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老北京的电车情节

2012年02月25日

老北京的电车情节[墙根网]

1957·无轨电车 京首辆无轨电车驶上街头——阜成门至北池子北口段无轨电车线路正式试运行。当年8月,1路无轨电车正式投入动物园经甘家口、阜成门、美术馆到朝阳门一线,全程11公里的运行。图:高宏

20世纪早期,有轨电车是北京主要的公交工具。在老北京居民嘴里,有轨电车被称为铛铛车,发音为“diangdiang”。那时北京街头,只要是繁华街区,就可以看到“铛铛车”庞大的身影。如今,曾一度退出历史舞台的有轨电车又回到了前门大街。无轨电车仍然奔跑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

“难产”的北京电车

过去北京人的出行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是乘坐轿子、马车等,后来发展到西式的四轮马车,20世纪初又引进了人力车——就像我们在电影《上海滩》里所看到的。因为人力车是从国外引进的,所以老百姓就叫它“洋车”。但是,这些车载客量太少。当时人口众多的北京迫切需要一种载客多、速度快的公共交通工具。

自1881年有轨电车问世后,世界各大城市都相继将其作为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曾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引进有轨电车数辆,还修建了从永定门外马家堡至崇文门的线网、轨道。然而,第二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这些还未投入运营的有轨电车在一片“灭洋”声中被毁坏殆尽。

此后,直到1921年,电车事业才又有所进展。5月9日,京师市政公所督办张志谭与中法实业银行代表赛利尔签订《北京电车合同》,借款200万元,作为成立北京电车公司的官股。当年6月30日,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

电车轨道打乱了原有的街道布局,加上人们对新事物的误解,电车自筹建之日起便受到排斥:市民联名上书抗议,民间行会出面反对,保守官商集体阻挠……经过几年的紧张筹建,终于在1924年12月17日在天安门南侧举行有轨电车开通典礼。第二天,北京城内第一路有轨电车正式售票通车,引起了京城市民的极大关注,电车每到一站,都有很多市民围观。

 

电车抢了人力车生意

北京有轨电车运营之初,票价按座位等级分为头等票、二等票,每等票又分为14种,共28种。这种票证办法种类繁多,难以记忆,售票员与乘客都感到不方便,于是取消了座位分等,各运营线路均按里程计价售票。电车公司为招揽更多固定客户,也发售月票、季票,并分普通与特种两类,而且还分成人和中小学生通学月票。

“铛铛车”票价低廉,因而吸引了大批乘客。当时在城内乘坐人力车每次大约要1角钱左右,包车每月10元,而“铛铛车”一般票价是3分,最贵6分,月票是一个月5元钱,比人力车便宜了一半,但是速度却快好几倍。有轨电车的开通方便了北京市民出行,替代了人力车成为城市交通最便捷的代步工具,必然影响到人力车的生意,以至于后来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北平人口减少。当时,北平的人力车夫生存艰难,他们把收入的减少全部都归结为有轨电车的发展,从而对每天在大街上飞驰而过的电车怀恨日深。

1929年10月22日,数百名人力车夫从西单牌楼出发,一路游行,向天桥进发。他们沿途拦截并捣毁有轨电车,追打司机和售票员,破坏轨道和车站设施。这次事件造成全市有轨电车停驶18天,刚开始营运不到五年的电车公司一下子陷入灭顶之灾。

 

北京市民的电车生活

电车开通后,人们认识到电车的快捷与方便,于是起初的疑虑逐渐消失,变为欣然接受。最初的电车是木制车厢,车辆底盘是法国进口的,叫DK型,两头都有操控的设备,可以两头行驶,不用掉头。司机站着开车,左手扶电闸,右手持手闸,脚踏着脚铃“铛铛铛”地行驶在轨道上。电车行驶时可看见电车顶上的天线弓子常摩擦出青绿色的闪光,那时也可算是北京城内的一景。

