店的建设极为重视,万里副市长对饭店规模做了具体指示:饭店不少于500个客房,1000张床位。民族饭店的设计从1958年6月开始,前后共拿出14个方案进行比较,10月初,市领导们选定了现在的这个方案。

  ?民族饭店最初想名为“长安饭店”,是周总理定名为“民族饭店”

  民族饭店坐落在西长安街,因此大家就循着长安街而给饭店起名为“长安饭店”。1959年年初,周总理在御河桥审查人民大会堂模型时,仔细看了挂在墙上的长安饭店图纸。他若有所思地对在场的北京市领导说:“长安这个名字不错,但是我觉得还应该给他起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名字。”市领导对周总理说:“还是请您给起个名吧。”周总理想了想说:“饭店紧挨着民族文化宫,建成后又要接待全国少数民族代表,我看叫民族饭店比较合适。”就这样,“民族饭店”“诞生”了。

  ?民族饭店当时是我国采用工业化施工方法建成的最高建筑

  在国庆十大建筑中,由于民族饭店工程开工较晚,在其他重大工程都已完成主体结构进行装修时,民族饭店才刚刚做完基础工程,因此工期十分紧迫,当时大家都为民族饭店能否在国庆前夕完工,捏了一把汗。但是,在紧迫的工期中,民族饭店工程不但按时完工,它的修建工程还创造出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个第一:第一次采用高达12层的装配式框架建筑,从开始吊装到工程结束仅用了120个工作日,创造了当时高大民用建筑工程快速施工的第一例,并成为我国采用工业化施工方法建成的最高建筑……1959年9月,民族饭店提前竣工并交付使用。当时长安街上超过10层的楼房没有几座,民族饭店在宽阔的长安街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成为首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9月下旬,来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的近千名全国少数民族代表,下榻在民族饭店,成为饭店的首批客人。

  ?当时要想入住民族饭店,您得出示“省级介绍信”

  在改革开放之前,北京的大饭店并不多,民族饭店与北京饭店、前门饭店、新侨饭店、和平饭店、六国饭店、西苑饭店、香山饭店号称当时京城的“八大饭店”。那时的民族饭店,主要负责中央和北京市的会议接待任务,原则上不接待社会散客,外地客人想住民族饭店,得拿着省市自治区开的介绍信,到市政府换信,才能进门。那时饭店也没有经营任务,这种以接待会议为主的情况,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改变。

  ?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破冰之旅” 的随员和记者团住在民族饭店

  1972年是新中国外交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2月21日至28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应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华。毛泽东与尼克松横跨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冻结20余年的坚冰。尼克松总统访华时,他和随行人员住在哪里呢?1972年的北京,可以接待外宾的饭店,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座,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尼克松总统住在钓鱼台国宾馆,其他一些随行人员和记者团则入住民族饭店。

  尼克松总统这次访华关系到中美建交,意义非同寻常,周总理对接待工作非常重视,亲自到民族饭店听安全汇报,并且事无巨细,一一检查。由于尼克松总统访华是重要的国家机密,为了保证安全,1972年1月,民族饭店就全部腾空,服务人员对外严格保密,不准回家。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历史让民族饭店见证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

  民族文化宫

  尼克松访华时的新闻中心

  在民族饭店东侧,有一座充满民族特色的建筑——民族文化宫,她与民族饭店好像两姐妹一样矗立在西长安街。

  民族文化宫建于1959年9月,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十大建筑之一。民族文化宫从建成起,就以独特的建筑风格而被人们津津乐道。1994年民族文化宫被北京市民选为50座“我最喜爱的民族风格建筑”之首。民族文化宫的建立,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中国56个兄弟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繁荣的象征。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民族文化宫与民族饭店一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访中,我有机会寻找到当时的亲历者,据他们回忆:当时中美两国很多年没有来往,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他们按照总统访问的惯例,向中方提出了庞大的随行访华记者名单。中方没接待过这么多记者,于是报告打到周总理那里,总理批复:尽量让他们来。

  美国记者团下榻在民族饭店,而根据美方的要求,中方在民族饭店的隔壁——民族文化宫设立了新闻中心。跟随美国总统出行的记者团有个传统做法,每天两次新闻吹风会,介绍会谈的情况、气氛和访问的花絮,实质性内容不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记者们在民族饭店参加新闻吹风会,发稿则到民族文化宫的新闻中心。

  当时的新闻中心是利用民族文化宫餐厅、舞厅临时改建而成的。邮电部门装备了许多部电话和当时先进的电传等设备,新闻中心里摆好一排排长条桌子和椅子,供记者们使用。

  为适应记者的工作特点,当时民族文化宫还把舞厅的小舞台改成咖啡和点心供应处,24小时供应咖啡、冷饮、茶点。外国记者坐在桌旁,打开手提打字机,要杯咖啡,即可进行工作。当时有关中美关系的新闻就是从这里飞向了全世界,民族文化宫打开了一扇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大门。

  钓鱼台国宾馆:从皇家园林到接待国外贵宾的国宾馆

  国宾馆是接待外国元首级贵宾来访的专用宾馆。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没有专用的国宾馆。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作为首都,来访的外国元首越来越多,为了满足接待需要,1958年9月,北京市即在钓鱼台着手兴建国宾馆。1959年钓鱼台国宾馆列为国庆十大建筑。

  历史上的钓鱼台一带,曾经是京郊著名的游览胜地。那时出阜成门南十里,即是古钓鱼台。这里景色秀美、环境清幽。早在八百多年前的金代,钓鱼台就成为帝王和达官贵人们的游乐之所。金海陵王曾于此地开宴赏月。金代著名的文学家王郁,隐居此处,并亲筑高台于此垂钓。金朝的皇帝也相中了这片人间仙境,在这里建起了行宫。

