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京城历史:忽必烈划定中轴线 元大都毁于朱元璋

2013-11-02 22:58

  北京的宫阙是四朝帝王留下的融汇华夏各民族文化特征的城市标识,讲述着860年建都史上耀眼的故事。现在的北京,以包容的态度接纳时时刻刻扑面而来的一切,这是从她成为都城的第一天起便身体力行的城市精神。

  这种玩具风靡世界。它是塑料积木,靠小朋友动脑动手,拼插出变化无穷的造型。它叫乐高,1932年诞生于丹麦。作为超级乐高控,六岁女孩宝宝最爱的是乐高与建筑大师合作的世界著名建筑系列。拥有了乐高版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一系列经典建筑玩具的她,决定在最近给乐高总部写一封信,“希望他们认真考虑做一套北京建筑”,因为“北京什么都有”,而最酷的是,北京在860年的建都史上,先后有四朝皇帝在这里执掌江山。

  中国人把皇帝的椅子称为“龙椅”,自金代迁都北京始,至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名皇帝退位,北京这片豪杰之所安置着四个王朝皇帝的龙椅,堪称至尊之地。而这些皇帝来自女真族、蒙古族、汉族和满族这四个民族,他们率领着他们的子民在北京开疆拓土、安居乐业、发展经济、滋养文化,让这里渐渐成为一座融合中华各民族文明精华的包容的城市。

  完颜亮迁都开纪元 金中都取法宋都城

  城市和人一样,有命运的轨迹。北京开启建都史之初,很难说是不是恰好将自己的命运附会于一代枭雄。

  1149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28岁的完颜亮弑杀金熙宗完颜亶夺取皇位,开始了他短暂的帝王生涯。完颜亮史称海陵王,在民间文学和乡村野史中,他是嗜杀成性、骄奢淫逸的暴君。他靠杀人上位,在原来的国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决计不能高枕无忧,时时要提防宗室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这样,便有了有关他迁都北京的“故事”。“一日宴会间,海陵王问右丞相梁汉臣:‘朕栽莲二百本而俱死,何也?’梁汉臣答曰:‘自古江南为橘,江北为枳,非种者不能,盖地势然也。上都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于是海陵王诏曰:‘依卿所请,择日而迁。’”

  《金史》中记载的海陵王完颜亮是极有韬略、胸怀大志且深谙汉文化精髓并精于立法治国,迁都并非儿戏,而是基于他对上京会宁府的“缺陷”有深刻认识。当时的都城偏于一隅,难于有效辖控中原大地,南方的粮食、布匹不能及时供达,且要在运送途中蒙受巨大耗费。而此时早已被灭掉的辽国留下的燕京宫室仍基本保存,无论在地理、经济乃至规模和形制上,都无疑具备成为最好的新国都的条件。

  于是,北京,在1153年,被命名为金中都,掀开了辉煌的都城史。

  金朝坐镇北京即金中都的皇帝,自海陵王完颜亮起至1234年即位仅一天便死于乱军之中、成为亡国之君的金昭宗完颜承麟止。然而,无论对海陵王完颜亮的历史评价如何毁誉参半,至少,在建设北京这一点上,他劳苦功高。金中都可以说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集大成之作”。海陵王仰慕汉文化,并极力促成女真人的汉化,因此,金中都宫室总体设计仿照北宋都城汴京制度。海陵王修金中都时,还把汴京宫殿中的某些构件拆卸下来直接用于中都宫殿建筑,甚至将北宋宫里的摆件、饰物移置中都宫中。自海陵王迁都筑成金中都后,经过了达60年不间断的营建修缮,金中都“宫阙雄丽,为古今冠”。

  海陵王还是一位极有才华的文学家、诗人,金代皇帝的汉文化水平都相当高,但就诗词的成就而言,以他为最。他的诗词雄浑遒劲,气象恢宏,充满了不为人下的雄霸之气。他曾写下“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极尽豪杰霸气,志在“天下一家”。尽管时至今日,金中都在北京所剩遗迹并不多,但海陵王的迁都,开启了北京作为国都的新纪元,功在千秋。

