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严嵩与北京胡同

2012-08-18 00:00 来源: 墙根网 /
人们都知道严嵩是明代有名的奸臣。他身材细高,两道疏眉之间有一种阴诈之气,说起话来声音极响,听起来让人有一种惧怕的感觉。严嵩自幼跟随父亲精读诗书。弘治十八年(1500年)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编修。从此他便挖空心思地索升求官。嘉靖七年(1528年),严嵩以礼部右侍郎的身份被皇帝派往祭告显陵,回来后他上书请求为皇族去世之人树碑,皇帝心中大为欢喜,于是将严嵩提升为吏部左侍郎。严嵩就是靠着这种逢迎拍马的把戏取悦于皇帝,然后不断地得以升迁,最终当上了宰相。《明史·严嵩传》这样评价他:“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严嵩在朝中与儿子严世蕃一起培植党羽,欺上瞒下,清除异己,营私舞弊,无恶不作。发展到最后,就连皇帝也渐渐地从对他不放心到厌恶其行径了。于是降旨将严世蕃治罪伏法,随后又把严嵩从朝中轰了出来。

严嵩作宰相时,他的府邸就在菜市口的丞相胡同。他的宅子十分宽大,整整占了丞相胡同一条街。传说严嵩的家财无数,豪华无比,他宅子的阴沟里每天流出来的全是白米,一年就能有几十石。严嵩府的后院是座极大的花园,用太湖石在西边堆起了一座假山,山的四周被垂柳和古槐环绕。传说园的东北有一厅堂,檐上有严嵩亲笔所书“鹤年堂”三字巨匾。严嵩治罪后便被从府中赶了出来,偌大的庭院长期空闲,荒草遍地,无人问津。一年后,菜市口附近开了一家药铺,老板为了给铺子起个好听的名字,煞费苦心,冥思苦想,最后终于想起了严府花园的那块匾额,于是就大着胆子将匾取回,挂在了堂中。这“鹤年堂”三字巨匾一挂出便吸引了过往的行人,人们对这三个雄浑的大字惊叹不已,这时,一人站在匾下端详了许久,点点头又摇摇头。人们问起来,他说:“字倒是好字,有功夫,有韵味,可惜在笔锋转折处,时时透出一股奸气。”那时严嵩虽然已经成了万人唾骂的大奸臣。这不过是后人的附会之语,但“鹤年堂”这三个大字的确是当年严嵩亲笔所书。严嵩的匾额使药铺生意大发,掌柜的又取“五鹤朝天”的吉言连续开了四家分号。原来的本店迁到了西城,店名改成了“西鹤年堂”,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也假装风雅,提笔写下了“西鹤年堂”的匾额挂在门外,而严嵩的手笔则被移到了店内深处。

当年由于严嵩权势很大,所以有许多店铺都以能请他题字为荣。今天位于前门大街的六必居酱菜园子的匾额也是出自严嵩之手。相传六必居起初是六个人合开的买卖,他们托严嵩题匾,严嵩就写了“六心居”三个字。写完后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六心岂能合作,于是他提起笔来又在“心”字上添了一撇,成为了“六必居”。现在“鹤年堂”“和六必居”全已成了驰名京华的老字号。然而这并没有给严嵩这个奸臣增加光彩,反而能让人们了解到当时严嵩权覆朝野的势力。但是恶人终究没有好下场,下面就讲两个严嵩在胡同里要饭的故事。

传说严嵩在被哄出朝廷时,皇帝让给他一只银碗叫他以后去沿街要饭。严嵩没法,还真的端着这银碗出去要饭了,他开始总是拉不下脸来,后来饿的实在不行了,就把银碗揣在怀里,找人少的地方去。一天,他来到地安门外大街的一条小胡同里,他的肚子饿的直叫,但又实在张不开口,于是只得一人没精打彩地乱转。忽然,一家的院门被打开了,从里边扔出一堆白薯皮,严嵩看到后馋得直流口水,他望望前后没人,便象饿狗似的,抓起几块白薯皮装在碗里。说来也巧,这时一个衙役走了过来,一眼就认出了他,随口喊道:“这不是相爷吗?”严嵩一听,吓了一跳,头也没抬象耗子一样哧溜一下就跑了,从此人们把这条胡同叫成了“一溜儿”胡同。

从此以后严嵩再也不敢随街捡饭吃了,于是他想出了个主意,他知道一般和尚都是好心人,所以打那起专到庙里要饭。一天他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一个和尚庙,庙里的老和尚见是严嵩,就端给他一碗米饭。严嵩连声道谢,狼吞虎咽地吞了下去。老和尚这时不紧不慢地问严嵩:“你知道这米是从哪来的?”严嵩摇摇头。老和尚突然厉声喝道:“你忘了,这就是你糟蹋的米。你从老百姓那里刮来上等白米,吃了不算,还倒在阴沟里。你现在也知道饿了,饿死你也不多!”老和尚训斥了他一顿后,便把他赶了出来。以后严嵩就连庙也不敢去了。

严嵩再也吃不到东西了,他无可奈何,只好端着他那银碗,挨门挨户地去要,走一家便吆喝几声,可是无论谁家,只要看出他是严嵩,都不给他饭吃。这样,没过多久,他就支持不住了。一天,当他走到一条胡同里时,终于倒在地上,银碗摔出好远,终于爬不起来了,以后人们便把严嵩摔银碗的那条胡同叫:“银碗”胡同。

严嵩要饭在历史上虽无此事,但民间传说的这两个故事是对严嵩的无情讽刺,它表现了善良的老百姓对那种压榨人民、无恶不作之徒的憎恶。

推荐阅读
分类阅读:
严嵩与北京胡同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