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13世纪高僧骨殖塔陪伴700年胡同的闹与静

2011年12月11日

     
  13世纪高僧骨殖塔陪伴700年胡同的闹与静[墙根网]  
 
    塔院门上的“元万松老人塔”字样。
 
 
13世纪高僧骨殖塔陪伴700年胡同的闹与静[墙根网]
     
  透过砖塔胡同40号楼上窗户的横隔板间隙看万松老人塔,这里是观塔的最佳地点。上世纪80年代,砖塔淹没在民居和各种商店的喧闹氛围中,目前西城区基本完成了居民的腾退和塔院新建工作。
 
13世纪高僧骨殖塔陪伴700年胡同的闹与静[墙根网]
 
     
万松老人塔院内,住着很多建筑工人,近期在历代帝王庙做工程,每天下午,这位妇女在此做饭,等待下工的人们。
     

13世纪高僧骨殖塔陪伴700年胡同的闹与静[墙根网]
 
     
砖塔胡同东口。
 
     
13世纪高僧骨殖塔陪伴700年胡同的闹与静[墙根网]
 
     
砖塔胡同60号,关帝庙。
 

 ■ 溯源

 万松老人塔,位于西城区西四砖塔胡同东口南侧,始建于元代,据记载为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骨殖塔。“砖塔胡同”因之而得名,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标志之一。万松老人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高约15.9米,密檐下不施斗拱,为叠涩封护檐,顶部为尖形筒瓦顶,最上为刹座和宝珠,属于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北京城区现存唯一的密檐式砖塔。该塔塔院曾长期被民居与商铺所占,地铁四号线下穿对砖塔又造成一定威胁,近年来西城区采取的塔院腾退与砖塔保护工作基本完成,但目前尚未正式开放。

 ■ 北京经纬

 保护砖塔须明确权属

 砖塔胡同被称为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它的闻名,既有因之得名的万松老人塔,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也因为胡同曾居住过鲁迅、张恨水、刘少奇、老舍等名人,并有关帝庙、贝勒府等文物古迹。但具体在文物保护方面并不理想。

 名人故居现多已不存。万松老人塔持续几年之久的腾退及塔院新建工作虽然即将完成,但今后的对外开放时间、定位依然不明,西城区文委文物科有关人员表示,砖塔目前的“权属不明”,对古塔的有效保护、功能发挥产生影响。

 关帝庙中依然租住着多个住户,拥挤及混乱的现状对保护明显不利。而住户冯詠明表示贝勒府所在的院落也面临着防空洞积水过多,有可能坍塌的威胁。即使是寻找参与1986年维修古塔的人员,以采访内部塔的有关蛛丝马迹,同样显得很无力。文物保护需要更多体现在行动落实上,思想的重视则为一切工作的前提。

 金元高僧墓塔现为清塔包元塔

 西四南大街上匆匆的过客,每当走到砖塔胡同旁,常会做短暂的停留。隐藏在闹市中的这座古朴的砖塔,很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不过紧闭的塔院大门,让许多人只能远远瞅上一眼,有关塔的来历更无从得知。即使是砖塔胡同的老住户,79岁的张玉萍也只知道胡同的名字与塔有关,但塔为谁而建她并不了解。“我们街坊邻居平时都叫它‘老和尚塔’,我也不信佛,很少到塔院里头去仔细瞧过。”

 汪建民曾考察过北京大多数的古塔,在他眼中,西四的这座砖塔高约15.9米,个头不高,塔身没什么装饰,因此单从外表上看是没太多可欣赏之处的。“但这个塔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一是此塔所纪念的“万松老人”;二是塔身有气孔,说明是空心的,里面有东西,曾在元代历史上影响较大。”

 万松老人是金、元间著名的佛教曹洞宗的大师,曾在仰山栖隐寺(今门头沟)修行,“为人耿直,不依附于权贵,又对忽必烈治国有影响”。元代重臣耶律楚材是其学生,其所著《湛然居士集》中记载,金章宗曾给万松老人赐钱二百万,差使到栖隐寺要万松老人跪下接旨,老人说:“出家儿安有此例?”于是焚香后站着接了旨。

 1986年,文物部门对塔进行维修时,发现塔中确实有东西———里面包着一座元代的砖塔。汪建民说,“虽然塔院门额上写的是‘元万松老人塔’,但人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八角九级的砖塔,其实并非元塔,而是清塔。”据史料记载,万松老人圆寂后学生所建的塔本为八角七级砖塔。到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敕令将元塔外面又包砌一层九级砖塔加以保护,于是形成了如今清塔包元塔的特点。

 “人倚塔造屋,豕肩挂塔檐,酒瓮环塔砌”

