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鲍家街上的小学校

2012年02月28日

  母校的记忆

  中国的语言有意思,把老家叫故乡,把客居地叫他乡,于是乎,常有思乡之人“错把他乡当故乡”。人们又把曾经就读过的学校称为母校,有时候开玩笑地叫做“妈校”。“妈校”也好,母校也罢,至少说明对它的情感和它在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地位和母亲一样重要。当我们长大成人,当我们鬓发如霜,当我们回忆过往生活的时候,有关母校的回忆,就像是用长焦镜头把过往的一切拉到了眼前,母校曾经是那么的清晰,是那么的美……让我们举起记忆的相机,拿起手中的笔,倾诉关于《母校的记忆》。

  我的母校鲍家街小学,位于西城闹市口大街西侧。鲍家街是一条街道的名称,在原来的罗圈胡同与南闹市口相交点的西边,东边是著名的石驸马大街,如今东、西两边的胡同合为一体,改称新文化街。随着城市改造,扩建了闹市口大街,原来的鲍家街仅剩下不到一半的胡同,鲍家街小学原在胡同中部,现在已不复存在。

  鲍家街小学是一所古老的学校,究竟建于何年我不太清楚,但我78岁的大哥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鲍家街小学很小,但校门内却有一个挺大的门洞,门洞正中有一个大的穿衣镜,是早年毕业的学生赠给母校的。我们每天上学进校门时,都要从镜子前边照一下自己,看看是否穿戴整齐,形象是否整洁卫生。老师告诉我们,每天进校门时都要经过镜子“整容、正己”。

  小学的校园分两个院子。前院是一个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小院,南北各有一排教室,西房是传达室、门房,1957年我进入小学时,还没有电铃,上课下课都是由工友大爷从传达室走到院子里摇铃。一把挺大的铜铃摇出丁零丁零的铃声,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悦耳。

  前院的院子地面比教室的地面要低,所以从教室到院子要下三层台阶,在教室前边有一条约两米多宽的甬道,我们放学排队就在这里,可以站下四排纵队。

  学校的教室很少,大约只有八九间,我上学时学校有六个年级,十二个班,教室不够用,所以我们低年级分二部制,即两班合用一个教室,分上、下午上课,不上课的时间分学习小组在家里写作业。

  从前院东头往里走便到了后院,后院是一个小操场,南北长,东西短,操场的西边还有一个小跨院,是老师的办公室,大概有四五间房子。小院里有一架挺大的葡萄架,夏天时几乎可以把整个小院全盖住。在老师办公室里有一架风琴,我们上音乐课时,要找几个男同学去抬琴,哪班用哪班抬,我记得教音乐的老师姓张,年轻漂亮,夏天总穿一条连衣裙,在那个提倡艰苦朴素的年代,她显得很出众。我们喜欢上音乐课,除了学会唱歌外,老师还教我们识简谱,所以为我们打下了较好的音乐基础。

  操场的南边有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械,一个木头双杠,一个竹竿“爬竿”,还有一个不大的用来跳高、跳远的沙坑。在操场的北边有两间房子,一间是六年级的教室,一间是体育器材室,里边放一些篮球、铅球、实心球、跳绳、体操垫等物品,上体育课时,老师会根据安排取出这些东西。

  与操场西墙一墙之隔的是铁一中,当时我们都叫“铁中”,那边的地势较高,我们上体育课时经常能看到铁中的学生趴在墙头上往我们这边看。我们学校小,没有礼堂,所以学校有什么大的活动就借用铁中的礼堂。

  母校的条件虽然简陋,但却有着严谨的治学之道,培养了我们可以享用一生的品质和道德。

  我一年级的班主任叫王仪坤,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东北人,对我们特别严厉,所以我们一入学便受到了非常严格的教育,无论是对我们写字的要求还是对我们课堂纪律的要求,都是一丝不苟。因为我没有上过幼儿园,进入小学是我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第一次体会“上学”,所以第一任老师的言传身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五、六年级班主任王汝芬老师,是一位非常认真慈祥的中年女老师。这位王老师没有一年级的王老师那么严厉,但教学同样特别认真,对我们经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所以我们都很喜欢她。

