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文化古都风情护国寺街 皇家场子的戏剧人生

护国寺街 皇家场子的戏剧人生

2012年02月02日


护国寺街 皇家场子的戏剧人生[墙根网]

那寺

 
从庙堂之高到庙会之喧
 
中国美学讲究一个对称,崇佛的元代统治者为达到“护国”的效果,在大都城心脏地带一修就是俩。西城这个叫做护国隆善寺,东城那个叫护国隆福寺。可不知怎的,叫来叫去,护国寺就成了西城护国寺的专属,“隆善”的大名反而没人提了。东城护国隆福寺则正相反,叫响的是后面的“隆福”二字,而这一叫就是七百多年。
 
直到清朝,护国寺的地位才被后起之秀拈花寺、白塔寺等所取代。但护国寺却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完成了从庙堂到江湖的华丽转身。直到解放初期,赶庙会最热闹的地儿还属护国寺和隆福寺。
 
据一位年轻时常逛庙会的老人回忆,民国年间的护国寺是这样的:山门前两侧多是出售日用杂品,竹柳制品的摊子,山门甬道两侧是玉器摊位。“新街口、什刹海一代旗人多,好这口儿,他们来正方便了。天王殿以里院子宽敞,摊位更多,什么卖绸缎布匹的、卖南纸文具的、卖古玩字画的一应俱全。有时市面上买不到的孤本、珍本,常能在这里觅到踪影,而且价钱合适。因此文人墨客都爱上这儿来。”
 
解放后,政府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取消了庙会,护国寺也日趋由热变冷。如今的护国寺,只剩下历经七百年风雨仍岿然不动的金刚殿,见证着这条胡同昔日的尊贵与繁华。
 
那街
 
王公贵族扎堆聚首
 
蒙元贵族崇佛,因此皇家直属寺庙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高。而护国寺就是元末丞相脱脱捐出自己的丞相府之后,在此规模上改建而成的。该寺的住持、僧人都是王公贵族的替身和代言人,连一品翰林、书法大家赵孟 也是该寺的弟子,并在此留下传世碑记,可惜今已不存。
 
虽说到了清朝,护国寺已不再是首屈一指的皇家寺庙,但仍为八旗之首的正黄旗领地。庄亲王、庆亲王、醇亲王的王府齐刷刷扎堆在这条不长的小街上。可惜的是,因为支持义和团并在王府设拳坛,庄王府之后被八国联军从地图上彻底抹去了。
 
当年的护国寺街东口、德内大街两侧的地皮,皆为权倾一时的庆亲王所有。如今的庆亲王府已是部队大院驻地,戒备森严、岗哨林立,让人无法一窥究竟。就连庆亲王奶妈的宅子,虽然按制度大门略小,但也是驼脊高墙,墙高出一般民居许多。不禁让人想起《红楼梦》里的袭人之母的一句话——荣国府上的丫头,就是外面人家的小姐都比不上的。
 
如今,这座挂牌护国寺街10号的精致宅院同样身价不菲。8月末的一天,当我们怀着探视之心进入这所宅院时,不禁吃了一惊。没想到会在这儿碰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国家足球队前主教练米卢。一打听,原来这里经营的是京城官府宴代表——谭家菜。虽说老板极为低调,不仅门脸儿小,还不挂招牌,但摆在小会客厅里的一溜儿名人留影已彰显了这里的“不同一般”。
 
再往里走,如今护国寺52号至66号的广大区域,清代都属于醇亲王。如今64号小院为街道办公用,56号成了学校。而最具传奇色彩的则是52号三进式四合院,直到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里还住过“王爷”。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在回忆录中写到,当年他从东北战犯劳改所释放回京,周总理亲自安排他落实政策,住进了其父载沣留下的这座宅院里。“汽车在护国寺街52号门前停下,这是我们的新居,也原本是父亲醇亲王的产业……”溥杰和夫人嵯峨浩于上世纪80年代先后辞世后,这座小院几经周转,现在为北京政协下属一家公司所用。
 
