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京郊西水峪“四古”成趣

2019年09月16日

京郊西水峪“四古”成趣[墙根网]
水长城景区全景。 摄影:袁唯中
魏明俊 王海
在京郊怀柔区的九渡河镇,有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西水峪。它西与延庆毗邻、南与昌平接壤,因这里开发了水长城旅游景区而名声远扬。如今,这里融青山、碧水、长城、古树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明代时,西水峪一带的长城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北大门,也是护卫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门户,更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西水峪长城的关口为西水峪关,为明代蓟镇黄花路辖下重要关口。
当年为防御外敌而修筑的西水峪段长城,关口于1974年修建西水峪水库时拆除,水库大坝建于此地,后来水库因故停建。虽然西水峪关口被拆除,但两侧山梁上的长城保存完好,气势雄伟,形成三段城垣盘走山脊,腾跃环绕,蛇曲龙行,沿湖探水的动态景致。有诗云:城抱碧波涟,水没古城垣;城水相呼应,壮美自悠然。
如今,西水峪村所在地既有江南水乡的优雅风韵,又有塞外北国的壮美风光,可谓是集南北风光为一体,融自然人文为一身,故有“塞外景,江南风,尽在水长城”的美誉。
古关:长城探水成一景
位于西水峪村北的西水峪关,在明清典籍和文牍中多称西水峪口。此关曾是明代黄花路所辖17座长城隘口之一。《四镇三关志》记为:“西水峪口,永乐年建,通永宁南山谎泡儿并韩家川,可众骑,极冲。”《长城关堡录》载:“西水峪口,在佛石口东,又东为撞道口,西至居庸关九十里,昌平界,外口紧要,正城一道,水门一孔,堡城一座,城铺一间,过门一孔,拦马墙一道。”今天水长城灏明湖堤坝就建在西水峪古关隘口。
西水峪关,东距黄花镇六里。在明代前期属蓟镇黄花路管辖,明代中后期辖于蓟镇、昌镇黄花路。在明代奏疏、敕书等史料中,对西水峪至慕田峪一线的城垣、关堡多称为“黄花镇地方”或简称为“黄花镇”。几百年来,西水峪等十多个长城关堡的历史,早已融入了黄花镇的边塞文化。
西水峪关口、城堡等设施虽然始建于明初的永乐年间,但其后经过了多次修葺、加固和扩建。其中连接关口两端的长城,就修筑于隆庆三年以后。据考,今水长城景区所见到的长城多为隆庆至万历年修筑。隆庆三年,程九思等修筑西水峪长城时,还增修了三处敌台,并在城堡中建铺房三十七间。
西水峪口附近,有石湖峪、撞道口、鹞子峪、头道关、二道关、小长峪等七个长城隘口。除石湖峪口只设城铺未建堡外,其他六个隘口之内均筑有城堡。其中鹞子峪堡基本完整;撞道口堡、二道关堡尚存部分堡墙;西水峪堡地处低山丘陵区间,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至西水峪关百余米,现堡城南墙已无,西墙存基础,东墙完好。
现代意义的“水长城”,即是“近邻湖水的长城”、“湖边的长城”、“湖边的长城要塞”等。因在西水峪关以及头道关,建有当代水利工程,蓄水后致上游山峡河道水位抬升,形成平湖。使原探入河谷的长城城垣两端部分入水,因此便有了三段城垣盘走山脊,腾跃环绕,蛇曲龙行,沿湖探水的动态景致。此外,西水峪一带的长城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保留着那份原始与古朴的风貌。
而古代意义的“水长城”则是“水关长城”或“兼有水关和旱关的长城要塞”。其实,古今意义并不冲突,都是与河水或湖水相关。西水峪关有“正城一道,水门一孔,堡城一座,过门一孔”。所谓正城,就是主长城之垣;水门就是水关;过门就是通车马的旱关。因在河口设关隘,既不能阻流又需通行守御,只得设置水、旱双关。水关可以行水,人马不可以入;旱关则通众骑或双骑以出师,闭关则可守御。另因此地的“正城”在西北山梁上还另有一道长城防线,故形成“重边”,两垣之间的河流,也是防御设施的一部分。加之其在山口、河口处筑关,从古代意义上讲,水长城也是名副其实的。
边关重地西水峪一带物产丰富,景色怡人,于是,朝廷的得宠宦官们都希望到距离西水峪6里之遥的黄花路充任守备。自正德二年至嘉靖末,黄花镇一直由太监、少监或监丞等宦官任守备。其中见于史料的有:都知监左监丞张鼎、少监范琪、太监郭原、都知监右监丞乔能等。皇帝选派宦官到各镇各路任职的本意是让他们领导一方军政,协助参将、游击练兵戍守,监督武职官员等事务。但事实上,很少有称职的宦官能完成使命。多数宦官在军中处处掣肘,或构陷武官之罪,或养尊处优,尽情享乐或攫取山泽之利。他们经常奴役军卒伐木烧炭,再贩卖到京师,并侵夺军屯、民屯粮果,谋取私利。