  忽必烈划定中轴线 元大都毁于朱元璋

  关于元大都的很多描述出自至今仍在东西方世界流传却也饱受质疑的《马可波罗游记》。曾经,西方人了解神秘的东方和骁勇的忽必烈,就靠这本书。

  在今天的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忽必烈的坐像庄严霸气。在他之前,中国的版图从未有过那样辽阔,中国的战士们也从未有过那样长的征途。史书记载元朝的“战绩”和疆土:“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以族名为国名,称大蒙古国;忽必烈称汗后,建年号“中统”,并未另立国名。1271年11月,在建国十多年之后,他的统治地位已逐渐巩固,才正式建国号“大元”。1272年2月,忽必烈采纳他宠信的汉臣刘秉忠的建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1273年,大都宫殿建成。次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皇城正殿接受朝贺。自忽必烈至最后一位元顺帝的元朝君主,都定居北京并在此履帝王生涯者。赶走了女真人的蒙古族统治者,为北京带来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

  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伟大的中轴线》中写道:“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北京的中轴线发轫于金朝,彼时已小有规模,但真正像梁思成所描述的这样,成为日后北京建筑格局规划的强有力依据,始于忽必烈兴建元大都。

  忽必烈在位期间着力将大都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城市。从城市建筑的角度来说,元大都的拥有者忽必烈是蒙古人,总设计师刘秉忠是汉族人,总工程师也黑迭儿是阿拉伯人……

  和历史上的其他皇帝一样,忽必烈虽不“能汉语”,但对汉文化、汉族知识精英非常看重。他倚重汉族重臣,也推崇历史上历代沿革的汉家皇朝的治国之道。他推动了蒙古族新的文字诞生,这种新型文字因其更加与时俱进而得以实现与其他各民族文字特别是汉语的互译和交流,促进了大中国的民族融合。

  人们常说,君主是人而不是神,文韬武略、胸怀博大如忽必烈,仍有一颗感性的心。尽管坐拥天下,忽必烈的晚年并不幸福,他先是失去了最贴心、最宠爱的皇后察必,随后,他亲自选定的继承人皇子真金英年早逝。在个人生活纷乱如麻的时候,他部署的一系列远征遭遇挫折,在日本、在海上、在南亚,他的军队不断受挫。年近80岁时,忽必烈又一次披挂上阵亲征进犯和林的蒙古宗王海都。这一次,他已疲惫的身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忽必烈卒于80岁,一世英豪,但他无法预料他一手建立的大元和大都日后的命运。曾经,1283年,忽必烈下令在菜市口刑场(今北京交道口)处死南宋宰相文天祥,因为担心大都人引火烧城,特意将各处城垣、屋顶的草席撤下。然而到了1368年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的最后时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队一举烧毁了元大都。这座曾被描述为黄金铸就的城市终于荡然无存,而此时忽必烈永在征途的灵魂唯有随着他被逐出大都的后代重返他的故乡蒙古草原。

  持续兴修十数年 朱棣建造紫禁城

  元朝灭亡时的一场大火结束了这个强大帝国在北京的统治,1368年初,出身布衣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即今天的南京登基,国号大明。

  明朝16位皇帝,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至明思宗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景山,14位皇帝与北京结下不解之缘。明朝历经盛世而后逐渐衰微,其迤逦而来的路程与北京的城市建筑史紧密相关。直至今日,紫禁城、天坛、太庙、历代帝王庙等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尽皆出于明朝;北京成为象征封建王权、体现中国帝王九五之尊的天命之地、灵杰之所,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其集大成并磅礴发展,也在明朝。

  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称永乐皇帝的元年,皇帝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自此,开始了长达18年的北京皇家宫殿建设,同时修会通河、疏浚运河以保粮草银钱贸易的南北畅通。永乐十九年即1421年,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明朝的迁都大政基本完成。

