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丹柿小院,从这里了解北京

2019年08月31日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又在北京度过了一生最后的岁月。他是老舍。他念北京、写北京,爱北京,与北京有着不解情缘。
走进如今的北京丰盛胡同10号(今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仿佛靠近了这位现代文学大师一点。这个院子是老舍1949年回北京后买下的,因夫人胡絜青在院中栽了两棵柿子树,便有了“丹柿小院”的雅号。
老舍从1950年4月搬入直至1966年8月去世,在这个院子里总共生活了16年。这里是他平生居住时间最久的一处住宅,他解放以后的作品都是在这个小院里写成的。在这里,我们能走近老舍,走近北京。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京师内城西北部的小羊圈胡同。老舍的父亲永寿是清代的护军,因保卫这座城池而壮烈捐躯。此后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维持生计。
老舍14岁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同年考取了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历经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后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老舍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文短篇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
1930年冬天,老舍在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的安排下,在饭桌上认识了胡絜青。在频繁的相见之后,两人产生了情愫。1931年夏天,胡絜青毕业,两人举行了婚礼。
如今的丹柿小院里,还有些许夫妻二人的生活痕迹,院中的柿子树依然静谧地生长着,室内的陈列也大都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进了大门,有一座砖影壁,后面是个小外院,自成体系,有三处灰顶小房。里院有北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全是起脊的瓦房,中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
进大门绕过太平花有一个二门通向里院,迈进二门又有一个木影壁,漆成绿色。有十字甬道通向东、北、西房。甬道之外是土地,可以栽花种树。
室内的客厅里处处可见老舍的情趣、爱好和性格。除了花多之外,屋子里的画作也很多,墙上的中国画以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的为主,宛如一个小小的美术画廊。
老舍先生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6年,曾几次接待周总理和末代皇帝溥仪来访,还接待过巴金、曹禺、赵树理等许多文化名人。
据说,老舍晚年在丹柿小院里还会遇见些“奇特”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一见到老舍,他们就照旗人的规矩作揖行礼,一边还吆喝着给大哥请安!老舍忙把他们扶起:“别……别这样!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快坐下,咱哥俩好好聊聊。”
事后,老舍向遇上了这般场景的朋友解释:“这些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当年有给行商当保镖的,有在天桥卖艺的,也有当过‘臭脚巡’(旧社会的巡警)的。你读过我的《我这一辈子》《断魂枪》《方珍珠》吗?他们就是作品中的模特儿啊!”
在老舍的笔下,北京胡同的平民生活和北京的文化习俗屡见不鲜,他在丹柿小院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正红旗下》等24部作品。可以说,老舍形成了今日所谓“京味文学”的题材、格局、基调、风格与美学,且开启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直至当下的一系列新京味小说。
如今,老舍先生留下了质朴纯真的文字,这些文学瑰宝让人们将其铭记于心,而丹柿小院也成为了人们怀念老舍先生的一种方式,老舍和北京人的感情从没间断,精神的寄托将永远长存。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