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文化古都风情琉璃渠:皇家“金屋顶”made in小山村

琉璃渠:皇家“金屋顶”made in小山村

2012年01月13日

琉璃渠:皇家“金屋顶”made in小山村[墙根网]

 

一座关帝庙却金顶银壁,一条小街竟有高规制的过街楼。门头沟的琉璃渠村凭借这些荣耀不已:元明清三代,三品大员驻守村落,六百工匠齐聚当中,前殿后宫、左祖右社,统统made in琉璃渠。
 
文 杨多杰 摄影 王甜
 
今世
故宫大修仰仗小村
 
如今走进这个村子,恍若到了琉璃的世界。以黄绿色为主调的琉璃瓦和刻有祥龙踏月的浮雕随处可见。村中甚至还有一处制作精良、规模不小的九龙壁,一个小小的山村怎么会有如此大手笔?这还要从一百多年前的清朝说起。
 
公元2004年,近五百年历史的故宫,迎来了从溥仪逊位以来的第一次大修。这次大修调动了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出谋划策,各路古建匠人也竞相展露绝活。而京西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许多农民也没歇着,村中的窑厂日夜加工,窑火映红了小村庄,他们的工作与这项重要工程息息相关。琉璃渠村——这个位于永定河畔的京郊普通村庄,却承接了故宫大修工程中烧造包括三大殿在内的几百间殿宇所用琉璃瓦的重任。据统计,有近千万块之多。如此繁重的工程,竟由一个小村庄来承接,实为千古奇闻。
 
金碧辉煌的故宫被称作“黄金打造的宫殿”。当然,偌大的皇宫不能都用黄金装饰,那如何让皇家建筑显得富丽堂皇?这就得归功琉璃瓦的协助了。据记载,“琉璃”一词产生于古印度语,随佛教文化而东传。施以各种颜色釉并在较高温度下烧成的上釉瓦被称为琉璃瓦。元明清三代的琉璃官窑厂,正坐落于如今门头沟的琉璃渠村。难怪这山村出品的琉璃瓦不是“山寨版”,能揽这“金刚钻”的小山村,自然有世上一绝的“瓷器”活。
 
现在琉璃渠的振兴瓦厂,就是当年老窑的旧址。如今来到这个院中,没准在墙脚的堆料里还会翻出几块当时从故宫运回复修的琉璃瓦,以及其他琉璃构件。在这些运回的琉璃瓦中,有的落款为雍正年间。据该厂负责人介绍,此次故宫修缮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这可算得上是一门绝技了。所谓修旧如旧,就是对釉面脱落在50%以上的旧瓦,打磨掉原来的残釉,重新挂釉复烧。对实在无法修复的瓦才换新瓦。而如果釉面调整不好,就会出现新旧釉色不统一,甚至炸窑的情况。对于旧瓦重新复釉烧制,琉璃渠振兴瓦厂的负责人称一点问题都没有。据他介绍,早在清代,这里的琉璃窑就从事过旧瓦复釉的工作。
 
现在全国有许多地方,如山东、浙江等省也都烧制出过优质的琉璃制品。琉璃渠虽然没有了当年“官窑”、“御窑”的独家专供权,但凭着他们的传统烧制工艺和特有的“坩子土”(烧制琉璃瓦的原料土),琉璃渠仍是这个行业的龙头。不仅是故宫维修,人民大会堂、国家财政部、核工业部、前门牌楼建造所有的琉璃制品,竟也都出自这个小山村。
 
秘史
三朝元老“琉璃局”
 
一个小山村在如今的琉璃界独步江湖称老大,可非朝夕之功。用“历史悠久”来形容琉璃渠村再合适不过。这里其实原本叫琉璃局,被称作琉璃渠,那是清光绪年间以后的事了。当时永定河泛滥,朝廷委派官员治理河道。在此过程中修建了一条大灌渠,该灌渠穿村而过,后因“局”、“渠”谐音,琉璃局逐渐被称作 “琉璃渠”,一直沿用至今。 
 
其正名琉璃局的叫法,则大有来历。物产丰富的门头沟地区,琉璃制造业可以溯源到辽金时期。而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元大都由于兴建宫殿、园林、陵墓、佛塔、庵观、坛庙等需要大量的琉璃制品,为此设立了专管窑务的官员,隶属于少府监。由于琉璃渠村周围盛产烧造琉璃所需的主要原料坩子土和煤炭,而且交通便利,于是在元代初年在琉璃渠村设立了琉璃窑场,这个村子则作为琉璃局的办公所在。而作为“中直机关”,琉璃局的级别也着实不低,设大使、副大使各一员,大使代表中央政府在这里行使权力。自此,琉璃渠村开始走向兴盛。
 