  明成祖堪为人中龙凤,他在位期间可谓盛世,他留下了至今令中国人感喟自豪的两大政绩:其一为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其二为建造紫禁城。紫禁城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从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紫禁城经历了此后的风云变幻,至今,仍保存明代遗风。

  明朝的14位君主中的最后一位明思宗崇祯皇帝,在北京坐皇位17年,其“下场”最为惨烈。北京人说起崇祯皇帝,总会提到煤山的歪脖树,历经以讹传讹,也历经考证,至今,关于崇祯皇帝的自缢处仍存有各种争议。崇祯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待到他登基即位,明朝已苟延残喘。

  公元1644年甲申年农历三月十九日这一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大明王朝的亡国祭日。自此,又一个王朝的背影在北京这片土地上渐行渐远。

  乾隆皇帝下江南 天下园林聚京师

  一条贯穿北京的中轴线将这座城市清晰地“规制”起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坛台四环。中国典籍《吕氏春秋》中有言:“于天下之中而立国,于国之中而立宫,于宫之中而立庙。”这也是北京作为几代都城营建的原则。北京的中轴线,被尊为王者之轴,或许也包含着沿此轴线上行至九重宫殿觐见皇帝之意。

  历史从来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北京这座城市的命运线和历代帝王的命运线充满吊诡地相辅相成。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自14岁亲政的顺治皇帝起至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止,在北京的中轴线上、紫禁城内安放了10把龙椅。

  和其他朝代一样,清朝在200多年的统治中有过辉煌的太平盛世,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康乾盛世。和之前的金朝女真族皇帝、元朝蒙古族皇帝一样,清朝的皇帝们极为推崇汉文化,并且积极促进华夏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在争取汉人地主、提高汉官权力、重用汉官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努力。同时他也是一位积极学习汉族文化的、勤勉的“学生”。更为“国际化”的是,顺治皇帝遇见了来自德意志的传教士汤若望,尊其为“玛法”即汉族所称爷爷,向汤若望请教有关天文历算、社会人生等各种问题。汤若望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威信最高,顺治对他几乎言听计从。他在逝世前立三子玄烨为皇太子以继承帝位,也是采纳汤若望的建议。如果说清朝时中国自上而下接受西方的科技文化并开始研习,顺治皇帝大概算是得风气之先。

  顺治之后的中国,迎来了相当长时间的安定,康熙、雍正至乾隆三位皇帝,也为北京这座城市带来了在清朝这一时间轴上的最好时光。

  清朝沿用明紫禁城,继续沿着中轴线完成进一步的城市规划。颇具创见的建设发生在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尽管彼时为帝国盛世,交通仍不发达,皇帝若想了解民间疾苦、倾听子民心声唯有走出深宫亲赴民间。乾隆一生六下江南,一面微服私访、查看吏治,一面饱览中国南方的优美山水和精致园林,并萌生了将天下园林齐聚京师的愿望——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次第兴建、完善。

  变故总以钢铁节奏纷至沓来。乾隆皇帝的园林山水仍年年岁岁满园深浅色鲜花次第开,清帝国则被历史的巨手推到了覆灭的边缘,并最终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而告终。退位时,溥仪年仅6岁,由隆裕皇后代为下诏。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在他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中记录了末代皇帝和平退位时与民国政府达成的条件,诸如皇帝辞位后,尊号仍存不废,岁用四百万元由中华民国拨用;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等。至此,从顺治帝入主中原起延续了268年的清朝统治宣告结束。

  ◆相关链接◆

  历代帝王庙 时至今日,北京流传着“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的民谚。这个神奇所在,便是今天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修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即1530年的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是目前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祭祀历代帝王的皇家坛庙,其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成为皇帝亲自祭祀的京城三大皇家大庙宇之一。按照嘉靖皇帝修建帝王庙的意愿,这里供奉着中国自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皇帝和或参与开国或辅佐守业的历代先贤。自嘉靖修建完成历代帝王庙至清末的380年间,在这里至少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本报记者/安顿)

