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内城东南角楼不是东便门

2013年06月19日

旧时北京的东便门 
旧时北京的东便门

  ◆旧京琐记  ◎王铭珍
  北京内城东南角楼,位于东便门桥通惠河畔。因处于北京内城东垣和南垣交角处,故称北京城东南角楼。这是北京现存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角楼。附近有东便门桥,公交车43路、44路等停靠,一些媒体和出版物,常把北京内城东南角楼误称作东便门。这是一种讹称,角楼下是没有城门的。
  文物专家张先得先生编写的《明清北京城垣和城门》一书称:北京内城东南角楼,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正月,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竣工。城台为方形,凸出东南两侧城垣各15米,台高12米。正楼高17米、连台座通高29米。东南两长面各辟箭空四层,全楼共设箭孔144孔。总建筑面积为800平方米。是北京现存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角楼,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这座角楼曾遭受八国联军炮击,损毁严重,后经修复。新中国成立后,这座角楼曾遭遇火灾,损失较轻。1981年、1988年国家出资两次大修,恢复明清旧观。维修施工时,还曾发现两块带有外文字样的炮弹残片。1990年9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仍称:北京内城东南角楼。
  东西便门的规制在外城七门中最小
  北京有谚云:“内九外七皇城四。就是有两座城门没有个正经名儿。”说的是北京内城有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外城有七座城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安门、广渠门、东便门、西便门。皇城有四座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在这些城门中,东便门、西便门称呼比较特别。老北京人在称呼北京城门时,发音上并不相同。称内城、皇城的城门时,不论是正阳门、天安门等等,门字都称“men”;而称东便门、西便门时,门字的发言就成了“门儿”了,加了一个“儿”音。
  东便门是外城七门之一。外城是修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重城,包内城之南,老北京人称外城为冠帽,即帽子城。外城的城墙高度、厚度都不如内城,城门的规模也不如内城的城门。东西便门的规制是在外城七门中最小的。
  东便门今已无存 西便门以讹传讹
  东便门是建筑在北京平面“凸”字形的左肩部。城门外侧城台底宽13.5米,内侧城台底宽10.3米,深12.75米,高5.6米,城台开过木方门,门内过道顶部为木板,门高3米,宽3.8米,城楼为灰筒瓦歇山小式,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5.5米,城楼连城台通高12.2米,砖墙无窗无廊,屋顶之上,除望兽、脊兽外,别无其他装饰物。虽为城门之列,但规制极低矣。今已无存。
  在今复兴门外,有西便门内大街和西便门外大街,在这两条街道的交接点处,早年有西便门,其规制同东便门大体相同。由此向东大约200米处,早年有内城西南角楼。前几年,有关部门在此修复了局部的北京内城西城垣南端的遗址,并在城墙遗址上建设了一座小城楼。1984年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说是明代的北京城城墙的遗存是没错的。不过,不少人把它称为西便门,就不对了。不少媒体、出版部门为其拍摄照片,称之为北京西便门老照片,广为发行,以讹传讹,这就更不对了。供图/王铭珍
  (作者为北京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
推荐阅读

东便门

明清时候北京诸多城门中,东便门是座小城门。所谓“便”门,一指方便出入,二指工程简便,并未大兴土木。然而几百年下来,那么多庄严富丽的城门都已烟消云散,东便门倒残存...[详细]

探秘京城最后的城墙

 北京的明城墙,有些是在元大都原有城墙的基础上,在土坯外砌砖而成的。有些则是在扩建外城时新修的。明朝时期的北京城墙开有九门。嘉靖年间开始北京外城修建。完工...[详细]

老北京城的外城城门

[page]外城城门 永定门[/page]   “内九外七皇城四”,这“外七”指的是明世宗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相对内城而称之为“外城”的城门。因为外城位于北京...[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