 按照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理事陆原的分析,“万松老人圆寂(1246年)后建塔于此,当时属于金中都的郊外地区,等到元大都建都时(1267年)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往东北偏移,这里才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元代北京城盛行杂剧,砖塔胡同周围是当时著名的勾栏瓦肆所在地,因此热闹非凡。”娱乐业的发达,催生了餐饮业的繁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又不知何年,居者为酒食店,豕肩挂塔檐,酒瓮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砺,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矣”。

 砖塔胡同里的冯詠明回忆说,塔院里解放前也有饭馆,后来又有药房和裁缝铺,“曾为王光美做过旗袍的有名的孙裁缝就在那儿开过铺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塔院中除了民居,也曾有过家电商店、妇女用品商店,砖塔一直淹没在喧闹杂乱的氛围。

 目前西城区基本完成了居民的腾退和塔院新建工作。新建的北屋,成了暂住其中的建筑工人的临时宿舍和后厨。因为时不时有好奇心强的人闯入院子,给塔拍照或参观一圈,负责给工人做饭的刘大姐白天尽量保持大门紧闭,“倒不是不想让人参观,主要是怕工人们的财物有可能丢失。”

 西城区文委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由于砖塔的权属不明,尚未正式对外开放。以后对塔还要做一些残砖补修方面的修葺,将来有可能主要用于旅游观光。

 保护欠缺和受现代生活困扰的“文化”胡同

 可能正是因为胡同口有700多年历史的万松老人塔,在居民眼中砖塔胡同便是一条很有“文化”的胡同,光是近代,胡同中就曾住过许多名人。砖塔胡同84号曾是鲁迅居住过的地方(原为砖塔胡同61号),在这偏僻的三间房内,鲁迅写出《祝福》、《在酒楼上》、《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记者在院落中碰到老住户刘凤琴,听说是来参访鲁迅故居的,她一边口头抱怨着“一点没有原来的样儿”,一边乐于给人介绍当年房屋的格局以及鲁迅家人的住宿情况。张恨水、刘少奇等也曾在砖塔胡同居住,但由于胡同拆迁或改造,其故居大多已不存在。

 在冯詠明眼中,砖塔胡同除了古塔,自己家所在的“多罗贝勒永恩府”以及关帝庙都是很有历史的。“永恩是乾隆的儿子,这个贝勒府的院子曾是三进院落,贯穿两个胡同。关帝庙曾在文革时破坏过一次。这样的文物,现在都没受到很好的保护,依然住着人不说,房子要做到不漏不危也很难。”

 古塔作为佛教大师万松老人的墓塔,曾长期被遗忘。冯詠明说如今砖塔胡同在附近同样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虽然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带,周围胡同基本都实现了煤改电,砖塔胡同仍然靠烧煤。“以前对门儿就是煤铺,后来煤铺变成了‘砖塔旅社’,冬天我们就到其他胡同去买煤,现在买煤一直要跑到西直门去,除了运费贵,已经越来越不方便了。”他们家紧邻着古塔,自从地铁四号线通车以后,地下传来的隆隆作响的噪声,同样带来许多困扰。冯詠明说,“修建地铁时,文物部门为防止万松老人塔发生塌陷,搭建许多脚手架用以保护。最终地铁对塔身的安全没什么影响,想不到随之而来的隆隆声又成了‘万松老人’另一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 古塔·推断

 先有塔后有砖塔胡同

 ●陆原,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理事 

 说万松老人塔是元代的塔,并不准确。按史料记载,万松老人生于1166年,死于1246年。1267年,忽必烈下令开始建造元大都,1271年改国号为元。因此万松老人去世的时候,元还没有建立。

 砖塔胡同在元代实际是类似红灯区的娱乐场所,著名的勾栏胡同也在附近。万松老人是佛教高僧,其弟子不可能把他葬在这样的地方。从年代和情理上来说,都是应该先有塔后有胡同。

 ■ 古塔·存疑

 选址原因及元塔详情待考

 ●汪建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北京的古塔》作者 

 对于万松老人塔的史料记载并不多,因此,就有许多存疑的地方。比如为什么选在西四这个地方,就不甚清楚。据记载,万松老人曾在燕京报恩寺内从容庵修行,有学者称砖塔选址的地方就是从容庵所在的地方。但据现有的史料所查,其中提到的报国寺及从容庵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在齐化门(今朝阳门)内太庙西北的方长老寺内,但这是元大都建成以后的地名,因此在年代上不相符合;另一处指在南城的报恩寺内,属于金中都旧城的范围,同样不是砖塔所在的地方。

 先有砖塔,再有砖塔胡同这点大体能够确定。但建塔当时此处是否有民居并不好判断。虽然西四当时属于金中都的郊外,但附近的广济寺在金朝就已出现,附近的北海、什刹海,对于习惯于“近水源而居”的人们来说,又是理想的居住地。由此推测,很可能在万松老人塔建立之初,附近已有民居存在,不大可能是荒野之地。这是第二个存疑之处。