到了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建京城宫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砖瓦、构件主要是琉璃厂和琉璃渠两个窑场烧造的。这个琉璃厂,就是每个北京人都很熟悉的南城那个倍儿有文化的地界。到了清代乾隆时期,城市的发展,琉璃厂已成为繁华的市区,作为“重工业”的厂窑也只好撤销,从此琉璃渠一枝独秀,成为“垄断国企”。自那以后,皇家园林大规模修建,所需琉璃均产自琉璃渠窑场。
 
当时琉璃渠琉璃窑的窑主姓赵,乃山西人氏,是烧造琉璃的世家,明代即来到北京烧造琉璃。清同治、光绪年间赵氏后代赵华农主持窑场事务,受封三品蓝顶子,成为显赫一方的皇商,专为宫廷烧造琉璃。进入民国后,窑厂的铁饭碗被砸,只得自谋生计,工艺技术及规模锐减。直到解放初期,由于琉璃渠地位重要,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还曾亲自任该厂厂长。
 
地标 百年过街楼 金顶关帝庙
 
如今的琉璃渠村中,开窑烧造的坯窑厂中老窑已不多。1956年前有遗址窑5至6个,釉窑5个。可惜1956年修丰沙铁路复线时被全部拆毁。但村中还有双绝保存至今,让观者称奇。
 
如今走在琉璃渠村的最宽的那条胡同里,会看到一座横跨街道的琉璃过街楼横在街口。要说起过街楼在如今的老北京可算是稀罕物了。两广路上有一公共汽车站名为过街楼,可实物早已灰飞烟灭。宣武区官菜园的观音院过街楼,曾拍过不少电影。如今您在冯小刚的《我是你爸爸》里还能看到它的倩影,但它也在上世纪80年代末被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座位于京郊的过街楼得以保存,琉璃渠的这座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过街楼则堪称精品中的精品了。
 
这座过街楼坐西朝东,楼台上是三开间阁楼,里面供奉文昌三官,所以又称之为三官阁,在过去,每逢正月十五,楼上张灯结彩,故简称为灯阁。过街楼主体由毛石砌筑,青砖起券,因建在这琉璃之乡,所以它的匾额也用琉璃烧造。正面书“带河”,背面书“砺山”。由于当地经济条件优越,过街楼的建筑从材料到用工几近完美。楼台上三开间的殿堂与一般古建无异,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大脊上的琉璃顶,全部由黄、绿琉璃构件组成,门楼上站立宝像,宝像背驮宝瓶。大脊两端是造型生动的鸱吻,鸱吻头上是昂首屹立的飞龙,从构图到烧制工艺,堪称中国琉璃艺术的巅峰之作。
 
登上过街楼,向西一望,则会在众多青砖灰瓦的民居之中,看到一座金顶寺庙,这便是远近闻名的琉璃渠关帝庙。全国各地,大凡有村落的地方几乎都有关帝庙,琉璃渠村也不例外。但敢用黄琉璃瓦铺顶的可只此一家了。细心人会发现,关帝庙的琉璃瓦上带有“潭”字,这是因为琉璃渠曾为潭柘寺烧制过建寺用的琉璃瓦,僧人后来将多余的瓦还回了村里,于是村民就用这些余下的黄色琉璃瓦建造了关帝庙。琉璃渠作为皇家特设御用琉璃瓦的产地,被皇帝御封可以使用黄色琉璃瓦,可见级别之高。

推荐阅读

琉璃渠:百年不灭琉璃火

琉璃渠村是永定河出山前最后一个山村,以烧造琉璃瓦而闻名,素有“中国皇家琉璃之乡”之称。   元代起,朝廷在此设琉璃局,清乾隆年间北京琉璃厂迁至此地,琉璃窑火700...[详细]

永定河口两古村

三家店村位于永定河出山口东侧,是京西山区与京城相连接的枢纽。据记载,该村形成于唐代,故有“京西第一村”之称。相传其初名曰“出峡涧”,因此地为永定河山峡的出口,故...[详细]

琉璃渠:皇家“金屋顶”made in小山村...

[琉璃渠]一座关帝庙却金顶银壁,一条小街竟有高规制的过街楼。门头沟的琉璃渠村凭借这些荣耀不已:元明清三代,三品大员驻守村落,六百工匠齐聚当中,前殿后宫、左祖右社,统...[详细]

春节游荡八大古村 诠释北京之美另一面...

有着“京西古戏之乡”之称的柏峪村,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的韭园村,深山之中明清古村落水峪村和爨底下村,京西古道上的黄岭西古村……这些京郊古村...[详细]

琉璃渠:永定河畔的古村落

京西九龙山下,永定河畔,坐落着京郊有名的琉璃之乡——琉璃渠村。这个古老的村庄以灿烂的琉璃文化为根基,跻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榜之上,日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详细]

王者归来之偶入琉璃渠

在北京西郊的门头沟区,有一个地方一直深深吸引着我。这个地方叫爨底下村。但是,今天的主题却是琉璃渠。[详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