据传,今水长城景区内,地处高台,背城面水的明代古栗园,本是戍边将士栽植,而这里的栗园就曾一度被黄花镇守备太监纪阳长期霸占。他役使军卒为其修建了濒水石阶石台,以供他纳凉饮酒垂钓。至今,当地村民仍称此地为“老公台”。如今,老公台百亩古代板栗园内,仍有古栗树46株。1992年5月6日,经林木专家鉴定,多为明朝早期栽植,但其中亦有元代栗树存生。据元朝法令文书《大元通制·农桑》中元帝颁布的植树圣旨载:“自大都随路、州、县,城郭周围并河渠两岸……各随土地所宜,栽种榆柳等树。若欲栽种杂果者,每丁衮种壹拾株。皆以生成为定数,自愿多栽者可。”据此可知,现生长于水长城景区内老公台东南角的一棵古栗树,应是元代“栽种杂果”时所植,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经实地测量,该树胸围5米,胸径1.6米,树干中空足有一平方米,裂匐偃地,三向蜿蜒。经考证,此树实为燕山一带最古老的板栗树之一。
古栗:明朝筑起绿色长城
京郊西水峪“四古”成趣[墙根网]
古栗映长城。 摄影:魏明俊
在明代中期,朝廷在北方防线不单大力修筑砖石长城,还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广植树木,从而构筑了另一道“绿色长城”。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水峪长城一带蓊郁的林地和阅尽沧桑的“古板栗园”就是最直接的例证。
明嘉靖朝,边境危若累卵,至隆庆初,言官吴时来上疏朝廷,建言调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北上之必要,谭、戚当年即走马蓟辽。自此,居庸、黄花直至辽左的城垣、关堡、敌台开始以全新理念修筑,仅五六年间,就相互呼应,几成金汤要塞。今水长城及头道关黄花城本镇之地,就以环城三叠,走山探水之美景,成为难得的长城边关遗迹,并有刻记于隆庆年间的碑碣为证。
这一时期,督抚总兵、参将游击纷纷而来,言官御史、文吏监军攘攘而去。主兵数万长期屯戍,客兵分春秋两班更替云集,遇警燃炮发矢,出马迎战,无事则烧窑采石,修缮墙台。另奉皇帝敕命,于边外广植榆柳杂树,以延缓塞马突袭之速度,内边则建果园植栗林,以济饥寒之戍卒。植树造林之功最卓著者当属御史房楠、总兵杨四畏,以及黄花参将蔡勋等。为提倡强边造林之风,总督谭纶、巡抚刘应节等封疆大吏,常往来昌镇黄花城一带,激励将卒,劝耕恤民,或勒石以记功德,或亲植栗树以作纪念,数载之后茂然成林。
除了前文所述的老公台外,西水峪附近的“鹞子峪”、“白云川”、“杏树台”等地也有大量明代古栗树存活至今。“各边旷地,成熟以救凶荒,其纵横以限戎马的枣、栗、榆、柳等木”,得以保存至今,主要因为栗树属于经济林。无论是清初被圈入“旗地”,还是今天分树到户,栗树作为一种经济效益很高的树种,所有者都不会轻易砍伐;又因西水峪一带的古栗树处于山间谷地,濒水而生,光照十足,故品质极佳。
数百年来,这些古栗树深深扎根于青山的泥土和灏明湖的水系之中,凝望着长城的雄姿,相拥相偎,从古到今,又从夏到冬,无不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些古栗园内的古树盘根错节,形态各异,有的老态龙钟,如同活化石;有的古洞透天,露出沧桑的容颜;有的抖动着苍老的身躯,扭起了老人的舞步;还有的老树长出新枝,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古栗园内,有这样一株古树,直径达2米开外,不知何年被雷公一劈三半,其中之一的顶端虽已弯曲触地,但它还是那么倔强,长出新绿,显示着它生命的顽强。还有几棵古树的树干虽已千疮百孔,漏洞百出,甚至连接处也已接近断开,但它们仍不屈不挠,顽强地支撑着自己的生命。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似乎感到:在这些古栗树的筋骨里,似乎展示着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的脊梁。
一棵棵、一排排古老而神奇的栗树,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传奇。园中的夫妻树、情侣树、相思树、连理树……一个个充满爱情的名字,不仅透着灵气,别有情趣,还各自埋藏着一种让我们尚未厘清的底蕴。
古井:纳兰性德为井取名
دv+v+v+݊vڮWjݪ?v+݊]+vڮj]+vدv+uuu{bدڮj]+v֬gZu-ڮj݊bhvevڮbدڮj]+vدv+چ黄花城长城时,恰逢7月暑期,当他听说前朝蔡凯将军在这里打有一口水井后,立即赶赴井旁实地考察。他站在水井边上,远眺满山翠绿,长城逶迤,近看脚下,清泉沽涌,尝之甘甜上口,顿觉满颊生凉,心旷神怡,不禁感慨万千,神思奔涌,立即勾起了他的亲水之情和对前朝英雄的怀念。于是,立即派人重修此井,并亲自为此井题名——“渌泉”。
纳兰性德之所以为此井取名“渌泉”,据说原因有二:一是“渌”字含有“清澈”之意,“清澈”可以引申为“清白”,寓示着当年蔡凯将军督修西水峪一带长城为国尽忠的高风亮节。二是“渌”字和词人的住所“渌水亭”中的“渌”字相同,除表现了作者对水的赞美之情外,还有深远的纪念意义。所以此后纳兰性德曾多次莅临此井,并与“渌泉”结下不解之缘。后来,人们觉得此泉已经以井的形式出现,索性就把“渌泉”叫成“渌井”了。
