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消逝的留题迹胡同

2012-03-11 23:44
 留题迹胡同位于全国政协礼堂东侧,呈东西走向,胡同很短,总共只有6个院落。1949年冬,我们家从前抄手胡同搬至留题迹胡同1号,一住就是52载,直至2001年冬挥泪别离即将拆迁的留题迹胡同。
消逝的留题迹胡同
留题迹胡同

  留题迹胡同在解放前叫“牛蹄筋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胡同,长不足百米,最宽处才5米。据说,当年胡同内有一户卖盐水牛蹄筋的商贩,很受欢迎,故老百姓将胡同取名为牛蹄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根据谐音,牛蹄筋胡同改为留题迹胡同。

  在胡同西口,过去曾有一面长达40米、高约5米的大影壁墙堵着,影壁对面是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顺承郡王府,1954年修建全国政协礼堂时将大影壁墙拆除。在留题迹胡同西口与顺承郡王府之间过去有一条小河,水流潺潺很有诗情画意,后来随着污水污物不断排到河里,小河成了臭水沟,称“南沟沿”。解放初期,这条水沟成为排放污水的“盖板河”,再往后又把盖了板的“南沟沿”修成了马路,起名为“太平桥大街”。在留题迹胡同东口则是道教寺庙能仁寺,能仁寺所在的南北走向的那条胡同叫能仁胡同。

  短小的留题迹胡同只有6个院落,我家住的1号院大多是知识分子。隔壁的2号院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内住有一家陈姓的资本家,他在西侧院开了个小印刷厂(门牌为甲2号)。说是印刷厂其实是个小作坊,仅有2台小印刷机,有装订机和裁纸机各一台,1957年公私合营改造时,小印刷厂关张了。2号院中,有一棵约二三百年的大枣树,两个大人都抱不过来,秋天时,两头尖形又脆又甜的嘎嘎枣挂满枝头,由于两个院子紧挨着,每当2号院打枣时,我就可以在自己的院子里捡到一脸盆枣。

  留题迹胡同1号院的南面正好是古庙能仁寺的后门,能仁寺原称“大能仁寺”建于元延祐六年即公元1319年,明正统八年(1443年),少监孔哲重修能仁寺,“殿堂楼阁,高明宏壮,像设庄严,彩绘鲜丽,禅诵有室,钟鼓有楼”,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寺院。大约在明末清初,能仁寺改为道观,寺额未改。

  能仁寺的布局很怪,是东西走向南北两层院落,东侧为正殿坐东朝西,对面西侧为辅殿坐西朝东,能仁寺内住着一位道士,人非常和善。因我父亲是搞建筑设计的,他带着上述疑问多次向道士请教。道观能仁寺院落的建设与一般寺庙相仿,均是坐北朝南布局,它的寺门在南面,现存的东殿和西殿原来是配殿,最早的道观大门和主殿在解放前已被烧毁,后来被学校改建为校舍和小操场。

消逝的留题迹胡同
留题迹胡同

  我们居住的1号院原来是能仁寺的后花园,现在仅留有一口水井(井在我院大门的东侧)。这口井与我们儿时的情缘蛮深,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和电冰箱,夏天要吃凉的西瓜,大家都用网兜吊上西瓜系到井里“冰镇”。井水很清澈,略有苦味,洗衣浇花全用井水,免得再花钱请人送水。解放初,公安局还曾从井里捞出过国民党兵丢弃的手枪和子弹。

  1965年秋的一天中午,我在家门口看到有一个瘦瘦的戴眼镜的老人在左右张望,他一回头我看清楚了,原来是末代皇帝溥仪。他和我搭讪,问能仁寺的情况。那时,他每天在全国政协上班,午饭后抽闲绕弯来逛能仁寺。

  知道他是末代皇帝溥仪,我就带他进道观院子看了一番。溥仪非常高兴地说,你对能仁寺很了解,又是满族人,我们又是街坊(指从他上班的政协到我的住家很近),以后和我学满族历史吧。

  后来,听到溥仪去世的消息,使我很是惋惜。

  留题迹胡同南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四五年里,曾是著名的北京小学旧址,胡同西口是小学的后门,后门里有一座两层小楼,这是小学教职工的宿舍,我常常爬到小楼上去观看学生在操场上锻炼。后来北京小学迁走了,这里建了兵马司小学,原小学的后门挂上了留题迹胡同6号门牌,成了老百姓的大杂院。

  1995年前后,顺承郡王府被拆迁至朝阳公园附近。2006年,留题迹胡同已经踪迹全无,成为新的住宅小区--西城晶华小区。现在,只有留题迹胡同街坊四邻的笑脸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推荐阅读
分类阅读:
留题迹胡同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