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今昔龙潭湖
2010年01月17日
夕照寺与育婴堂
夕照寺处在龙潭湖正北的方向,该寺在明代时很是出名,爱国将领于谦曾给该寺题词。
夕照寺占地五亩,周围还有几十亩庙产地,所以寺前宽敞,古木森森,寺前建有一大影壁,每当红日西沉,夕阳照在影壁上,现出一片红光,因而得名“夕照寺”。山门殿面阔三间,门上方石额上刻有“古迹夕照寺”五个大字。前院大雄宝殿内供有三世佛,三大士和十八罗汉。后院大悲殿供有千手观音。夕照寺最著名的是大悲殿内的两幅壁画,其中,大殿西壁的壁画为《古松图》,为著名画家陈寿山于乾隆四十年(1775)所画。画面上数株长松笔直遒劲,东侧壁画为书法作品,为与陈寿山同时代的著名书法家王安昆手笔。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夕照寺附近已是荒凉得很,一次,我从左安门到广渠门时,走在苇塘中一条小路上,走了几里路未遇见一人,由于年纪小,心中还真有些恐怖,可见当年此处的荒凉。直到夕照寺才见到人烟。只见寺前有一个人在这里做“豆纸”,用一个竹箅子从纸浆里“抄”一下,然后揭下一张纸来,贴在寺庙的墙壁上。据史料记载:附近只住有十户人家,俗称“十间房”。如今夕照寺前院大雄宝殿和后院大悲殿尚存。1984年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夕照寺的西面,有育婴堂。《日下旧闻考》记载:“育婴堂在广渠门内,夕照寺西,康熙元年(1662)建。按:育婴堂,创办于大学士金之俊,学士胡兆龙。……雍正二年,世宗宪皇帝,特宣恩旨,颁币千金,并赐《功深保赤》匾额,又御制记文以示奖励。并敕各省督抚,募劝好善之人,照京师例行之。”育婴堂民国时尚收容孤儿,孤儿们生活条件很差,1951年由北京市教育局接管,改为育婴堂小学,1957年更名为育锋小学。在夕照寺东边,与夕照寺隔路相望的据称是同仁堂老药铺的养鹿场,高墙深院,路过此处可以偶尔听到一两声鹿叫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