古溪:黄颁水流向怀九河
西水峪与水结缘,顾名思义,即山谷中一条溪水自西向东流淌之意。那么这水源来于何处,古时又叫什么名字?经笔者翻阅史料,实地了解,终于找出其中的蛛丝马迹。
从西水峪村北过浮桥,涉小溪、走栈道、跨怪石,西行40分钟,便来到了黑龙潭。放眼望去,这里四面环山,水碧清幽,用诗句“落岩之下一小渊,千古溪流聚为潭”来形容最恰当不过。村里老人介绍,这里便是西水峪村与延庆香屯村的交界了,也是当今怀九河的上游之一。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十四·沽河》记载:“沽水又西南流出山,径渔阳县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黄颁谷,故亦谓之黄颁水。”这里所说的“黄颁水”,就是发源于延庆区大庄科,经香屯入怀柔西水峪村北水长城景区灏明湖的河段,后东南至怀柔区桥梓镇杨家东庄注入怀柔水库。“黄颁水”之颁,义为“发下”,也就是说源于沟谷上游的水,自上而下,一路东南,自然就有了颁发至下的趋势;又因这里的坡梁谷畔多生绣线黄菊、黄芩、蒿类黄草等植物,再加之暮春初夏之季的鹅黄色栗花点缀,以致漫山微黄,古人遂将山谷水流谓之为“黄颁水”。
关于“黄颁水”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因黄颁水发源于今天的延庆区大庄科,而此地在上古时期又紧邻黄帝大战蚩尤之地(见昌平、延庆、怀柔旧县志),随后,黄帝又曾向各部落颁布兴水劝耕的敕命。所以,这条河谷就被名为“黄颁谷”了。
黄颁水经香屯村南入怀柔境内的西水峪村后,出村东流,经石湖峪、撞道口,黄花城村西,南绕东南,与东沟之水汇流形成怀九河干流。历史上,怀九河曾有七度水、七度流、七渡河、黄花川、黄花镇川、水谷河、九渡河等称谓。
康熙《怀柔县志·山川》载:“七渡河,在县西南一里,发源塞外,经黄花镇川至县境下入白河。”《读史方舆纪要》云:“黄花镇川河源出塞外,自二道关流入黄花镇口,经州境,至怀柔、顺义县界入白河。以河流九曲也,俗谓之九度河。”《光绪昌平州志·山川记》同时记述了“黄花镇川河”(怀九河)汇入怀沙河水后,经顺义入白河的经过:“黄花镇川河一名水谷河,其源有四,一是荒坡梁,二是蝎子石,三是凤凰坨,四是黑山寨。以其同会于黄花镇前,故以黄花镇川名也。因荒坡梁地处在塞外,水东南流至白龙潭内,东南左合蝎子石水。又东南流入边墙内(河水入西水峪水关),经西水峪,至黄花城前,左合凤凰坨水(黄花城东沟河),南流入本镇口,至黄花城前,与荒坡梁诸水汇合。东南经九渡河村南,右合黑山寨水,东经花木,团泉等村,至东南经怀柔界钓鱼台,与渤海水交汇。东至顺义灵迹山,入白河。”
黄颁水这条古老的河流,之所以受到古人关注,一是因为它曾以充沛的水流孕育了怀柔乃至京北平原,为燕山前广袤宜耕、宜居台地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二是为低山丘陵地带提供了宜林、宜果的暖湿气候;三是为拱卫京师充当了壕堑之障;四是为守军屯田、戍边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也正因为如此,以燕山和黄颁水为背景的长城景观带,自清初就是人们游息之佳境,心灵之驿站。今天,当人们在此泛舟碧湖,徜徉栈道、流连溪涧、亲足沙滩、感悟古栗、慨叹城垣之时,其思绪一定会被这里的景物引领到空灵之处。
纵观西水峪“四古”遗风,不禁让我们对这里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有了诸多的感悟。感悟之余,更对这里的“四古”长城景观有了新的憧憬。于是,我们认为,这里不仅是一处游客游玩的好地方,更是人们了解长城文化,寻根板栗文化、探源流域文化、古井文化的难得之地。由此可以确信,有了这难得的“四古”文化底蕴,必将给这里的旅游发展增加新的乐趣。
推荐阅读

秋日的北京哪里最美?这么近却这么美得地方太少人知...

老舍曾在文章里,夸赞秋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 “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象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详细]

西水峪长城 蛟龙出水"水长城"

在北京延庆东面有一段长城,当地人在黑龙潭上修了一座大坝,蓄水后将山垭口的长城淹于水下,形成一段蛟龙出水的"水长城"。西水峪长城,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是明代蓟镇居...[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