有轨电车的路牌也很有特色,为了便于直观识别,还在车头下边的圆形车牌上分别涂上了不同颜色。各路车牌颜色不同,一目了然,不会坐错车。

北京的电车虽然是从法国引进,但型号落后,质量低劣,使用十分不方便,且极易损坏。冬天电车四面透风,车走起来寒风刺骨,人称“花篮车”;夏天烈日当头,酷暑炎热,电车行驶在马路中间被称为“晒车板”。在以后几十年的运行过程中,日乘客量的最高纪录是12万人次,日出车量的最高纪录为122辆,客运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日常生活出行的需要。

有轨电车车小、站频、速度慢,人挤、晃荡、噪音多。当时有一首打油诗:“站台等车二三时,两眼望穿脖梗直,为省金钱六七角,如似婴儿盼奶吃”,可见等车之艰难。有的乘客长时间等候而上不了车,怨声载道扒住车门不放,使电车无法开行,即便勉强起站,仍有人追逐攀扒。当时各路行驶的电车上,常有人攀附在车尾或侧立于车门外,人称“挂票”。

 

无轨电车方兴未艾

自1924年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通车,到1930年,北京电车的营运线路已经发展到了6条,线路总长度为39.787公里。在1940年又开辟了一条由天桥至永定门的7路,运营线路总长43.04公里;此后直至北平和平解放,除了运营线路进行过多次调整,再未增铺新轨。

1950年3月6日,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北京开辟了真正的环路车,左右环对开,左环由平安里经西单、东单、北新桥、地安门返平安里,右环方向相反( 环路车于1959年3月10日停驶)。

1954年以前,有轨电车是主要的客运交通工具,但它存在着许多不易克服的缺点,例如其路轨是固定的,不能让路,在交通拥挤的街上造成诸多不便,特别是其轨道大部分铺设在市中心的繁华街道上,严重影响了旧城改造。

1957年以后,随着无轨电车崭露头角,有轨电车一步步退出了历史舞台。1956年10月7日,北京第一辆无轨电车“北京一型”试车成功。到1966年,无轨电车在全市已形成网络,行驶于市内主要繁华地区,并延伸到白石桥、和平里、十里堡、酒仙桥等近郊区。与有轨电车相比,无轨电车没有了那标志性的“diangdiang”声。无轨电车与有轨电车比起来,可谓是销声不匿迹。目前北京无轨电车线路共15条,运营里程达180公里,堪称全国之最。

1966年5月6日,北京最后一条从永定门火车站到北京体育馆的有轨电车线路停驶。至此,在北京行驶了42年的有轨电车不可避免地逝去了。今天,要看到电车的本来面貌,可以到位于北京红桥附近的公交博物馆,也可以到前门的观光电车景点(2008年通车)。当笔者近日在前门见到有轨电车时,耳边仿佛响起了那出现在电影中、有着独特韵味的“ 铛铛” 声……

 

推荐阅读

那些最有“范儿”的老北京交通工具...

 北京的现代交通以“堵”而闻名全国,闹完正月十五元宵节,各行各业正式开始全面运作,困扰北京的交通问题再一次被摆到眼前。徘徊在拥挤的车流之间,你是否想过老北京人...[详细]

30年代老北京的交通

北京从民国十四年(1925年)的时候就有了电车,因为司机的脚下有一个脚蹬的铃铛,司机一边开车,一边用脚踏出有节奏的铛、铛、铛的声音。因为老北京的街道狭窄,有轨电车又多...[详细]

聊聊老北京的交通工具

咱老北京过去骆驼.马.驴.骡子.轿子.骡车.爬山虎.洋车.三轮车.自行车.当当车.火车.仅有的汽车和河里冬天的冰床儿.春夏秋三季护城河里的舟楫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详细]

老北京的电车情节

1957·无轨电车 京首辆无轨电车驶上街头——阜成门至北池子北口段无轨电车线路正式试运行。当年8月,1路无轨电车正式投入动物园经甘家口、阜成门、美术馆到朝阳门...[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