  六年级临毕业时,为了让我们能够考入理想中学,王老师利用课后时间带我们到“宣武公园”(现在的宣武艺园)去复习功课。我们排着队来到公园,老师拿着一块小黑板挂在树上,我们席地而坐,老师给我们讲解算术题,给我们分析作文。我已不记得当时为什么要到公园去学,也不记得去了几次,但却记得这件很有意思的事,记得当时还是很乐意去的,也很有收获。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那年毕业成绩相当不错,我们六年级两个班近百人,有十几人考上了重点中学,这是我们学校前所未有的。这位王老师如今已90多岁,仍然精神矍铄,前两年还被评为海淀区健康老人。

  那时的学校注意培养我们德智体全面发展。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庄则栋、邱钟惠拿了男、女单打冠军,国人为之振奋,全国掀起了乒乓球热。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在前院垒起了四个水泥乒乓球台,一下课,我们就拿起球拍去“抢”台子,因为毕竟台子少,人多。为了缓解矛盾,学校规定按班轮流使用。得不到球台的时候,我们就拿拍子对着墙打球,看谁打得多。那时我们用的乒乓球拍没有海绵,就是木头光板的,有的同学还用木板自己做,尽管这样,我们照样玩得十分高兴,球技也有所提高。

  每到寒暑假,学校都要在学校开办“儿童乐园”,有的教室摆上各类图书,可以在教室看,也可以借回家阅读;有的教室有套圈、摸鼻子等游戏,还有橡皮、铅笔、电光纸等小小的奖品;还有的教室放映幻灯片;还可以参加乒乓球、象棋等比赛。所有这一切活动的管理者都是学生,轮流值日,轮到的同学都非常高兴。“儿童乐园”好像每周开一两次,同学们都盼着这一天的到来。这项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假期生活,还锻炼了我们的工作能力。

  小学生活是愉快的,幸福的,我记得毕业那天,老师组织我们到学校开了个联欢会,还特意买了西红柿、黄瓜等吃品,那时我们没有钱,西红柿、黄瓜都非常便宜,几毛钱就买一大堆。在那次会上,我们互相通报了考取的中学,告别了我们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学校,告别了我们心爱的老师。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还经常想起母校,想起鲍家街上那段虽然有些艰苦,但却充满快乐的小学时光。

推荐阅读

鲍家街的孩子们 充满活力的京城故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城区鲍家街应该还算是位于北京城的西南角,因为它处于老城墙西南角的里侧。这一带有不少胡同。从复兴门自北向南,大概地数起来就有铁匠营、宗帽四...[详细]

鲍家街上的小学校

 鲍家街小学是一所古老的学校,究竟建于何年我不太清楚,但我78岁的大哥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鲍家街小学很小,但校门内却有一个挺大的门洞,门洞正中有一个大的穿衣...[详细]

北京“鲍家街"鲍承先府

在北京西城区宣武门以西有座明清时期的王府,沿府东围墙,一条南北拖东的丁字形胡同,与东西向的“石驸马大街”相联,这丁字形胡同就叫“鲍家街”,属明•嘉靖年首划北京三...[详细]

鲍家街12号--老北京四合院永远的记忆...

鲍家街在我的记忆里是东起闹市口十字路口往西到三十四中向南拐弯到音乐学院再往南。我们住在鲍家街12号。 这条街后来又改成了从宣武门绒线胡同往西,过石驸马...[详细]

北京胡同游鲍家街当首选

游北京的胡同,你会首先想到哪里?南锣鼓巷、烟袋斜街还是…… 闹市口大街自南向北,左拐进新文化街,走到头,就是鲍家街。   这条胡同长度不到500米,胡同里坐落着中国...[详细]

北京鲍家街当选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鲍家街】 在接受游客两个多月的投票之后,北京市旅游委日前公布了“2011年北京十大主题百个旅游目的地体验及评选活动”的结果。最终鲍家街以8243票成为...[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