  元朝初年,宰相廉希宪在这里修建别墅,取名万柳堂,成为盛极一时的游览胜地。到明朝万历初年,钓鱼台为万历皇帝外祖父武清侯李伟所有。李伟将这里修葺一新,此时的钓鱼台,堤柳四垂,水榭临渊,既有鸟声相闻,也有藤花为伴。李伟闲来无事,临渊垂钓,其乐融融。明朝末年,李氏家族衰落,钓鱼台也就荒芜了。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下旨在钓鱼台修建行宫,把这里疏浚成湖。在行宫西南,用城砖砌就了一座城门式高台,台上镌刻着乾隆皇帝御笔的“钓鱼台”三字。湖边建造楼阁一座,名“望海楼”,此外还建有养源斋、澄漪亭、潇碧轩等建筑。那时皇帝每次去西郊园林避暑,都会由此经过,在钓鱼台停留歇息。清末,宣统皇帝溥仪,曾将这座园林赐给他的老师陈宝琛。陈宝琛欣喜若狂,感激涕零。解放前,这里又为傅作义将军的别墅。

  1958年开始在钓鱼台风景区,修建国宾馆。考虑到历史渊源,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国宾馆冠以钓鱼台之名。

  国宾馆分为古钓鱼台区和宾馆区两大部分。古钓鱼台区基本上保持了清代乾隆行宫的原貌,宾馆区修建了18栋别墅式的小楼供外国元首级贵宾使用。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唯一的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

  离钓鱼台国宾馆不远,在风光秀美的玉渊潭之南,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气势巍峨的高大建筑,这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它筹建于1958年,是国庆十大建设之一。1959年,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的馆名。

  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每次路过这座博物馆时,总觉得它是典型的“苏版”建筑。它和它同时代的建筑,如北京展览馆都具有典型的苏联风格,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伴随着时间的脚步,军事博物馆的周边,又出现了代表着九十年代建筑风格的中央电视台、古香古色的西客站、中华世纪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融合在这片区域中,仿佛将人们带入了浓缩的历史走廊。

  华侨大厦:周总理承诺为海外侨胞建一个在祖国的家

  在国庆十大建筑中,如果说人民大会堂是领袖的心愿,那么华侨大厦则可以称得上是总理的承诺。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周恩来总理接见海外华侨时,向他们承诺,要为全世界的华侨建立一个在北京的家。此后,在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倡议下,由华侨集资,准备筹建华侨大厦。但是华侨们筹集到的资金有限,如果仅使用这些资金修建华侨大厦,将无法建成一座高标准的饭店。因此,周总理决定由财政拨款,提高华侨大厦等级并将其划入到国庆工程中来。

  1959年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东侧,一座质朴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华侨大厦。华侨大厦建成后,迎来的第一批客人,就是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的各地侨胞。在此后的三十年间,华侨大厦始终为海外侨胞服务,成为侨胞们在祖国的家。

  在国庆十大建筑中,华侨大厦的规模最小。随着时代的发展,华侨大厦作为一家酒店,其软件、硬件都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1988年决定将旧华侨大厦拆除重建。华侨大厦成为国庆十大建筑中唯一被拆除重建的建筑。随后,新的华侨大厦在原址诞生了,如涅?的凤凰般愈发美丽。 

  北京工人体育场

  当时北京市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市内仅有一处公共体育场所

  旧北京城的体育设施十分贫乏,新中国成立前,市内仅有城南的先农坛体育场一处公共体育场所,而场内仅设有足球场、400米跑道和4000座位观众席。此外,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和师范大学等学校内,有一些运动场和室内训练房,但也只是为教学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体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首先修建了劳动人民文化宫体育场、东长安街体育场、北海体育场和什刹海游泳场,以解决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又新建了龙潭湖畔的北京体育馆和陶然亭游泳场。但是这些体育场馆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1955年,修订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规划部门特意研究了北京的体育设施规划。计划在北京城的东郊、北郊、西郊、南郊建设大型体育活动中心。

  ■新中国成立10周年,在东郊兴建了当时北京市最大的一座综合性体育场

  在国庆10周年时,在当时的北京市东郊兴建了一座市内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北京工人体育场,此后这座体育场被列入国庆十大建筑之中。

  现在的工人体育场紧临着新老使馆区,是一个时尚的地方,人气鼎旺的三里屯、簋街就在体育场的附近。而当初体育场兴建的时候,这一带还是北京的东郊,荒凉而空旷。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荒凉与繁华仿佛只是在转瞬之间。

  北京工人体育场建成一个多月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即在这里举行。此后,北京工人体育场承办过众多国际国内的大型体育比赛,和各种大型演出。2007年,这座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的老建筑,被北京市政府批准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 “工人体育馆”与“工人体育场”一字之差,却不是国庆十大建筑

  当初,在北京东郊一共兴建了3组体育建筑,它们是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工人体育馆和游泳场。现在很多人认为北京工人体育馆也是国庆十大建筑。 “工人体育场”与 “工人体育馆”只一字之差,而工人体育馆却不是国庆十大建筑。工人体育馆建于1961年,此时国庆十大工程已经确立,因此它就不能算入其中了。

  全国农业展览馆:全国性的农业专业展览馆

  在寸土寸金的东三环,有一片幽静的地方,这里遍植苍松翠柏,这就是全国农业展览馆。

  农展馆所在的东三环,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荒凉的郊区,改革开放后,这里从昔日的郊野,变成了繁华的商区。亮马桥大厦、长城饭店、燕莎商城鳞次栉比。在时尚簇拥中的农展馆,却依然娴静地矗立在那里。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建起的国庆十大工程,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它们依然焕发着新的生机。我不禁感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叹我们建设者的伟大!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