那场子
 
舞榭歌台风流尽去
 
吃喝玩乐不分家。久而久之,因庙会买卖而兴隆的隆福寺也成了和南城天桥分庭抗礼的内城演艺娱乐中心。据记载,晚清时这里就出现过所谓“看海豹”的大型马戏、杂技。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这里“撂地儿”的“狗熊韩”父子三人,解放后成了新组建的中国杂技团的元老。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护国寺购物中心的地位被新兴的商业街等所取代,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依然是内城第一演艺中心。下九流的戏子成了光荣的人民演员,演出场所也从画锅撂地登堂入室到了人民剧场。位于护国寺胡同口的人民剧场不仅同护国寺遥相呼应,更是一脉相承:建筑采用中国古典殿堂式;剧场的歇山顶更是与金刚殿一般,中心用黑色琉璃瓦,绿色琉璃瓦镶边。在剧场旁的音像书店里,一位热心大爷告诉我们:“人民剧场算是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前的“实验品”。知道这剧场谁建的吗?那会儿赫赫有名的青年突击队,队长有谁?一个叫李瑞环,一个叫张百发!”
 
“1950年,梅兰芳先生回京定居,就住在护国寺街9号原来庆王府车把式家的小院(现辟为梅兰芳纪念馆,票价10元)。当时他和梅剧团的力荐,在护国寺对面建了这座当时国内顶级的人民剧场。”人民剧场建成后,主要用于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和一批中央级戏曲、曲艺团体的前身)的演出。此后的半个世纪,这里都是中国京剧院的大本营。从梅兰芳到后来的“李袁叶杜”,无数京剧名家在这里唱念做打。而无数新戏和新秀也正是在这里完成了从横空出世到经久不衰的历史。像梅兰芳生前排演的最后一个剧目《穆桂英挂帅》,就是在这里创作、排练,并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前首次在此公演的。
 
舞台永远是江山代代人才出,而舞台本身也同样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等一大批条件更好的现代化剧场落成,人民剧场也没有逃过“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命运。院门上一块“闲人免进”的牌子后面,停满了街道办事处的车辆。“这儿没戏演的时间?怎么也得有小十年了。前几年中国京剧院还老过来排练,这几年也不过来了。”虽然乐得清静,但看门大爷也颇为惋惜。
 
夕阳西下,从剧场大门处却传来了如诉的琴声,原来是一位家住附近的年轻女子坐在台阶上拨弄三弦。“我5岁学戏,中学时一场病不能彩唱了,于是改了文场(戏曲乐队称“场面”,其中吹拨乐称“文场”、打击乐称“武场”)。小时候没少来这儿听玖爷(梅葆玖)这些角儿唱戏,现在虽然不干这行了,但还是喜欢上这座场子借点仙气儿。”
 
奥运前,拜护国寺街整体装修所赐,人民剧场的外表也被粉刷一新,乍看上去还不错,但仔细端详,斑驳的门把手、残破的玻璃窗……对这一“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衰败景象,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唏嘘不已:“不是我们不愿意用它,唱京剧的对人民剧场都有感情。但不像杜甫写诗,陋室更有灵感,排戏可不是那回事,得有基本硬件啊!”
 
护国寺街 皇家场子的戏剧人生[墙根网]

推荐阅读

去护国寺街寻老北京记忆

提起护国寺街,人们通常会想到小吃,其实用四个词来形容这条街道更确切些:大都古刹、传统小吃、皇亲旧宅、大师故居。   护国寺叫街,实际上只有6米宽,如果按照元朝城...[详细]

溥杰故居护国寺街52号

溥杰故居位于护国寺街52号,是一座小四合院。从外观上看,临街的门楼很一般。它原是清醇亲王载沣的产业,后作为遗产分到了溥杰名下。作为战犯,溥杰1960年得到特赦,从抚顺...[详细]

护国寺街 皇家场子的戏剧人生

从庙堂之高到庙会之喧 中国美学讲究一个对称,崇佛的元代统治者为达到“护国”的效果,在大都城心脏地带一修就是俩。西城这个叫做护国隆善寺,东城那个叫护国隆福寺...[详细]

护国寺街重张不固守京味

咚咚响的拨浪鼓,京腔京韵的吆喝声……昨天,有着800年历史的护国寺街在经历两年改造后重新开街迎客。这也是继大栅栏、琉璃厂后又一条经改造重张的市级特色街。 ...[详细]

护国寺小吃街整容 各地小吃进驻PK京味儿...

市商务委员会:实现什刹海地区整体开发 吸引更多游客 满足市民多种饮食需求 随着街名新招牌的露面,以老北京传统小吃闻名的护国寺街改造工程接近尾声,不过,新...[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