推荐阅读

老城中轴线上建筑整体亮相

去景山公园逛逛,对许多北京人来说是最近要完成的一件大事儿。因为中轴线上最后一处隐藏的皇家建筑群——寿皇殿刚刚在公园北端露出真容。自今年11月22日正式开放以...[详细]

景山未开放区域将启动考古勘察

  北京中轴线上继故宫之后的第二大建筑群——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已于11月下旬实现主体开放,标志着中轴线申遗工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目前景山公...[详细]

景山寿皇殿开放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首次实现整...

近日,景山寿皇殿主体建筑群经过4年修缮后,正式投入试运营开放,至此,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首次实现整体亮相。寿皇殿建筑群是中轴线上古建筑群中除故宫之外的第二大建...[详细]

北京中轴线申遗确定 14 处遗产点 从北向南逛遍四...

7 月3 日,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在直播访谈节目中透露,中轴线申遗坚持“保护为主、科学管理”的理念,确定了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详细]

盘点北京中轴线沿途十大高人气旅游景点...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上,有过许多的都城,这些都城皆有着极为壮丽的建筑。而在众多都城建筑中,政治地位最高、建筑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只有中轴线。而在首都...[详细]

中轴线申遗将与疏解非首都功能结合 恢复古建...

昨天,市政协召开“中轴线申遗”提案办理协商会,市文物局、市公园管理中心、市教委就推进整治保护,加快中轴线申遗进展等问题与市政协委员进行座谈。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详细]

沿着中轴线,看最道地的北京

北京不是只有圆明园、天安门,有很多小街小巷,值得我们一走,或一个人听着歌漫步,或三两好友同步嬉戏打闹,都是消遣时间的最好方式。既给心灵放了个假,也感受到了京城的独...[详细]

北京著名的中轴线兴建于何时?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联合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从在景山北墙外探出一段宽18米的南北大街,并在景山公园内寿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筑夯土...[详细]

你知道中轴线的“中”有什么含义?...

“中”名称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很早就形成一种观念,即: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此后,在人们心...[详细]

北京中轴线 皇城“后门”百姓禁地指哪个门?...

 从景山上向北眺望,可见一条笔直的街道从南往北直达巍然耸立的钟鼓楼下。这条车水马龙的街道也是京城中轴路的一部分。在这条街道的十字路口处原有一座建于明代的...[详细]

北京中轴线 元朝万宁桥有过几个名字?...

万宁桥在皇城北门地安门的北边,修建于元朝。地安门清代又称后门,此桥也俗称后门桥,而800余年前始建时的旧称海子桥和万宁桥却湮没无闻了。...[详细]

北京中轴线 为什么要在什刹海畔建一座火神庙?...

  在什刹海的前海东岸,有一座红墙绿瓦的中式庙宇,这就是早年的皇家祈神祝福消除火灾的火德真君庙。将火神庙修建在海子之滨,其意在于借助水气压倒可能出现的火灾。...[详细]

你知道古代皇城中轴线的终点在哪儿吗?...

  钟鼓楼是古代北京城中轴线最北端的标志性建筑。   钟鼓楼始建于元代,位于大都皇城后边,从景山上向北望鼓楼大街的景色更是绝妙:各种风格的建筑在景山脚下一波...[详细]

皇城·中轴线的故事 融金纳海皇城根儿...

 现在北京的旅游景点和公园,很多都是拿皇帝建造的御苑坛社作为公园,昔日帝后游兴场所,今咸为市民宴乐之地。正是这种让北京人自豪的“文化资本”,由皇家禁地到公共园...[详细]

皇城·中轴线的故事 皇城就是紫禁城吗...

根据北京行政区域归属,以中轴线为界,皇城只有大约三分之一在中轴线以东,其余三分之二都在中轴线的西边。   皇城的近三分之二在西城区界内,给西城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详细]

分类阅读:
中轴线元大都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