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西直门有口“四眼井”

2012年05月06日

“胡同”一词起源于元朝,为蒙语“水井”的译音。元大都建城时,以水井为中心形成棋盘式的城市布局。人们围井而居,逐渐形成胡同的居住模式。有句老话:北京有多少条胡同就有多少口水井。可见北京的水井多得无法统计。
    西直门一带的水井也是这种情况。我家住在桦皮厂胡同,往东不远就有两口公用水井,当时一口水井在五根檩胡同往北,现东桃园甲二号楼东侧;另一口井在前桃园胡同东口,现前桃园一号楼东南角,这口水井旁还建有一座一米左右高的小龙王庙呢。私家水井也不少,西直门大街路北的高井胡同和大四条胡同西口的西井胡同都是因胡同内有私家水井而得名。当时有钱有势的人家为用水方便,在自家院内或住宅门前打口水井。这些私家井的主人,有的还雇伙计为其挑水或送往别的用水户,渐渐地出现了靠吃水井和靠送水为生的水局子,也称为水窝子。这样的水窝子,解放后西直门大街马路南还有两家,记得一家在南小街口,一家在赵登禹路北口西侧。满清时,皇室去圆明园颐和园等西郊御苑,西直门是必经之路。帝王出行必得黄土垫道、净水泼街,所以西直门除公用水井和私家水井外,还有七口皇家专用的官井。井口平时都用铁盘封住,百姓不得动用。听久居西直门的老辈人讲,这些水井从西直门城楼向东,间距相等地一顺排列在大街北侧的阔带胡同(现玉芙胡同口)、火药局(现桦皮厂街口西侧)、穿堂门、三关庙(现西章胡同口)、崇元观(现东新开胡同口)等7处地方。西直门不计其数的水井绝大部分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只有一口位于桦皮厂胡同内西侧的“四眼井”(现桦皮厂街路西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东门口处),至今仍让西直门的老街坊们提及着。
     老北京人都知道清皇宫的御用水均来自西郊的玉泉山,拉水的水车进出城都要经过西直门。每当黎明时分,住在西直门大街两侧的老百姓,就会听到马拉木轮水车的“咕隆”声和随之而来城门开启的“吱扭”声,不用说,这又是皇宫水车出城去玉泉山拉水去了。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如此。
    据说,有一天拉水的马车虽然准时出了西直门,可天黑以后,到了关城门的时候,仍然不见水车返回。这可急坏了把守城门的差官,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城门去东张西望,终于隐隐约约地听见了“咕隆咕隆”的车轮声,把守城门的差官急不可待地做好了关城门的准备工作。看着押运水车的老差役摇摇晃晃地赶着马车进了城,一个差官喊到:“又灌(喝酒)多了吧,误了时辰看老佛爷要不要你的脑袋。”说完便如释重负地关闭好城门,回差房去了。
且说那个押运水车的老差役,随着进城后的路越发平坦,车轮颠簸减轻,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头,赶快停下车,向水车上一看,惊出一身冷汗。原来路上颠簸,出水口没塞好,一车水流光了大半。老差役心想,真是黄鼠狼专咬病鸭子,本来自己就喝高了,已经误了时辰,现在水又漏掉不少,这可如何是好。如果再返回玉泉山,城门已经关了,哪里还出得去呀,再说,时间也不够。酒壮怂人胆,老差役借着酒劲急中生智,悄悄地来到离城门不远,当时还没有名字的一口水井前,急急忙忙地补满了一水车,慌慌张张地押着水车赶向皇宫,提心吊胆地交了当天的差。没想到,慈禧太后喝了这假冒的玉泉山水,没发现异常,觉得与往日玉泉山的水一样甘甜可口。自打这以后,老差役的胆子越来越大,每次进城后,都要停下车来看一看,洒多少就用这口井的水补多少。时间一长,慈禧太后喝此井水的传闻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里的人都来这里打水,全想亲口尝尝慈禧太后喝过的水。
     因为来打水的人日益增多,为防止发生意外,减少打水的等待时间,百姓集资请来石匠将原有井口扩大,并用石板盖住,在石板上凿了四个略大于水桶的井口。从此,这口井便被人称为“四眼井”。
     我幼年时曾见过这口井,从四个井眼边缘被井绳磨出的一道道深沟上,可以想象出当年方圆几里的人们争打井水的热闹场面。听奶奶说,从我父亲往上,家中几代人喝的都是这口井的水。后来有两名妇女跳井寻了短见,人们认为井水脏了。随着压水机的普及(我家也开始使用西直门开业井局安装的压水机),“四眼井”就逐渐被废弃了。
     有人考证,这口“四眼井”是当初修筑明城墙时为了取水方便而挖的,可见“四眼井”确实是一口年代久远又有着传奇色彩的古井。
推荐阅读

北京城的传说之水窝子和四眼井

自古以来,老北京平原地区是个以砂砾石沉积为主的洪积扇平原 ,开始是沼泽地,湖泊河流很多,因为水皮很浅,所以水井大多是苦水,只有较深的水井是甜水, 元大都建城时,以水井...[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