 第三个存疑的地方是万松老人塔中元塔的样子。1986年文物部门维修该塔时,只说发现其中包着元塔。后来一直也未再打开看过,元塔的具体情况无从得知。再有,契丹族、蒙古族、旗人满族等,一般崇尚自然色,元代的塔有许多便是白色的。万松老人塔中的元塔,是否外面也涂为白色?因为没有亲眼所见,因此并不好说,只能作为一个存疑有待证实。

 ■ 古塔·胡同名人

 张恨水的“黑巷”记忆

 ●冯詠明,砖塔胡同42号居民

 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曾居住在砖塔胡同43号(已拆),并在此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他和我父亲都算老街坊,见面打招呼,也相互串门儿。张恨水有一篇《黑巷行》写他从砖塔胡同穿过的情景:“胡同里是土地,有些车辙和干坑,若没有手杖探索着,这路就不好走。在西头遥远地望着东头,一丛火光,遥知那是大街。可是面前漆黑,又加上几丛黑森森的大树。有些人家门前的街树,赛过王氏三槐,一排五六棵,挤上了胡同中心,添加阴森之气。”我们胡同很深,以前甭说晚上,就算是中午人也很稀少。

 我家所在的永恩贝勒府,在满清灭亡后这房子就荒芜了。民国初年,我爷爷买下了这宅子的一半。这个院子是三进院落,贯穿两个胡同,以前叫大院胡同后门5号,现在叫砖塔胡同42号。郭沫若以前就住在大院胡同后门5号。他最喜欢海棠花,我们院里种有四棵海棠,一开花,郭沫若就让人把中门打开,上院里来赏花。

 
推荐阅读

砖塔胡同 一条700多岁老胡同的风雨历程...

北京“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算起来怎么也有上万条胡同了。哪个胡同才是最老的胡同呢? 我们今天来说一说一条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胡同——砖塔胡同。...[详细]

古塔深藏市井中!探寻北京不为人知的古塔...

故宫宁寿宫花园东北角,有一座清乾隆三十七年建的佛楼名梵华楼,面阔七间,高两层。楼内一层中间供奉释迦牟尼立像,两侧六个房间陈列着六座乾隆三十九年造的掐丝珐琅大佛...[详细]

北京最老胡同砖塔胡同将整治

区名城保护工作做准备——今年,西城区将进行后帽胡同、四根柏胡同等29条胡同街巷综合整治工程,其中将打造15条精品胡同,包括位于西四丁字路口以西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详细]

七百岁古塔变脸始末

旧北京俗传,东城无塔,而西城有五塔,即妙应寺白塔、北海琼华岛白塔、砖塔胡同的万松老人塔及原西单电报大楼位置的庆寿寺双塔。由于庆寿寺双塔20世纪50年代扩展长安街...[详细]

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目前北京遭到破坏较少,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位于西四牌楼附近,砖塔胡同这一名称,来自于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详细]

砖塔胡同鲁迅故居将修复

西城区区长王少峰表示,砖塔胡同84号院暂不拆迁,砖塔胡同将同时得到完整保护   位于西城区的鲁迅故居,将依据历史照片原貌修复,其所在的砖塔胡同也将同时得到完整保...[详细]

大栅栏的名字源于防贼?

据研究,现如今东四、西四、南锣鼓巷一带的胡同,大多是元代遗存下来的胡同,只不过元代胡同的名字没有传下来。那么,《析津志》中记载的元大都有“二十九条胡同”,今天...[详细]

北京胡同,岂是一个拆字的问题?

这里是砖塔胡同84号院,一个个拆字深深刺痛了人们的心,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消失。[详细]

砖塔胡同84号院“鲁迅故居”将拆迁...

昨日,砖塔胡同,一老人正驻足观看贴在84号院外墙上的拆迁通知。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尹亚飞   项目拆迁办介绍,该区域将建回迁楼和学校;西城区文委表示,该院非文物或...[详细]

老北京胡同之最

老北京的胡同,蕴含着浓郁的平民气息,多彩的百姓风情,充满鲜活的诗意,这里有悠闲,有寂静,有暑天和冬夜的叫卖声声,有受八旗弟子影响的玩乐,也有八百年京师积攒的建筑格局。...[详细]

北京胡同之根-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因胡同东口(通西四南大街)的砖塔而得名。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目前北京遭到破坏较少,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详细]

13世纪高僧骨殖塔陪伴700年胡同的闹与静...

 万松老人塔,位于西城区西四砖塔胡同东口南侧,始建于元代,据记载为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骨殖塔。“砖塔胡同”因之而得名,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标志之一。万...[详细]

砖塔胡同重修砖塔

经过一年多的修缮,城区惟一保存下来的古代砖塔––万松老人塔日前拆去了围挡,重新亮相在西四丁字街口。这座高约15.9米的金元时代的密檐八角九层砖塔是纪念金元名僧...[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