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文化古都风情内务部街“五号大院” 红旗下的大宅门

内务部街“五号大院” 红旗下的大宅门

2012年02月02日

内务部街“五号大院” 红旗下的大宅门[墙根网]

 

作为旧时代和红旗下分别孕育和承载当时上流社会文化的最顽强个体单位,宅门和大院虽然有过水火不容,但大部分时间却井水不犯河水。然而,地处原内务部街5号(今11号)的一座三路四进式院落,却将二者融合得天衣无缝。而内务步街自身身份跨度之大也令人咋舌。
 
胡同
从“妓院胡同”到内务部街
 
内务部街一带清民都是宅门高的地界儿,但明朝时却叫“勾栏胡同”。“勾栏”在元明清白话小说里其实就是“妓院”的代名词!原来这儿在明朝时属黄华坊,即“教坊”—古代官妓聚居之所。当年勾栏胡同北便有一座京城头号官妓院,名曰“花厅”,据说这里的瑟乃当年极品,承袭了唐代宜春院的遗风。
 
清军入关后,内城成了八旗居所。教坊女乐改用太监代之。京城风月场也和汉人一起被移到外城。自此前门外的八大胡同取代了东城勾栏胡同的娱乐中心地位,昔日繁华的勾栏成了幽深的宅门。
 
清末宣统年间(1909年)试行新政,现在的内务部街东段大片宅院都成了新设立的民政部办公场所,这条胡同也结束了名为勾栏胡同的历史,升格为民政部街。而没过3年又到了民国,清政府民政部也变成了北洋政府内务部,此地又更名为内务部街。首都南迁后,内务部的旧地成了北京市第二中学。尽管今天那里还是北京二中,但我们却只能看见现代化的教学办公楼群和操场。当年内务部总长、营造家朱启钤亲自主持建造的中西合璧建筑群早已不复存在,只有仿照当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大门重建的校门多少还有点历史的沧桑感。
 
内务部街“五号大院” 红旗下的大宅门[墙根网]
 
秘宅
清朝公主府结缘军政家属院
 
二中东侧、坐北朝南的内务部街11号门前树立着一块市级文物保护牌匾,但对于具体用途和主人却语焉不详。“它身份太多了,你说挂哪个好?”上世纪60年代初就随父母的部队住进这座大院的王小冬女士笑道。原来,清代中期这里是乾隆的皇后娘家侄子、一等公爵明瑞的府邸,后来成为道光皇帝六公主的府邸。之后这里又作为北洋政府内务部、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内务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家属区。“小时候我们大院食堂用的盘子都是清代的大龙盘。很多家屋里都有日本人留下的日式壁橱拉门和榻榻米。”王小冬说。
 
北京现存的王府和不少大员的府邸都是广亮大门,即使地位稍低或是商贾之家也是金柱大门,但这宅门却只相当于普通小康之家的如意门大小。“你别看它门小,但门槛比一般官员府邸都高,而且府内的地面也都高过外面街面好大一截。”在封建等级森严的清代,宅门的规制是要严格按照主人的身份、地位建造的。公主为女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门不应该大。但是门槛和地面的高度,则完全是按照金枝玉叶的身份度身定做的。
 
进了大门是宽大的门道,正对着门道的是比一般院落的要大出一倍不止的影壁。影壁两侧各有一个小门,从这两个小门或绕到影壁后的中路,或分插东西两路。而三路四进式的院落,足有18组之多。中路有两座雕刻精美的垂花门,和彩绘精美的抄手游廊,屋宇也甚是高大,足有近四米高。这让如今的不少中路住家纷纷向空间要面积,在房内打隔断就成了“跃层”。两偏路不仅房檐低了许多、屋子小了不少,就连院门和地面都比中路低了足足半米。原来,偏路是供奴才下人居住行走,公主驸马们的千金之躯是断断不会屈尊于此的。
 
院落最后为一座花园。园中有一座由山石和土堆成的巨大假山,足有一层楼多高。“文革以前这山还漂亮,都是精美的石狮子和太湖石。修京西宾馆时大部分都给拉到那里去了。”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杨健教授正是此院子弟,这座花园便是他童年时代的乐园。“那时没觉得可惜,觉得反正还有的是。”但如今山上仅存一座敞轩和东西两座角亭,不过已足见花园当年的气派。
 
而假山下还别有洞天。原来民国后公主府的后人落魄,将此府卖给盐业银行总经理岳乾斋。岳乾斋在山下修建了巨大的金库,日伪和国民党时期这里都做过地牢。解放后,假山成了总参子弟们的“威虎山”,地牢也就成了他们的威虎厅。“里面可宽敞呢,我们就在里面放上桌子打乒乓球。”当年和杨健同样大的淘小子,如今也早已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的郭赤婴回忆说。

内务部街“五号大院” 红旗下的大宅门[墙根网]
 
上演真实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由于这里曾为总政宣传部、文化部的家属院。这里的第一代居民中,有魏巍、黄胄、王愿坚、宫洁民等上百位军中才子,第二代也堪称“诗书望族”,大学教授、作家、导演、名记者也多达数十位。
 
别看现在都已是温柔敦厚的中年人,可当年这批“红旗下的蛋”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不光和胡同里的孩子犯照,打架还都抱团,终于在1964年演绎了一场最经典的冒险。没想到,这次冒险却在30年后被搬上了银幕,令无数王朔粉丝至今仍津津乐道。
 
按照王小冬的回忆,那年十一,管理科长想把国旗挂上院内的制高点——40多米高的大烟囱,但不敢往上爬。结果时年不足14岁的宫五零就像其父、著名战地记者宫洁民笔下的《奇袭白虎团》的士兵那般,“蹭蹭蹭”带着国旗上了烟囱顶。挂好国旗见到下面人欢呼,竟然还喊起了口号招起了手,最后越聚人越多,这个“人来疯”竟然沿着烟囱边走起了平衡木!
 
这事之后成了这座大院流传不衰的经典,直到9年后,随工程兵部队迁入五号大院的一个男孩子还能从大人那里听到这个传奇。20年,这个男孩子先是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又主演了《芙蓉镇》等一系列电影,然后当了影帝,又当了导演。而他的导演处女作便迫不及待地把这个经典搬上了银幕。这个男生名叫姜文,电影的名字叫做《阳光灿烂的日子》。

推荐阅读

内务部街“五号大院” 红旗下的大宅门...

作为旧时代和红旗下分别孕育和承载当时上流社会文化的最顽强个体单位,宅门和大院虽然有过水火不容,但大部分时间却井水不犯河水。然而,地处原内务部街5号(今11号)的一...[详细]

内务部街逸闻多

内务部街的名称叫了几十年,而这里既未拓路展宽,也没有大拆大毁,还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胡同,到今天更见其闹中取静的清幽闲雅。 胡同和四合院曾是老北京的城市肌理和灵魂...[详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