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首页北京文化古都风情新春寻访宣南几座鲜为人知的会馆

新春寻访宣南几座鲜为人知的会馆

2011年02月11日

 ■大耳胡同1号:北京人的会馆大宛会馆“老管家”朱梁济的故居

  过去,多是外地人在京建馆,实则北京人也有自己的会馆。走出安溪会馆,沿着中轴“天街”一直向北,前门箭楼近在眼前,西边就是著名的大栅栏。在繁华的商业街背后,有一个形似耳朵的小巷——大耳胡同。我们的最后一站,就去“北京会馆老管家”朱梁济那儿坐坐。

  一百多年来,胡同新老门牌虽有变化,但这里始终是1号院,从太爷爷那辈起,朱家就“世居”于此。

  历史上,朱梁济名不见经传,只有同乡恽毓鼎在自己的日记中对他的事儿有所记述。和许多北京人一样,朱氏先辈也是从外地迁来的。他祖籍江苏上元,后属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也就是京城人。光绪初年,他和哥哥朱材济先后考上举人,后为四品衔兵部职方司候补主事,但他一辈子始终没能考中进士。

  与掌管人事大权的兵部武选司相比,朱梁济所在的职方司是承担军事成败责任,而“油水”较少的部门,主事类似今天的参谋,可他还是个候补的。

  就是这样一个候补主事,当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真正激怒了他。作为一个没有奏事权的四品官,他很快找到六部、内阁、翰林院、詹事府的50名同乡官员和6位举人生员,共56人联名,请督办军务处上奏皇帝,提出“其失人心与割台辽等而害尤大”,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初九的16件“反割拒和,爱国保台”奏章中占据一席之地,推动了“公车上书”高潮的到来。

  虽然,这份上书被朝廷放进军机处的柜子睡了大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它却永远留在了清代档案中,并被编入今人所著《中国甲午战争全史》里,使朱梁济和他的“战友们”成为永载史册的人物。

  朱家院门是简单的如意门,门头砖雕若彩云舒卷,方箱形门墩一整一残,红色门扇上的包钉花纹,显示出古老的年代。

  入院要下坡,一看便知是个清末遗留的老宅子。进门后与其说是院子,不如叫夹道儿。两进院的正房略显高大,进屋要上两层台阶,但和东西厢房一样,被新建的小屋挡了个严实,完全看不出本来面目,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曾经出过两位举人。只见屋顶平齐的合瓦,才知道原来是个规整的院子。一株繁茂的大杨树将小院遮盖起来,倒有些清凉之意。

  一位搬来二十多年的住户说,解放后院子被新华书店接收,分配给大家住。原先院里可宽敞了,后院正房是书库,他们曾经测量过将近4米高,院外都能看见屋脊。

  清末,朱梁济一直是大宛会馆的管理人。该馆是顺天府大兴、宛平两县的会馆,真正是北京人的会馆,位于前门西河沿街东头路南的一个极窄的断头小巷内,有三个院,后成为民宅。大、宛两县官员众多,人才济济,为京城首善之区,连后来在此设立的小学都以“首善”命名。

  那时,会馆除了定期团拜、祭祀外,为了生存也经营餐饮等副业。馆中的羊肉做得不错,享誉京城,难怪食客们吃完都感到“甚畅”。

  如今,大宛会馆已消失在“改造”的尘埃中,朱梁济的住处居然默默无闻地幸存下来,真是令人欣慰。

  以后,我们将会继续寻访下去,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这些地方,更期望它们有朝一日能够重现辉煌!


推荐阅读

宣南会馆四成原址保护

“保国会”旧址在列 记者从昨天(13日)召开的“宣南文化节会馆保护与利用”论坛上了解到,目前现存的宣南会馆中,约有四成会馆将进行原址保护。为了保证会馆的保护有法...[详细]

网友评论

最新内容

今日热门